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
[ ] |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
答案
1、A、B 2、A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
举一反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词。 (1)悉如外人( ) (2)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实词。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的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答: |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二三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2) (3) |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