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 (1)居家恒服布衣。( ) (2)实勉我也。(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 的态度。 |
答案
1、(1)日常 居家 在家时 (2)其实 2、A 3、《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意思对即可) 4、豁达 勤奋好学 |
举一反三
甲文: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
乙文: |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 3、翻译下列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臣。***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画线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2.下面各项中画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 3.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把下面课内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⑥虢,还反灭虞。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垂棘,一座山的名称,盛产玉石。②虞(yú),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山西。③虢(guó),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④宫之奇,虞国的谏议大夫。⑤德,恩德。⑥取,攻占。 1.把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道于虞而伐虢 ②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 |
A.忘路之远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面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百川灌河 河:这里指黄河。 B.河伯欣然自喜 欣然:高兴的样子。 C.不见水端 端:端来。 D.闻道百 闻:听说,知道。 2.对下面画线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之:的。 B.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之:的。 C.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之:他,指浑沌。 D.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之:她,指淑女。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不辩牛马 译文:分辨不清牛和马。 B.我之谓也 译文:说的就是我啊。 C.少仲尼之闻 译文:认为孔子学识少。 D.大方之家 译文:言谈大方的人家。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这篇文章先写黄河的壮丽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B.文章接着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C.文中的河伯十分谦虚,具有勇于进取和自我批评的精神。 D.在写法上,文章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