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②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②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③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④,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察传》) 注:①溉汲:溉,浇灌;汲,打水。 ②及:等到。 ③国:这里指国都。 ④使:使用。 1.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解释加粗的四个字。 其: 闻: 于: 之: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句式。 告人曰( ) 闻之于宋君( ) |
答案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他 听说 被 这件事 3.省略句 被动句 |
举一反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 ,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选文节选自《 》作者是 。 2.将选文中空缺的文字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其西南诸峰, , ,琅琊也。 若夫 , 。 3.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1)饮少辄醉 (2)佳木秀而繁阴 4.“而”一般表示四种关系:A 并列 B 承接 C 转折 D 修饰 E 递进。下边各句中“而”字各表示什么关系。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溪深而鱼肥。 (3)水落而石出。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翻译下列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 。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 。 6.用简短的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 第二段: 。 7.文段中写景的作用是 |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门,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若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划线的词。 (1)波色乍明 (2)汗出浃背 (3)呷浪之鱼 (4)夫不能以游堕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
A、游人虽未盛 人虽有百口 B、 麦田浅鬣寸许 杂然相许 C、倩女之缋面 镜之新开 D、余之游将自此始 余人各复延之其家 3.选文第一段写的景物有 。 4.文段中作者直抒自己早春出游时欢快心情的句子是 。 5.翻译下列句子。 (1)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6.作者在写景时,用词上处处突出了景物早春时的特征,如写柳条用“将舒未舒”,写麦田用“浅”,请再举二例说明这一特征。 (1) (2) 7.请写一段话,描绘当地初春景物。要抓住初春景物的特点写,并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00字左右)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按论证的顺序,将文段分为三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开头至 ):层意: 第二层(“ ”至“ ” ):层意: 第三层(“ ”至“ ” ):层意: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兵革非不坚利也 ( ) ⑤委而去之 ( ) ⑥亲戚畔之 (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 。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 。 4、本文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所谓“人和”就是文中所说的 和 ,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5、本文采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观点? 答: 。 6、请你结合文中的例子就文章语言特色,写一段欣赏文字。 答: 。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③一厝朔东( ) ④无陇断焉( ) 2、按照要求写出句子。 ①倒装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被动句: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 4、愚公和智叟两个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这两个人物? 答: 。 5、结合人物性格,说说作者在人物命名上的艺术效果。 答: 。 6、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表现愚公有什么作用? 答: 。 7、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 答: 。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选自 ,作者 (姓名),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家, 家。他与 合称为 思想代表。 2、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万钟则不辩礼义 ( ) (3)与我何加焉 ( ) (4)得我与? ( ) 3、依文中内容用“义”与“利”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义 ,利 。 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 答: 。 5、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答: 。 6、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 。 7、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 8、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 。 9、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 10、文章阐述“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