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默写出文中空缺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任选两个做答) ①伛偻提携 提携: ②临溪而渔 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 陈: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
答案
1.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①提携:小孩 ②渔:捕鱼(钓鱼) ③陈:摆开(陈列) ④乐:以…为乐。 3.(1)译: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 (2)译:树林中浓荫覆盖,上上下下一片鸟叫声,这是游人离开后,禽鸟们欢乐的情景。 4.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表达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举一反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蓸刿论战》选自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和文学著作《 》。本文记述了 (战役名)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战例。 2.下列各组加划线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公问其故 温故而知新 B.战于长勺 生于忧患 C.登轼而望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3.下列划线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 ] |
A.可以一战 B.肉食者鄙 C.下视其辙 D.牺牲玉帛 4.翻译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联系我国汶川、玉树地震及西南干旱的实际谈谈党和国家***如何做到取信于民的?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遗: (2)试用于昔日 于: __ (3)衡于虑 衡: 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出: 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文看,诸葛亮向刘禅举荐大臣的标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由此引出贯穿全篇的用人思想是什么?(用未选部分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作者认为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选段的作者均提出了治国的策略。 【甲】文第一段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包拯 脱脱 |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曲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 “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
A、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 以中有足乐者 B、知天长县 / 亦知其名 C、寻复有来告私***牛者 / 寻病终 D、我叛以刺疆事耶?/ 飞事亲至孝 2、从下面两个句子任选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②与人不为苟合,不为辞色悦人。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涿州亦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突出包拯巧言善变,不辱使命,同时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B、“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句意在说明包拯立朝刚毅,为官清正的名声广为流传。属侧面描写。 C、本文歌颂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特点,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其中第四段的内容为侧面描写,其余均为正面描写。 D、文章选取人物生平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从记叙的内容看,第一、三段比较概括,第二、四、五段的内容则较具体。 4、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第一次参加斗争并被捕的故事是:丽莎看见保尔打伤押送兵,放走朱赫来,后来丽莎告密,保尔被捕。后来他丧失战斗力,在海边有轻伤的念头,最终放弃可耻想法,坚强活下去。 B、《三国演义》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坚,义释华客酬之谊重”这句话称赞的人是张飞,报答的人是刘备,“义释”的人是关羽。 C、“他使用一杆八丈火枪,武工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炼三百年,炼成三味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经常与人赤脚打斗。曾用狂风卷走唐僧,悟空战之不胜,后来观音菩萨收服了他,做了善才童子,终成正果”这段话描述的人物是牛魔王。 D、《水浒传》中“智慧扑擎天柱”的英雄好汉是燕青。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请用竖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横线字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②行拂乱其所为( ) ③所以动心忍性( )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须从两个方面经受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 ②阅读第二段,国家“死于安乐 ”中的“安乐”具体指 , 。 5、阅读文章第一段,作者用了 论证方法,论述了 道理。 6、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荀攸传 |
荀攸①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②将有奸!”衢寤③,乃推问,果***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④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⑤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顒、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毅、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⑥之举也。”事垂就而觉⑦,收颐、攸系狱,颥忧惧自***,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三国志·魏书》) 【注】①本文涉及到的与荀攸有关的人物有: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叔父叫荀衢。②殆:大概,恐怕。③寤:醒悟。④何进:东汉灵帝时大将军。⑤董卓:东汉灵帝时前将军、并州牧。⑥桓、文: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霸主。⑦事垂就而觉: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被发觉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故 吏 张 权 求 守 昙 墓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果***人亡命 ( ) ②由是异之 ( ) ③卓徙都长安 ( ) ④攸与议郎郑泰……等谋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①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 ②会卓死,得免。 4.课文《陈涉世家》中陈涉发动起义能得到广泛响应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请根据上文回答:荀攸敢于组织朝中重臣起事的缘由是什么?读了两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