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文)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文)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文)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徐喷以烟 徐: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翻译: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 3.选择乙文中的一则谈谈你所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说到的“物外之趣”,(乙文)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你说说这种“趣”和“悦”是怎么获得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徐:慢慢地 (2)信:诚信 2.(1)(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2)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个一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3.“略” 4.甲文:有一颗童心,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去创造美好生活。 乙文:用心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
以虫治虫 |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其虫旧曾有之。 旧 ( ) 之( ) (2)土人谓之“傍不肯”。 土人( ) 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选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点明“傍不肯”外貌特征的句子: (2)表现“傍不肯”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子: 4.结合下面对“生物防治”的注释,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种技术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陈太丘与友期》 |
1.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划两处)。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横线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相委而去 ( ) ③下车引之 (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 3.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客人不守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表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写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代像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请试举出两个来。例如:王冕四岁作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山市 |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高垣睥睨( ) (2)惟危楼一座( ) (3)或凭或立( ) (4)故又名“鬼市”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3.作者在描述“山市”时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请你找出文中的任意2个表示时问的双音节词语。 4.按照作者描写的顺序,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在“忽大风起”之前的三个景物。 5.用原文回答那座“危楼”是怎样逐渐消失的。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课文选自《 》,作者 ,是 时期地理学家。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 ②虽乘奔御风( ) ③飞漱其间( ) 3.填写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②体现三峡水势之盛的句子是: ③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高耸的句子是: 4.课文写到三峡三个季节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 ①夏季: ②春季: ③秋季: |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去后乃至 ②尊君在不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2、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 ”。(用原句回答) 3、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答: 。 4、元方以一个七岁儿童的雄辩口才,反驳了不守信用的客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对你有何启示? 答: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