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1分)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

(二)(11分)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二)(11分)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节选自《苏州园林》)
小题1:用“‖”线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小题2: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里假山与池沼的配合,写假山时侧重于写它的        
              ,写池沼时凸现它的            。(2分) 
小题3:结合选文分析假山的堆叠为什么“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2分)
小题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C.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小题5: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选文说说它们分别写的是苏州园林的哪种景致。(2分)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宋•苏舜钦                              
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   ——清·汪琬                        
答案

小题1:①‖② ③‖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小题2:艺术价值 布局巧妙
小题3:因为假山的堆叠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小题4:不能删掉。“都”强调范围,表明假山和池沼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重要位置,“大多”“很少”起限制作用,表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5:假山重叠     鱼戏莲叶间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第①句话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第②、③句写的是假山的布置;第④⑤⑥⑦⑧⑨⑩写的是池沼的布置。
点评: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表现的先后顺序,它体现着作者文思展开的步骤,文章的层次通常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除此之外,常见的方法有根据材料的内容分类,按类分层;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按地点、场合的变化分层;按不同的人或物分层等等。
小题2:试题分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说明了假山的堆叠艺术价值;④⑤⑥⑦⑧⑨⑩句写得是池沼的布局很巧妙。
点评:概括作者所写对象的特点,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概括,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体现了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的艺术特点,同时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艺术构思。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4:试题分析:“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中的“都”字说明假山和池沼在苏州园林各个景点都有,如果删掉则概念范围不清,也不能凸显假山和池沼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两句中的“大多”和“不少”两个词语表示的是一种限制,如果删去则变成了“全部”的意思,这与事实不符,也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点评:文章中有些关键性的词句,如“大概”、“大约”、“可能”、“据说”等正是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它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小题5:试题分析:“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写得就是苏州园林的假山“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鱼戏莲叶图”。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举一反三
(二)“毒胶囊”有多毒?
谢滨欢
①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
②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的毒到底有多毒?
③经检测,药品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胶囊中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④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而六价铬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毒素”了。它和氧原子抱着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⑤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三价铬和毒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100毫克/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
⑥了解了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⑦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⑧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 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
⑨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选文有删改)
【注释】鞣(ro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
小题1:仔细阅读第⑧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6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2分)
(1)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2)和氧原子抱着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
小题3: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3分)
小题4:下列判断,哪些不符合原文?指出来,并简述理由。(3分)
(1)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2)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
(3)“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14分)
鹦鹉鱼的睡衣
①欧洲地中海生活着一种鱼,它色彩艳丽,脊背是紫红色的,体侧是玫瑰红色,胸部和腹部的鳍是淡黄色的,背鳍是灰黄色的,尾部镶白色的边,就像鹦鹉那样漂亮,所以人们叫它鹦鹉鱼。
②罗马和古希腊人特别器重这种鱼,把它当作珍品,这倒不是因为鹦鹉鱼长得漂亮,而是它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据研究这种鱼的学者发现,如果鹦鹉鱼一旦不幸碰上了针钩,在千钧一发之际,它的伙伴会很快赶来帮忙,咬断钓鱼线,从危险中救出同伙。如果有的被鱼筐围住了,别的伙伴就会用牙齿咬住它的尾巴,拼命从筐缝中把它拉出来。所以,一般的渔民很难捕获到这种鱼。
③虽然鹦鹉鱼能够互相帮助,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可是,这并不等于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鹦鹉鱼很怕死,常常在没有危险的时候也忧虑忡忡,它们想,白天遇到危险了,有同伴来救助,如果晚上同伴们都睡着了,谁来救自己呢?于是,鹦鹉鱼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它们每天傍晚都会给自己织一件睡衣穿,这样便确保了晚上的安全。
④它们织睡衣的方法像蚕吐丝作茧似的,从嘴里吐出白色的丝,利用它的腹鳍和尾鳍的帮助,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每天晚上,它
们睡在自己编织的睡衣里,确实能够防御敌人的侵害,并能安安静静地睡一晚。可是它们的睡衣织得太坚固了,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到了晚上,鹦鹉鱼再织一件新的睡衣穿在身上。
⑤有时候,鹦鹉鱼生病了,晚上躺在睡衣里,早晨想出来的时候,因为没有足够的力气钻破睡衣,这就麻烦了,时间一长它必死无疑。因为,鹦鹉鱼从不救助困在睡衣里的同伴,它们会认为同伴还在睡觉,不便打扰。
⑥所以,对于鹦鹉鱼来说,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                                                      (选自《意林》)
小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① 经过一两个小时就能从头到尾织成一个囫囵的壳,这就是它们的睡衣。
② 第二天早晨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把睡衣弄破,以便从里面钻出来。
小题2:根据全文的介绍,简要写出鹦鹉鱼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3:为什么说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外界的伤害,而是因为作茧自缚的自残”?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人类也拥有像鹦鹉鱼相似的一件睡衣,我们从来不缺乏互相帮助的精神,但却逃不脱作茧自缚的危险。”人类有哪些“作茧自缚”的行为?请结合生活实际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超级坚强动物(12分)
①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什么?最近,欧洲空间局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无人太空舱所得的航天实验数据发现,世界上最坚强的动物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清楚的水熊虫。
②2007年9月,一批水熊虫搭载欧洲航天局发射的“光子-M3”无人飞船进入太空,接受严峻的生存考验。研究人员希望用一些容易生存的物种,来测定太空中严酷环境下的生物反应。他们选择了两种水熊虫——大黄水熊虫和小斑水熊虫进入太空舱。10天之后,在能够立即让人类和其他绝大多数生命体丧命的太空环境中,所有大黄水熊虫和大部分小斑水熊虫都未能通过测试,牺牲在茫茫太空之中。但有10%的小斑水熊虫尽管停止了一切生物活动,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活生生地回到地球,成为了“航天英雄”。
  ③太空的真空和低温对于许多可以休眠的生物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它们最怕的是太空中的超强辐射。比如太空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是地表的1 000倍,在太空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下,大黄水熊虫的一些细胞遭受紫外线灼伤而坏死,从而导致大黄水熊虫死亡。在完全开放的太空,只有10%的小斑水熊虫能够忍受如此极端的考验。存活下来的小斑水熊虫在结束太空之旅后,甚至仍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产下了一些“水熊虫宝宝”。            
④研究人员推测,小斑水熊虫肯定有一种独特的细胞机制可以修复辐射造成的伤害,或者它们有办法直接抵御太阳辐射。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在这类恶劣条件下存活的动物。这种虫子居然能在真空、超低温和强太阳辐射等多重极端恶劣环境下生存10天。
⑤除此之外,水熊虫在地球上的超强忍耐力也早就为科学家所熟知。水熊虫虽然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是它们有超强的耐旱能力,能够进入脱水状态。当栖息环境处于干燥状态时,它们停止所有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假死的休眠之中,甚至能这样“假死”数十年,直到有一滴水来唤醒它。
小题1:水熊虫的超级坚强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小题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可以在这类恶劣条件下存活的动物。”一句中,“迄今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结合文本和材料,说说研究超级坚强动物有何现实意义。(2分)
【材料一】:紫外线含有能够对活组织造成重大损伤的高能光粒子,晒伤和皮肤癌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材料二】:紫外线还可以轻易地破坏生物体内的染色体,导致生物不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假想金箍棒    麦笛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②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指的不是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以金箍棒长两米来计算,体积最大在3900立方厘米左右。因此,如果金箍棒的材料是锇,其质量大约为88千克,一个臂力超群的人完全可以挥舞得动。关羽能舞动重41千克的青龙偃月刀,鲁智深能舞动重32千克的水磨禅杖,以猴哥那山都压不死的体质而论,挥舞88千克的兵器更不是难事。有人说,不是6250千克吗?想必那是随着体积变化而变化吧,不过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了。
  ③金箍棒的硬度还应该特别大,猴哥大大小小跟妖魔鬼怪或者神仙星宿干了几百仗,连哪吒、二郎神都拿他毫无办法。哪吒的乾坤圈和二郎神的三尖刀据说都是宝器,但叮叮当当一交击,金箍棒毫发无损,可见金箍棒硬度特别大。金属中硬度最大的是铬,铬的硬度和天然物质硬度之王金刚石不相上下,一般的兵刃应该是奈何不了它的。从这个意义上,金箍棒用铬或者那些更为强韧的铬合金来铸造显得非常合适。
  ④金箍棒的抗腐蚀能力也非常不一般。金角大王那个紫金红葫芦连“大罗金仙都能化成血水”,里面应该盛有腐蚀性非常强烈的液体,比如王水之类。但猴哥和棍子被收进去都毫发无损。猴哥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内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再加上会七十二变,变成小苍蝇之类的趴在葫芦口,不被腐蚀是可能的。但金箍棒如果用的不是很特别的材料,想要逃过浩劫可就有点难度了。因此从耐蚀性这个角度讲,金箍棒材料又像铱。铱的硬度、密度都很大,抗腐蚀能力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连王水对它也无可奈何。
  ⑤再从伸缩性上来考虑。地球上常见的材料不管金属还是非金属恐怕都没有金箍棒那么强的伸缩性。所以说,一根本来几个人不能合抱的柱子变成“碗来粗细”进而变成绣花针大小,大概纯属小说家的杜撰。
⑥《西游记》中老龙王说:“那本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河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像大禹这样的神人很可能从外星球采集了这么一块材料,密度特别大,又有很多特殊属性,用于测量江河的浅深,可长可短,能随时调整,实在是太方便了。猴哥成佛之后,金箍棒自然回归原位,现在不知躺在哪处幽深的海底,期待着我们再度去发掘它的传奇呢。
(选自《中学生百科》2009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3分)
金属名称
金属属性
金箍棒可能用它来制作的理由

(1)
小说中孙悟空作为神人,臂力超群,能舞动较重兵器,而用锇制成的金箍棒单位体积质量最大。

硬度最大
(2)

(3)
小说中金箍棒在紫金葫芦中未被腐蚀,说明它抗腐蚀性极强。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词“左右”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小题3: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作者本意是为了介绍几种金属的属性,为什么要借助金箍棒来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雨”的内涵
雨,一种自然现象,表示从天空降落的水滴。
汉民族认为龙王是主管兴云布雨的神,但祈雨仪式并非统一,“晴天娃娃”是一种祈求止雨的布偶。在古中国,雨被认为一种很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雨又被称为“甘霖、甘澍”,24节气中有“谷雨”一节气。人们也可以根据雨前的变化判断雨的来临。有俗话:“燕子低飞麻雀叫,蚂蚁搬家蛇过道,水缸穿裙山带帽,就是大雨要来到。”
细雨可以使人温馨(唐·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也可以使人感伤(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豪雨却常常令人感到绝望。
关于雨有许多相关的文化。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雨”命名,如巴金的小说《雨》,郁达夫的散文《雨》,还有阿根廷电影《雨》。
(二)“雨”的好处
1. 雨,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
2. 雨可以灌溉农作物,利于植树造林。
3. 雨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能够降低气温。
4. 下雨利于水库蓄水,可以补充地下水,可以补充河流水量,利于发电和航运。
5. 下雨可以隔绝嘈杂的世界,营造安宁的环境,可以催眠,可以洗刷街道。
6. 雨能冲走地面垃圾,稀释有毒物质,净化环境。
(三)“雨”的坏处
1. 雨水泛滥会影响植物生长,抑止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致其死亡。
2.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会出现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百物获潮霉烂。
3. 雷阵雨来时,往往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风来时飞沙走石,掀翻屋顶吹倒墙,易引发安全事故。
4. 持续的雨天也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觉得烦闷、压抑。
5. 雨水泛滥会导致交通堵塞,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6. 雨天路滑,交通混乱,易造成车祸。
7. 雨会把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带入地下水,从而污染地下水。
(四)大雨就是动员令
从2012年7月21日上午10点起,一场强降雨袭击京城。到22日早晨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460毫米。这是1951年北京有气象监测历史以来遭遇的最强降水。
  大雨来得并非全无征兆。冷暖气流汇聚,气象部门提前预测了这场强降雨。市防汛办20日前就下发了《关于做好应对强降雨天气的通知》,要求各指挥部提前部署,主动应对。然而大雨来势之猛、之急,降水量之大为61年来所仅有,尽管早有防范,它还是对北京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应急响应系统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山洪暴发,道路阻断,航班取消,立交桥被淹没,山区群众被困屋顶,市区上班族被困下班途中……大雨就是动员令,一场众志成城的抗洪抢险行动全城展开。
  一天之内,气象预警连发六个,应急响应连升三次。市委书记郭金龙主持召开抢险调度视频会,市委班子成员分赴各处指挥救援抢险。政府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公安消防部门通过微博接警和救援,交通卫生部门发布安全提示。消防局投入7400多名官兵,奔赴各救援现场。交管部门启动最高出勤方案,7000名交警全部上路。在车流集中的重点道路和主要路口,在大水淹没地面的路段和桥洞下,每一处都有交警指挥车流,疏导交通。在雨量集中的门头沟地区,民警先是挨家挨户劝说村民离开危险地带,后来又与消防官兵一起涉水营救被困群众。“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燕山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救出50名被困群众后不幸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和忘我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
  很多普通市民也走上街头,加入了保卫家园、救助同胞的会战。雨水冲刷,井盖失落,环卫工人以身体为标杆,警示过往行人避让危险。还有那些开着私家车上街接送滞留市民的志愿者,那些打开家门把陌生人迎进来热情招待的好心人……北京人用行动书写着大爱,用真心诠释着北京精神。
  一场大雨把北京短暂地变成了“水城”。正像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的,“这场暴雨告诉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当天灾再次降临时,我们既有过硬的基础设施,又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大雨就不可能再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严重的伤害。
­­——摘自《作文合唱团》第9期
小题1: 阅读上述几则材料,请你再列举“‘雨’的好处”和“‘雨’的坏处”各两条。(不能从材料二、三中摘抄)(4分)
                                                                               
                                                                               
小题2: 任何事情都要其两面性,利与弊总是密切关联的。自然界的雨也是如此。有人认为雨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雨弊大于利。请对此谈谈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作适当的阐述。(3分)
                                                                                  
                                                                                  
小题3: 大自然的风雨,我们能经常见到。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会经历风风雨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风雨的理解和感悟。(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