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

阅读理解。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理解。
  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次运动。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能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引号除了“蜻蜓飞上玉搔头”是引用之外,其余引号都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蜻蜓为什么被誉为“飞行之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归结一下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蜻蜓具有高超的飞行能力的根本原因。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
3.特殊含义。
4.会表演各种飞行特技。
5.特技表演: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 次,作长“8”字运动。就这一手,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6.总分。
举一反三
阅读《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1——5题。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卷云像________________;卷积云像________________;积云像________________;高积云像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介绍了四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请至少写出两点)
3.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选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5.下面是作家萧乾的散文《初冬过三峡》中描写“云”的句子,请你根据文段内容推断这是什么云,并说明理由。
  有时候云彩又呈一束束白色的飘带,它似乎在用尽一切轻盈婀娜的姿态来衬托四周叠起的重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巴拉格宗的守望
肖鹰
  在香格里拉县的腹地,在群峰环卫中,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雪山,静默地伫立着她卓约如处子的身姿。在当地藏语中,“巴拉”意指“巴塘人”,“格宗”意指“神山”。相传巴拉村的先祖,是四川康巴藏人,他们为逃避战争,1300年前从四川巴塘镇迁徙过来。他们进入雪山脚下的香格里拉大峡谷,先逆岗曲河而行,再攀援而上,最后在一片狭窄的高山坡地定居下来,建设了海拔近3000米的巴拉村。巴拉村人奉高处的雪山为庇护他们的神灵,这就是“巴拉格宗”。
  巴拉格宗不仅是上天赐予巴拉村人的永恒家园,也是巴拉村人为我们的世界保存下来的自然胜景。巴拉格宗景区的景致,落差约3500米,是由划分明确的三级景点构成的:一级是低处的峡谷,二级是中部的巴拉村,三级是高峰巴拉格宗。这三级景点,峡谷地带奇绝惊异,置身其中,犹如地狱探险;巴拉村与附近山峦中的乃当牧场、高山湖泊,构成了一个旖旎如梦的人生图画;在圣洁空灵的苍穹下,四围翠黛的山岚衬托着巴拉格宗的冰雪天姿,神圣肃穆。我以为,这三级景点由低至高,象征着人生的历险、理想与神圣三境界。
  从巴拉村到香格里拉峡谷口外的大路上,相隔25公里,步行需要2到3天。1300年来,巴拉村人就凭着这个“2到3天的间隔”,保持着与外在世界的距离。他们在巴拉格宗的神佑中,拜这片天地所赐,生息繁衍,狩猎种植,世代相传地保留着先祖的习俗和观念。巴拉村,正是雪山版的桃花源。
  近年来,古老的巴拉格宗也步入了旅游开发的进程。现在的巴拉格宗景区,除修建了一条自巴拉村到峡谷口外的盘山公路外,还在峡谷地带修建了供人游览行走的栈道,疏通了长达5公里的漂流河道。然而,堪称特色的是,与其他旅游景区相比,巴拉格宗的开放项目非常少,至今没有中国山地景区盛行的观光缆车。
  巴拉格宗景区的开发者,是巴拉村人斯那定珠,一位13岁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的中年康巴汉子。两年前在游览该景区后,我曾与斯那定珠有一次交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开发过程中竭力保护景区生态的意识。他告诉我,对于未来景区的发展,他最大的压力不是资金和赢利,而是保护好祖先传承下来的这片神圣天地。数年来,一直有电力公司试图借助经济和行政力量,迫使他接受在香格里拉大峡谷上游修建梯级水电站。如果他接受,他的公司会直接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但他一次次地承受住压力拒绝了。
  在与斯那定珠交谈时,我向他强调,“最低限度的开发,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以景区三级景点的垂直呈列模式游览巴拉格宗,当以自下而上的游程为导向。不仅如此,自峡谷底至巴拉村的20余公里盘山路,沿途峰回路转、峭壁耸翠,如一幅幅北宋范宽、郭熙诸绘画大师的巨幅山水。游客要体会巴拉格宗景区真山水的奇妙,是非得自下而上地步行游历这20余公里山路不可的。我向斯那定珠建议,一定不要在景区架设观光缆车;巴拉村以上,不要修建公路。
  自然,在向人类展示自身的博大丰盛的同时,又保持着令人敬畏的无限秘密。在人类现代技术向自然界无限扩张的当代,保护残存的“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具有维护自然生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唤起人类自古以来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对于自然家园,人类必须保持敬畏,懂得守护。如果说在人类技术匮乏的古代社会,认知并掌控自然是人类的伟大梦想,那么在高技术化的现代社会,守护自然的神圣是更为伟大的梦想。
  正如冰川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逐渐融化,人类守护自然的梦想也在强大的技术主义压力下退缩。现在国内对自然景区的旅游开发,在为开发商创造商机、为游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把自然变成了如盆景一样平面的景观,不仅自然的深度在被技术压制,而且自然的韵味也被技术剔除了。在许多山地景区,因为观光缆车的盛行,层次丰富的立体山景,都变成了电脑格式化的“卡通景观”。
  我的愿望是,在巴拉格宗景区,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人与自然的亲近,而且这种亲近是基于对自然的守护。守望巴拉格宗的冰魂雪魄的神圣,不仅是巴拉村人,而且也是我们所有当代人的一个梦。(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8月29日)
1.简要概括开头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谈谈你对“最低限度的开发,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护”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向斯那定珠建议,一定不要在景区架设观光缆车;巴拉村以上,不要修建公路”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回答,“巴拉格宗守望”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贵州生物
  (1)贵州的生物种类繁多,有的特种不论是品位、价值以及在全国的影响都是令人称道的。
  (2)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 蟒等1 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
  (3)全省的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0.8%,人均森林面积0.1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 .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尤其是银杉、珙桐、桫椤等最为著名,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
  (4)银杉:是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的濒危植物,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形态特征,胚胎发育与松属植物相近,这对研究松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冰川期气候等,均有较重要的科研价值。
  (5)珙桐:落叶乔木,花奇色美,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有“植物活化石”之称,是国家8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中的珍品,也属于我国独有的珍稀名贵植物。它材质沉重,是建筑的上等用材。
  ( 6)杪椤:杪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8种保护植物之首。在距今约1.8万年前,杪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
  (7)全省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
  (8)全省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我省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其中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药材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枞、艾纳香(天然冰片)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横柏、党参、何首乌等还有“地道药材”之美称。
  (9)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
  (10)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 种。经济 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
  (11)另外,全省优良牧草资源有2500余种,为发展贵阳市州畜牧业也创造了良好条件。(原文有改动)
1.请根据文中生物的分类和自己的理解,在以下备选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内容填在表格内有序号处。(每空只选填一个词语)
备选词语:银杉   何首乌  植物   穿山甲   玉米   药用植物   蟒
题型:贵州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生物
                             动物(野生)                                             ①
一级保护动物二级保护动物珍稀植物农作物 ……   
黔金丝猴、黑颈鹤天麻、杜仲油菜籽
阅读《潜在的环境污染》一文,完成1-4题。
  ①每每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的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中,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 境***手。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②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不少高档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夜间一些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 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色光污染。
  ③光污染被称作是视力***手。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近60%,居世界第二位。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亮,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簿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
  ④据科学测定,一般百粉墙的光反射率为69%-80%,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为82%-88%,特别光滑的白粉墙和书簿纸张的光反射率为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有时可达45%。
  ⑤光污染干扰着生态。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生长和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预,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死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一个重要的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授花粉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⑥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十公里以外。不少动物虽然远离光源,却也受到光的作用。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使它们迷失方向。有时候鸟类还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最后撞死在大楼上。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平均有400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1、引起中学生近视的噪光污染源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类为什么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③段加粗的词“单纯”能否删掉,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变暖的地球
  (1)西藏那曲县那么切乡的普布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家的房子里,地面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往外冒水。水把房子的地基都泡了。普布原以为是住在湖边的缘故,但是当他们把家搬到离湖更远的地方时,冒水的事情依然发生,对此,即使是村里最年长最有经验的老人也无法解释。
  (2)世代居住在高原上的居民未必清楚,但青藏高原的确发生着历史记载上从未有的变化:冰川在消融、冻土在解冻、沼泽在滋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经敏锐地感受到地球变暖了。
  (3)为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早在100多年前,人类就在不同的地区建立起了多个温度测量站,开始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如今,全球有2万多个温度测量站,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们能够准确测量出陆地、海洋和空中的温度变化。所有的测量数据通过面积加权计算,就可以得出全球的平均温度。结果显示,最近100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
  (4)0.74℃,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温度变化,因为任何一个季节和昼夜的温差都要比它大很多。其实,地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全球温度的细微变化,在全球不同地区,却表现出了极为不同的变暖轨迹。赤道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并不大。但在北极,50年内平均温度却升高了大约7℃。在南极西南部,50年内升高了大约4℃。青藏高原,30年内升高了近1℃。而在许多海洋地区,海表以及海面以下3千米的海水也都在升温。地球上的一切其实都相互关联。因此,0.74℃的升温,并非微不足道。它会因为不同地区升温的差异,对地球整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5)近百年来,海平面平均升了17厘米。17厘米,看起来微小,但它却带来了巨大了影响。基里巴斯是太平洋上由33个岛屿组成的岛国,最高海拔只有4米左右,居民住房距离海岸仅1千米左右,海平面上升正在吞噬着他们的家园。2011年,基里巴斯政府表示,将考虑举国搬迁至类似大型石油钻井平台的人工岛屿。
  (6)为什么海平面仅仅上升了17厘米,就让人们束手无策呢?大海并不总是平静的,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种由台风或热带风暴将海水推入海岸导致海平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海平面上升会使潮流和波浪增强,从而进一步放大风暴潮的威力。
  (7)遭遇这种威胁的不仅仅是岛国,还有广大的沿海国家。中国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1米,有13%的土地处在海平面以下。如果海平面继续上升,专家推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比2000年上升30厘米,一旦海水越过防护设施,一半地区将会被淹没,珠江三角洲的中山、珠海等城市,都沦陷在海水之中,上千万人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8)全球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线50千米以内的沿岸地区。受到威胁的还会有更多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未来,地球变暖或许会使世界版图变成另一番模样。(选自《走进科学》2012年5期  有删改)
1.简述本文认为地球变暖的科学依据以及地球变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文的语言讲究严密、准确,请从第(7)段划线句中找出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本文介绍的科学知识解释普布家地面冒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