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 “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
反思之后重在行动。没有反思,缺少行动,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支烛照天空的火炬,点一盏守望家园的心灯,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热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惠及社会,你我将变成向上的个体,中国将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7日 04 版)作者桑林峰
小题1:请问上面的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请分析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使用的论证方法和作用(6分)
(1)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
(2)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
小题3:联系上文,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谈谈你的发现(写两点)。(4分)
材料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走红,像极了前几年同样在春晚舞台上唱红的那首《常回家看看》。两首歌的共同特点是歌词朴素,旋律简单,但是它们最本质的共同点,是唱出了亲情的温暖,人性的美好,也唤起了我们对亲情最温暖的回忆。(2014年2月14日《扬州晚报》)
材料二:2014年1月30日晚上,在外潜逃的周某灼跟其他人一样在看马年春晚。当看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节目时,舞台背景上“30年父女合影”一页一页地翻过,如同自己的父母就在眼前,作为家中独子的周某灼泪流满面,于是下定决心投案自首,结束在外流浪的日子。(2014年2月24日《网易娱乐》)
小题4:仿照文章中的语段,从画浪线的句子中,任意找一个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50字。(4分)
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
答案

小题1:“……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
小题2:(1)比喻论证,借“珠子”和“房子”的关系,生动形象的论证了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2)引用论证,批驳了“社会不好都是他人造成的观点”,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
小题3:发现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时间去哪儿了》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发现二,欣赏艺术作品,有时需要一种反思,自省的精神。发现三:文艺作品,重在以情动人,真情不需要华丽的装饰,常常表现的朴素简单。发现四,亲情人性最容易打动人心,引起人们温暖的回忆。
小题4:答案不唯一,从中选出一个话题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用歌曲和栏目引出论点:“……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1、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对优秀作品的评价分析,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亲情能动人,真情流露能动人等。
小题4: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完成后面问题。(13分)
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②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是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忆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③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④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⑤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⑥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⑦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两分钟。
⑧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⑨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⑾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小题1:全文写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请仿照下列格式概括其他三件。(3分)
颜色不分,                              ,生死不管
小题2:请从第⑧段中找事实论据,证明差不多先生的确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2分)
小题3: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考虑,请具体说说第③段的作用。(2分)
小题4:结合语境,体会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的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共8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诗人的一句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小题1: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2分)
小题3: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二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语文教材的范围内)。(4分)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3分)
我们需要信仰
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的确,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无数热血青年,为了信仰,放弃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奋战于御敌的沙场;为了信仰,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默默无闻于辉煌后的平凡。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有信仰。
②和平时期,我们同样需要信仰。
③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④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这里是否遵守规则,首先要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视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⑤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你神经有毛病!”
⑥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偏向于急功近利,只从眼前的算计出发,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⑦这种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缺失,其实来源于我们思想深处的问题——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无私或博大的爱心。
⑧而人类不可缺少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爱心,恰恰都超出了个人狭隘的理智。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有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当看到云南某边远乡村没有小学,那里的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时,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首都北京,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⑩契诃夫说过:“我觉得人都应有信仰,或者都应当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就空洞了。”信仰会使人心胸坦荡,信仰会使人生更有意义,信仰会使世界充满爱的温暖。因此,我们需要信仰。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论证的?(3分)
小题3:人有了信仰就会超越狭隘的理智,从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信仰在战胜人生困难的过程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写出一个与此相关的具体事例。(3分)
小题5:请写出一则由关信仰的名言。(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作答。(19分)
自我雕琢
宋阿芬
①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为父亲看守木桶,他每天晚上把所有的木桶擦拭干净并摆放整齐。然而,令男孩生气的是,他放好的木桶往往在一夜间被吹得东倒西歪。为此,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亲摸着小男孩的头说:“孩子,木桶太轻了,要想不被风吹倒,只有加大它的重量。”男孩苦思冥想了好久,他挑来一桶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然后把它们排列好。从第二天开始,那些盛满水的木桶就再没有一个被风吹倒过。
②漳浦天福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自我雕琢”为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也许因为这座石雕寓意非同一般,给旅游者一种思考与启迪,更是一种鞭策与激励。
③木桶、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回顾历史,纵观世相。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步入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奋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失败,大多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大学》中,“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自我雕琢,宁静得以致远。
⑤自我雕琢需要有恒心。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有《本草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与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有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这个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美丽漫漫人生。
⑦故事中的木桶和“自我雕琢”的石雕,无不告诉人们: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就如故事里风中的木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想被任意一种“风”刮倒,就要给自我加重,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摘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4年03期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你曾经的好友潭弯一度放纵自己,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在青春的花季荒废了学业,令家长老师头疼不已。如今他已经认识到了放纵的青春不完美,青春也需要雕琢。为此,他一改曾经的邋遢、不修边幅的形象。结合本文内容,你打算劝告他还应从哪些方面雕琢自己?(3分)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请按要求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进行品读。(5分)
(1)说说第②段中“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加点词语“雕琢”的含义。(2分) (2)“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失败,大多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3分)
小题5:最后一段作者说“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就如故事里风中的木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想被任意一种“风”刮倒,就要给自我加重,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至少说出两种可能刮倒我们的“风”。(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18分)
有一种尊重叫平视
王兆贵
屠格涅夫有篇著名的散文诗叫《乞丐》,写他在街上遇到一个衰老的乞丐,很想有所施舍,可搜遍全身口袋也没找到一钱一物。于是,只好紧握乞丐伸出来的手说,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乞丐也握了握屠格涅夫变冷的手,微笑说,您能握我的手叫兄弟,这也是一种施舍,同样让我感激不尽。
人类自从进入社会形态后,便开始有了等级划分。这种等级秩序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最为明显,也更加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现代社会主张人人平等,从法律上废除了等级制度,但这并不意味根除了等级差别,更不意味根除了等级观念。萧伯纳在莫斯科度假时遇到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并同她一起玩耍。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大作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萧伯纳的口说,回去见了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莫斯科小姑娘娜塔莎。这件事对萧伯纳的震动很大,他感慨地对朋友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在人格上他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在这个世界上,尊重或鄙视一个地位比你高、活得比你好的人容易,尊重或关爱一个地位比你低、活得比你差的人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位企业家见一卖铅笔的小贩衣衫褴褛,顿生怜悯之情,把一元钱丢下来就走了。后来觉得不妥,回身从卖笔人那儿取出一枝铅笔,抱歉地解释自己忘记拿笔了,并且说,你我都是商人,你是卖家,我是买家。一年后的一次商务洽谈会上,一位穿考究的商人认出了这位企业家,自我介绍说,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我就是当年那个卖铅笔的小贩。是您给了我做人的自尊和创业的勇气,如今真的成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商人。
人生天地间,原本并无尊卑贵贱之分,因世俗社会的打磨和熏染才变得势利起来。见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要么仰视,要么鄙视;见到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要么俯视,要么漠视。这种心态一旦固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法门寺》里的贾桂,明武宗让他坐到身边的椅子上说说话,贾桂回答说,奴才站惯了,不想坐。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作怪,人与人之间要做到平视,往往不那么容易。
在高山大川面前,人们仰视或俯视,这是欣赏视角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人们要坚持平视,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是维护自己和他人尊严的需要。惟平视才能客观、公平,惟平视才能达观、无私。平视,于己是一种自信,对人是一种尊重。所谓“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这也应当成为做人的一条道德底线。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分)
小题2:文章首段引用屠格涅夫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最后一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4:说说你对“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一句话的理解。(4分)
小题5:在人际关系中,平视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一种平等的姿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长辈与晚辈、上级与下级、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