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瑕之美郭启宏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瑕之美郭启宏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5分)
瑕之美
郭启宏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⑤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本文略有改动)
[注] ①瑕不掩瑜:瑕,斑点;瑜,玉上的光泽。玉的疵点掩盖不了其固有的光泽。比喻事物的毛病缺点无损其整体的完美。
小题1: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小题2: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瑕之美”:(1)             (2)           (4分)
小题3: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4:本文写到“《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请再以《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或《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说说其整体之美及局部的缺陷。(4分)
人物:              
整体之美:                        
局部缺陷:                             
答案

小题1: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小题2:(1)“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2)“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小题3:举例论证(2分)论述了“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或论述了 “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
小题4:示例:长妈妈:敦厚、慈爱——愚昧、粗鲁;格列佛:有冒险、开拓精神——未免有些自大;林冲;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优柔寡断,忍气吞声。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提问方式,“想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就是提问题作家主要观点(论点)是什么。抓住文题“瑕之美”,这是本文中心论点的核心,然后根据文题在文首和文尾在总述性文字中找到作者完整表达观点的句子。
点评:本题不难,稍细心阅读,便可看到文章开头一段中作者就明确摆出了论点(对文题的扩展)。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论点是很重要的。寻找论点,要注意文章四个位置,标题,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另外还可以关注各段有没有中心句。文中有表达论点的句子,可直接引出,否则就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总结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三四段,抓住开头中心句,③“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明晰,相关文字段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可供参考。论说文是很讲究说理的严密性的,所以论证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才能把道理说清楚。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得含糊不清,本文是议论文,划线句是论证语言,其实是在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在说什么道理,即要求回答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什么观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了解此问的指向,无从答起。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最常见最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所举之例要有代表性,其内容在与论点要有密切的相关性,才有说服力。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要从题干中提到的作品中选材,相比较,《水浒》材料好选,不少人物在人格上有优有缺,比如宋江,讲义气重感情为人宽厚,但又愚忠。
点评:本题虽是开放题,但不难答,材料好选,学生可根据阅读文中的观点谈见解。本题拟题很好,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了考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6分)
挫折教育不可或缺
①最近,不少地方出现学生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后,便采取极端行为结束年轻的生命,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也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思考。
②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受到过多的宠爱,听的多是表扬、赞赏。孩子平时有了错误,家长也较少批评,从而使孩子的自尊心过于膨胀,受不了一点委屈。一旦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因此,如何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是家长、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③首先要让学生直面挫折。正确认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很少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当代物理学大师史蒂芬·霍金,在过完21岁生日后,被确诊患上“卢伽雷氏症”,除了大脑,身体的各项机能大部分严重损坏,只能永远坐在轮椅上。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由于他对量子宇宙的杰出贡献,1988年获得沃尔夫物理奖。
④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因此,要教育学生,挫折虽然给人的生活带来了痛苦,但也可以使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更好地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前进的方向,在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树立目标,更上一层楼。
⑤让挫折使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流过失败的泪水,才能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学校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挫折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磨炼学生的性格和意志,对困难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挫折,使学生对事、对人、对物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少一点偏激、多一点自信,从而更好地成长。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第三段列举物理学大师霍金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对学生加强挫折教育?(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B.打开报纸,满纸“界面友好”、“功能强大”……云云,让人恨不得马上就掏钱。
C.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真是难得的好天气。
D.“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问题。(共9分)
谈欣赏
①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可口可乐。为什么?可口可乐不仅味道独特瓶体更是独特:眼睛看着外观美,手掌握着不滑脱。这个独特的瓶子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当年,有一个叫路透的青年制瓶工人在与女友约会时,非常欣赏女友穿的套裙,由欣赏产生联想,设计出了瓶子的图纸,获得了专利,并且在1923年被可口可乐公司用600万美元买走了。正是欣赏激发了路透的创造力,可见,欣赏十分重要。
②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有了这种心态,即便冬天来了,也会说,春天还会远吗?即便无路可走了,也会说,路不都是人走出来的吗?即便有人犯错了,也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阳光心态有一个稳定的基因: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自信多于自卑。这种心态,在欣赏别人中展现了自身人格的魅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尚未学会欣赏。这种人,对人、对事、对物,要么以粗求精、以浅揣深,要么以一己之心、一时之情来度社会之腹、时令之变。这样,不仅白白丢掉了欣赏的情趣,而且平添了几分忧愁。这委实不值得、不必要。
      。善于欣赏的人,有一种容得下他人才华和长处的胸襟,并将这些才华长处为己所用,从而成就一番事业。萧何欣赏韩信,月下追来的不只是韩信,而是汉朝的江山;诸葛亮欣赏相貌丑陋的妻子,得其所授而造木牛流马;唐太宗欣赏敢于直谏的魏征,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种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周瑜本是一员不可多得之将才,却因为对诸葛亮的嫉妒而饮恨终身。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成功。
④一个不会欣赏或欣赏力低下的人,胸怀和智慧极其有限。因为,惟有欣赏,才能领略,才能让心头充满阳光,你才会发现人生之旅中更多的美丽和情韵,自身的胸襟和生存的意义将更加博大广泛。用欣赏的心态和胸襟待人行事,我们的人生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2分)
答:     
小题2:请你在第③段开头横线处填写一句话,表明本段的观点。(3分)
答:     
小题3: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习惯成自然》,完成问题。(共8分)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一个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一个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作者:叶圣陶)
小题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小题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小题3:简要概括⑥—⑧段的论证过程。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共8分)
给自己一分希望
①青春淡淡的光辉里,生命在飞翔。别总认为青春是一弯阴晴圆缺的月亮,倾洒的都是惆怅与忧伤;其实,它是一轮辉煌灿烂的太阳,撒播着温暖与希望。
②“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歌德如是说。我用我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去理解它,体悟它,铭记它,践诺它。
③生活的经历难免刻上缕缕伤痕,也难免有血有泪,可这不是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的理由,更不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借口。千万不要被“气馁”压住翻不过身来。“气馁是绝望之舟”,绝望了,生命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④希望是我们人生的航标,不断指引我们。希腊神话中的坦塔罗斯被父亲迪斯罚不准吃不准喝,然而他却活了下来,就是因为父亲同时给了他希望——他被罚站在一个山崖边动弹不得,然而他的嘴巴上方有野果,下方有水。虽然吃不到喝不到,但是拥有了希望便拥有了一切。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有了希望你就有了生命;只有满怀希望的人才能一步步攀上人生的顶峰,爬到自己的最高点。这个道理也告诉我们,有了生命才有希望,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希望,再创造一个又一个希望。
⑤相信“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美国朗佛罗语),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语),相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鲁迅语),我们才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挑战的信心。在追逐幸福、追逐成功的人生路上,有幻想,有闯劲,所以也常常有挫折,有打击,但无论何时,“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语),永不放弃希望。
⑥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夸父,他追的是什么?——是希望!
⑦太阳每天都会照旧升起,你前进的脚步就一刻也不能停息。
⑧所以,无论何时,请给自己一分希望。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分析文章第③—⑤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3分)
作者首先指出           (不超过12个字)接着用希腊神话告诉我们             (不超过15个字)最后告诉我们            (不超过12个字)。
小题3:在“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中,“夸父”追的是“日”,作者在第⑥段为什么说他追的是“希望”?请结合④、⑤两段回答(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