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后面小题。(12分)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刘国昌①最近,北京市朝阳区一60多岁的老太发出“做好人真难”的慨叹。何以这样?原来她在喝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后面小题。(12分)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刘国昌①最近,北京市朝阳区一60多岁的老太发出“做好人真难”的慨叹。何以这样?原来她在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后面小题。(12分)
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
刘国昌
①最近,北京市朝阳区一60多岁的老太发出“做好人真难”的慨叹。何以这样?原来她在喝止几个小偷在光天化日下偷人东西后竟遭到小偷的漫骂、追打。前不久在广东佛山抱起被车碾小悦悦的拾荒阿婆陈贤妹也发出:“做好人真不容易”的心声,因为在她耳边经常有说她是“炒作”、“突出自我”的声音,让她心烦。
②看到如此情况,人们为她们的境遇感到同情和愤慨,同时也发出:“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的疑问。
③按说在当下社会主义法制的国度里,以上这种情况本不该出现,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让“好人为难”的情况还是不依人们的意志发生了。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是我们的法制建设仍需花大气力进一步完善;二是社会的舆论环境还需进一步加强。
④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不少人就提出了法制建设的问题:先是有专家“对见死不救者要绳之以法”的建议,后又有“对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要立法扶持”的主张;最近深圳市还决定将《助人行为保护条例》列入201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拟规定“诬赖救助人,应受到一定惩罚”。凡此都表明,扶持正义的行动,理应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已是大家的共识。从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确实存在,但也有一些人确因怕诬赖者无端反咬而萌生退意的情况。因此说,尽快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坚持公正审判,切实保障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权益,迫在眉睫。这是真正解除“好人怕难、为难”的重要一条。
⑤舆论环境更为重要。时下的舆论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大力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者的。但在一些人群中,那种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现象仍时有所见。这种舆论尽管是少数人之为,但其对当事人的伤害很大。有鉴于此,进一步弘扬“八荣八耻”的道德标准确有必要。实际上,“八荣八耻”的提出已有6年多的时间了,但对它的宣传、普及尚做得很不够,特别是让其形成社会的强大舆论、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道德培养是靠舆论来实现的,如果我们都以“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见义勇为问题上形成强大的支持舆论,那种为难好人、伤害好人的不良倾向就会逐步得到纠正和改变,整个社会风气也就好起来。
⑥也许有人将那些不良倾向归结于社会环境不好,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在看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应看到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要使社会环境得到根本改变,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也确实应该进一步加强,但也应充分看到每一个人的作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比如坚决支持那些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行动,对那些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不良现象给予坚决反对和吐弃,那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怕就怕尽管心里也看不惯、反感,但在具体行动上没表示,遇事躲着走,那无疑会在客观上助长了那些歪风邪气的蔓延。
⑦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在法制建设上,在强大舆论中。只要我们把这两条切实做好了,扶持好人的力量就会日益强劲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改进社会环境的巨大推动力。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3分)                                                            
小题3:第五段中的“这种舆论”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4:近日,一位北大副校长发微博,“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在“小悦悦事件后,这短短的一段话,带着“豪情”,红遍网络!随即,网友纷纷效仿,用此话造句,于是“校长撑腰体”横空出世。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怎样看待“校长撑腰体”这种现象的?(4分)
答案

小题1: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一是我们的法制建设仍需花大气力进一步完善;二是社会的舆论环境还需进一步加强。(3分)
小题1:举例论证,举了“老头喝止小偷反遭漫骂、追打”和“抱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被说是炒作”的事例,引出中国需要让“中国需要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的论点,作为论据证明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小题1:在一些人群中,那种不支持、不鼓励,甚至说怪话、冷嘲热讽、无端猜测他人的现象。(2分) 
小题1: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校长撑腰体”可谓切合了当下之需从一个侧面折射着人们对社会美德的呼唤和渴求呼吁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到类似活动中来,构筑一道强大的社会道德后盾,以保证人们“对道德与良知的坚守”,没有“粮草不济”的后顾之忧。期待着这种“为道德撑腰”的做法成为一种时尚,期待着搀扶弱者成为无须多虑的公民自觉。(4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下面题目。(12分)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小题1:(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2分)文中第⑤段中加点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小题3:(3分)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4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为“《十万个为什么》再版”捏一把汗
①50年前,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横空出世,风靡数十年。50年后,该丛书在隆重庆祝其50岁生日时,也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有专家称,这是一次魅力十足的“科普大事件”。对于作为国内首套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历经五次修订,曾让几代人受益。对于它的再版,社会公众应乐观其成,并给予足够的鼓与呼。但也有一种担心在坊间弥漫:《十万个为什么》再版,能否再续原先的“传奇”?
  ②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2012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③但也应看到,正因时代不同,孩子们的理想与兴趣也发生了变化——从前问孩子“你有什么理想”,十有八九会说要做科学家,但今天再去问,多数会说“我长大要当老板”。整个社会氛围变了,科普市场已显疲软之态,书店里的科普读物销售不理想可兹佐证。如今发行第六版,究竟是能创造曾经的辉煌,还是会陷入落寞,恐怕不难预料。
  ④正因时代变了,孩子们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可谓多多。有专家指出,《十万个为什么》当年之所以辉煌,成为老幼咸宜的科学宝库,缘于那些年信息闭塞、科普内容匮乏和形式呆板,也缘于经济短缺和一定程度的“书荒”。而如今,已不是靠一本热门科普书就能“打天下”的时代,再加之科学内容早已铺天盖地,让人们的科普神经不再敏感。网络互动如此发达,有问题上网搜,何需《十万个为什么》慢慢作答?
  ⑤也因时代不同了,在市场盈利难、作者队伍浮躁而青黄不接、专职写手不能糊口等现实语境下,自然难出精品或经典。而在《十万个为什么》初版时的审稿人名单上,却是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这些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家,亲自为它撰稿、审定,把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对青少年成长的殷切希望,都倾注在了这套书里。据说当年光琢磨一个书名,就用了半年,大家都离开象牙塔,深入生活,贴近百姓,捕捉实际生活中的“为什么”。如今,能否如此倡导“大家写小文章”、且慢功出细活呢?
  ⑥据说,该书再版的另一原因,是市场上各种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良莠不齐,迫切需要一个权威、全新的版本。据统计,从该书初版至今,市场已有上千种同名版本,但内容大同小异。《十万个为什么》被盗版、被仿冒,已在部分读者中失去公信力,民间已有“《十万个为什么》老了”、“应该被淘汰了”的微辞。
  ⑦经典能够重现,自然是好事,我们有理由期待质量更高的科普成果问世。在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好似一叶扁舟,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吗?(摘自《中国青年报》,文/何勇海)
小题1:概括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种说明其作用。
小题3:“如今,能否如此倡导“大家写小文章”、且慢功出细活呢?”一句里的“大家”是什么意思?把“大家”改成“所有人”行不行?“小文章”是指篇幅短小的文章吗?
小题4:第⑦段中“据说,该书再版的另一原因”中的“据说”能否删掉,为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12分
“校车特权”:让特权不刺眼
何龙
 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12月11日公布。草案赋予校车三项优先权:校车运载学生时,交警应指挥疏导校车优先通行;校车可在公交专用道以及其他禁止社会车辆通行但允许公交车辆通行的路段行驶;校车需在道路上停车上下学生时,后方车辆应停车等待、禁止超越等。一些媒体在解读草案时,把校车的优先权称为“特权”。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感受和见识特权。个别显要贵人迟到,会议要延时开始,活动要押后举行,行程要改变计划,这叫特权。办事不用排队,发言可以插话,消费能够记账,出行享有专道,连电梯都要专备,这也叫特权。最是那些特权车,禁止通行的路它们可以照走,不能停泊的地方它们可以照停;它们的车轮碾压着法律和规矩夺命狂奔……
  所有这些行为都在存储人们对特权的怨恨。特权的特别之处就是,他们享受一切权利,别人承担一切义务。在特权之下,没有公平没有公正没有公理,有的只是“公从”———公众都要服从他们。
  校车“特权”,第一次让“特权”的字眼不再刺目锥心,不再招怨引恨。为什么校车可以享有“特权”?因为乘坐校车的学生年轻,他们入世不深,尚不能完全学会自我保护;因为他们是父母的心肝、世界的未来,按照生物人类学家道金斯的论述,他们在生命预期估算中,属于优先考虑和照顾的类别。
  在文明的国家和地区,不管什么车,只要见到前面有车停车上落客,后面的车都要主动避让;但在我们一些地方,驾驶规矩只限于考驾照时起作用,一旦上路,司机的脚就不愿踩刹车,而更乐于踩规矩了。对风驰电掣的汽车,大人可能还会规避,小孩则未必能够闪躲了。在我们这里,有多少条例规矩,就有多少敢于冲破的践踏者。
  校车安全条例究竟能否起作用,我们还无法乐观。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曾用儿童生命换来的校车“特权”,希望它也能像我们平时见到的特权那样生效!
(选自《羊城晚报》2011年12月13日)
小题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第二段“在等级森严的社会,我们几乎天天都在感受和见识特权”中的“几乎”一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3:、文章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文章最后,作者认为“校车安全条例究竟能否起作用,我们还无法乐观”,如何有效保障校车的优先权,你能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吗?(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12分)
朋友,你并不比残疾人高贵
肖复兴
①曾经有人说,残疾人自身活动都不方便,还要参加运动比赛,未免有些残酷,而且残缺身体的展示触目惊心,也不那么美。这样带有同情和怜悯的看法,实际上是站在正常人的角度俯视残疾人,无意之中把自己摆在了和残疾人并不平等的位置上。
②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并不比残疾人高贵。因为肢体的健全,并不能一俊遮百丑,并不代表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一定比残疾人健全。只要想一想,那些残疾运动员,没有向命运屈服,不知要比我们正常人忍受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磨难,却创造出我们许多正常人都无法创造的奇迹,我们应该对他们须仰视才是,怎么可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俯视乃至轻视他们?
③在残奥会的激烈比赛之中,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看那些无腿的运动员在跑道上如风似电地奔跑,看那些无臂运动员在碧波泳池里击水搏浪,看那些盲人运动员在足球场上那黑暗中的舞蹈……真的让我分外地感动。我忍不住想起盲诗人荷马,想起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想起失去双腿的我国古代军事家孙膑。我们的残疾运动员,用他们坚毅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和非凡才华,在残奥会赛场上所创造的奇迹,难道不就是一首首无韵的诗、一幅幅流动的画、一阕阕动人的华彩乐章?起码,我们可以说他们和荷马、和贝多芬、和孙膑一样,为这个世界创造的价值是具有同等意义的。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领域和人生侧面,为我们彰显了残疾人生命的丰富、神奇和力量。占世界1/10人口的残疾人,曾经被称之为“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在残奥会的赛场上,重新塑造得如维纳斯一般,残缺,也铸就成为一种美,而且是如此的气魄雄伟壮观的美。
④他们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是:在这个倾斜而美丽的世界里,有一种神圣的光芒照亮他们的胸膛,也照亮我们的胸膛,那就是他们内在的生命与精神,他们无限的光荣与梦想。他们不再是被上帝咬过的残缺的苹果,而是一个个如传说中的英雄丹柯一样,掏出自己燃烧的心,高高擎过头顶,作为火把,为我们带路,带我们走进一个崇高美好的境界。
⑤我们应该躬身自省,检点我们正常人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荡漾起乃至泛滥自我膨胀的高贵感,比如我们对残疾人的漠视和不尊重,比如貌似同情实则居高临下如同恩赐一般的抚摸,比如对于他们职业的歧视和对于他们成绩的忽视,比如我们对于残障设施投入建设的不够完备不够普遍,以及我们锦上添花有时多于雪中送炭。
⑥他们让我们懂得谦卑,我们确实并不比他们高贵。背景奥运会的主题歌歌词“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也完全符合残奥会,我们和他们是一家人,不过因为命运的不公和残酷以致偶然,让他们身体出现了残障,但他们让我们感悟到生命并不只是指肉体的身躯,还包括心灵和精神在内。他们让我们感悟生命伟大的同时,也让我们感悟到精神对于我们的重要。他们用看得见的有形的残缺,照见我们心灵与精神的某些残缺。他们对于我们的警醒与启示,将是残奥会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2:.有人认为第③段划横线句删掉为好,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小题3:.文章第④段中加点的“神圣的光芒”具体指什么?(3分)
小题4:.文章第⑥段“他们用看得见的有形的残缺,照见我们心灵与精神的某些残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请联系全文说说。(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2分)
八度幸福
①去过很多旅游景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名山大川的恢宏气势,也不是小桥流水的雅致幽静;不是万丈高楼的流光溢彩,也不是摩肩接踵人群的潮流时尚,而是一个并不出名的景点——草堂门口的一块杉木牌。那个牌子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如先改变自己,对方也会改变;对方有了改变,心境也会改变;心境有了改变,言词也会改变;言词一有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一有改变,习惯就会改变;习惯一有改变,运气就会改变;运气一有改变,人生随之改变!
②多么有味道的人生箴言啊!我赞叹于景点管理者这温情的创意,当即记下了这段话。
③对我而言,这段话像一把锐利的铁锹,可以挖出板结的思想心田,让沉寂的生活春意萌动;像一缕阳光,穿透阴霾,直抵心灵深处,让被困苦挫折失落遮挡的精神叶芽,伸出拥抱阳光的手臂;像一束黑夜里微弱闪动的烛光,于不动声色中焕发生命的亮度。
④古人说“从恶如崩,从善如登”。太阳改变了脸色,夜色就多了风情万种的妩媚:冬天脱去了冰雪的桎梏,春天就多了一分沁人心脾的标致;自我改变了冷漠和自私,他人就回报出热情和友善的微笑;心境像玻璃一样在背后镀上一层水银,生活就多了一份色彩和明亮;我们的言行多了一份柔和,脚下就多了一条坦荡的道路。为人处世,一副做人厚道、处事和善的态度,必将撑起我们有风度的行走。坚持一种好的态度,就会收获一种好的习惯。好习惯就是好日子,好日子就是好运气,而好运气就是好人生。
⑤做到这样的八条是种子一样生生不息的信念。拥有这样的人生是源头活水一样绵绵不绝的幸福。
⑥一粒种子将信念扎根泥土,就有了一树春秋。而一个人将一种崇高的人生观像露水一样滚动在每天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就多了一种别致和幸福。
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活着,每个人拥有相同的时间,不同的是我们对时间和生活的态度。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时,却忘了他所流过的泪水。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如何一夜之间迅速实现自己的追求,而是拿出一面镜子,时常审视反省自己:你是否为自己的人生努力刻制了一块那样的“杉木牌”?
⑧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如果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要拥有美好的人生观,就像那块名叫“八度幸福”的杉木牌所说的。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运用的是哪一种论证方法?( 1分)这样论证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2分)
小题3:“做到这样的八条是种子一样生生不息的信念”一句中的“这样”具体是指哪一段话的内容? (2分)为什么说“拥有这样的人生是源头活水一样绵绵不绝的幸福”? (2分)
小题4: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1分)试从文中找出一处句子作具体分析。(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