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l~5题。     感恩不能没有底线 鸥  鸟  这年头,感恩一词变得非常时髦,似乎人人都在说要学会感恩。不但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而且

阅读下文,完成l~5题。     感恩不能没有底线 鸥  鸟  这年头,感恩一词变得非常时髦,似乎人人都在说要学会感恩。不但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而且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l~5题。     感恩不能没有底线 
鸥  鸟
  这年头,感恩一词变得非常时髦,似乎人人都在说要学会感恩。不但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而且要感谢陌生的人、感谢大自然,进而还要感谢对手、感谢敌人,甚至有些人更为登峰造极地说,要感谢那些曾经把你置于死地的人。因为正是他们的压制、打击甚至是戕害,成就了你的辉煌或不辉煌的功业,造就了你坚强或懦弱的性格,你才成为了现在的你,所以你得感谢他们。
  呜呼!余也狭隘,余也鲁钝。余也不怕冒天下之大不韪,今天倒要就感恩一词说出自己的愚见来。诚然,人要学会感恩,感谢那些爱过、关心过、帮助过自己的人。甚至感谢那些与自己井水不犯河水的人,都可以理解。但感谢对手,我看就大可不必了吧。人家一个没留心,让你成了漏网的鱼,没准人家还正在懊悔着呢。你却倒好,大人不计小人过,好了伤疤忘了疼,刚捡回条小命就抛出了橄榄枝,要感谢人家的百密一疏,致使自己虎口余生,不但在夹缝里求得了生存,还成就了点小气候。说这种话的依我看只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矫情,另一种是得意忘形。
  至于说要感谢那些不共戴天的仇人、敌人,我觉得简直更是匪夷所思。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逻辑,对坏人、敌人也要感恩戴德的话,套用世界历史里那句名言来说:“大地就会像陶轮一样翻转过来!”是非黑白就会混淆颠倒,下面的闹剧就会名正言顺地上演。
  昏君楚怀王、楚顷襄王和奸臣子兰,靳尚以及坏女人郑袖对屈原这样说:姓屈的,你小子可得感谢我们,要不是我们联手整治你,会有你小子的今天吗?你当时充其量不过是个无名的小文人,我们排挤你、打击你、迫害你,都是为你好。在我们的包装和衬托下,你小子虽 然自沉汩罗江,但却一举成名,成了千古奇冤的代表,流芳百世。现在,每年到端午节,半个世界的人都吃粽子、赛龙舟,唱着《离***》和《九歌》怀念你。而我们呢?为了你费尽心机,却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所以,你小子要不对我们怀一颗感恩之心,那就是知恩不报、忘恩负义,如果敢在心里怨恨我们,那就是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照这种逻辑,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两面三刀、砸砖闷棍、阴狠使坏的小人,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会在体鳞伤后变得聪明;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些处处打击、压制、封锁我们的人,因为正是他们逼得我们无路可走,我们才想起向上飞。
  全世界都要感谢希特勒,是这位“伟大的解放者”把妤多国家和民族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解放了出来。
  荒唐吗?可笑吗?这就是荒唐的逻辑产生的荒唐结论。所以说,感恩不能没有底线,善恶、是非、美丑就是要泾渭分明,绝不能黑白颠倒。除了感恩,我们更要学会嫉恶如仇。
  我不是冷血动物,当然也懂得感恩,但我一辈子也学不会矫情和虚伪,对于那些曾经欲置我于死地而后快的敌人,假如有一天他也假惺惺地对我说:“我当初害你是为了让你置于死地而后生,要不哪会有你的今天啊?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我会毫不犹豫地唾他一脸唾沫:你戕害过我,我还得感谢你,什么荒唐的狗屁逻辑!所以我要说,不是所有迫害都能变成激励,对于这世界上曾经的和正在发生的邪恶,有一种严正的态度叫嫉恶如仇!
                        (选自2011年第6期《杂文月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本文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答:                                                                                
3.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用了屈原和希特勒的论据,这两个论据能颠倒位置吗?   
答:                                                                               
5.文章的最后一段能不能删掉?请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答案:感恩不能没有底线。
2.本文运用了归谬法。先假设论敌的感谢对手、感谢敌人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举出后面的屈原、希特勒的事例,按前面的假设,昏君楚怀王、楚顷襄王和奸臣子兰、靳尚以及坏女人郑袖,还有希特勒的所作所为竟然是正确的,这自然使论敌的观点显露出原形,论证了其错误性。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的论点:感恩不能没有底线。
3.答案:第一段提出论敌的论点,竖起文章批驳的靶子。
4.不能。因为两个论据是按照由对个人到对整个民族、国家的逻辑关系排列的,这样就能层层深入地批驳敌方论点的错误性,进而提出自己的论点。
5.答案:不能删掉。因为最后一段讲的是嫉恶如仇,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人只有学会嫉恶如仇才能保证感恩的底线。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第①段画线的句子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人就四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请写出你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书名或一篇好文章的篇名(课内外均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思想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重庆市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加粗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①读书就跟参观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以“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    
  ②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     
  ③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一-
  ④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意译)     ⑤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意译)     
  ⑥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思”。     
  ⑦“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 “思”是讲“思索”,让学到一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
1.作者向女儿介绍了哪两种读书方法?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了孔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写出孔子的原话吗?
(1)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知道学习,却不进行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回答:
(1)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可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用“种番茄”打比方,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外拓展。读书的“坎儿”
  ①有大学生问2003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的一位青年科学家:年轻人怎样才能成功?科学家回答了简单的四个字:请多读书。不只是这位科学家,几乎所有在事业上取得大成就的人,都喜欢“号召”别人读书。书籍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生命智慧的总结,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娇艳欲滴的玫瑰,书籍则是必不可少的氧气和阳光;如果我们把人的生命比作奔腾不息的河流,书籍就是坚固的河床。
  ②从一般意义上讲,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大学教授可以读,建筑工地的民工同样可以读;绿草连天的春日能读,白雪皑皑的冬日也能读;人来人往的图书馆适合读,一人独居的卧室一样适合读……因为读书没有太多的门槛,它才能作为一种全民的“健心运动”加以推广。
  ③不过,读书的无门槛是相对于书海里的普通游泳者而言的,一个人想要做一个有品位的读书人,还真得跨越几个心灵的坎儿。
  ④第一,你必须是澄静的。人很难没有***,当年,乾隆下江南,看到大运河上熙熙攘攘,问身边一和尚:大运河有多少条船?和尚答:两条,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非常欣赏和尚的机敏,当即大加赏赐。其实,这和尚并非特别聪明,他只是深谙世道人心的奥秘而已。然而,一个人下决心当读书人,不能有太多的***。***多的人会不自觉地把书籍分成“有用”、“无用”两种:“有用”的,他废寝忘食地阅读;“无用”的,他视若敝履。而事实上,所谓“有用”的书,往往是作用于一时的职业的,只能让我们获得物质财富;而“无用”的,则侧重于培育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可以使我们获得心灵高度。
  ⑤第二,你应该学会坚持。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只能一步步走近真理,而不可能完全抵达真理,这就决定了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正因为有限,我们就得不断地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掌握知识的新动态,让自己的生命与面对的生活一起前进。读书没有恒心,一个人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我们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能力就会变得虚弱不堪。
  ⑥第三,我们一定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书籍并不是真理的代名词,真理可以利用它,谬误和谎言同样可以利用它。一个人要对市面上良莠不齐的书籍作出选择,靠别人把关是没有太多作用的。别人的精力再旺盛,也不能看尽天下的书。何况,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也许觉得好;别人以为精美绝伦的,你或许感觉一塌糊涂。对书的考察,最可靠的评判官是你的心灵——非同寻常的对知识的敏感,超乎群伦的观人察事的眼光以及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把握。(选自《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有改动)
1、“读书的‘坎儿’”在文中具体指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读书是最没有门槛的”?根据第②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引用乾隆与和尚的对话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与第⑤段的哪个句子意思相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中“‘死’与‘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