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l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
  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富文明的重要作用。
  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
  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②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第④节中“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这句话中“饥荒”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第⑥节划线句子运用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意,说说如何理解“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结构上,承上启下。(2)内容上,与上文形成对比;(3)引起下文对重拾阅读精神必要性的论述。
2.(1)视野狭窄(2)精神乏力,思考乏力。
3.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从阅读中获取精神滋养的重要性。
4.(1)要保持中华民族良好的阅读传统。(2)倡导阅读经典著作。(3)阅读经典能给我们精神的滋养。(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问题。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①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②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邵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⑥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⑦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⑧“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⑨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⑩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鲜明的情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列举“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句中“危机”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⑤段中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请结合全文写出坐着这样说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看待“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这种现象?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认识和思考。
  (1)日前.西北地区“高校汉语教学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针对一些理工科院校提出的取消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许多与会的著名教授坚决反对,他们列举了许多”学历越高,汉语水平越低“的现象,提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不能取消,还应进一步加强。
  (2)如今,现代汉语教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汉风”“华流”“中国热”正在全球兴起。到2010年,全球汉语教师需要500万,而目前只有4万人,汉语教师的缺口将非常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拒绝句号
冯骥才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_______的路、_______的路、_______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化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
  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的那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云的?句号往往又和人的自足、人的惰性连在一起。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警觉它、监视它、打击它和超越它。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和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
  然而,在人生、艺术和事业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有改动)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人是如何看待句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拒绝句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号的可怕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通读全文后,为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你读完本文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内蒙古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创造生活
  (1)世上有三种人。一种人承受生活,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一步一步随波逐流地活到老;再一种人迎接生活,他觉得生活就像手中的一副牌,虽然牌面是注定的,但出法却由自己掌握;另一种人则梦想创造生活,认为生活就是一块洁白的画布,美好的前景全由自己去勾画。
  (2)“创造就是消灭死。”罗曼·罗兰如是说,创造生活就是把生活中的暗淡变成辉煌,平庸变成高尚,剪去命运的繁枝冗叶,使生命之树向更高的方向生长。创造生活,该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挑战。
  (3)创造生活首先要创造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方向,有了希望梦想的归宿才不再是雾里若隐若现的一幅剪影。创造希望也就是拥有了无尽的温暖动力,哪还管什么脚长路短四顾迷茫;创造希望更是创造了人生的最大财富,一颗自由梦想的心就像天际候鸟滑翔的身影,永远带领我们去寻找一种怦然心动的生活。
  (4)创造生活还要创造激情。人没有激情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就像花朵没有阳光。如果生活是一只船,那么希望是帆,激情就是不停鼓荡的一帆风满;如果生活是一条路,那么希望是脚下的灯,激情就是漫漫风尘中的万丈雄心。创造激情就是在生活的风浪中创造了豁达的心境、坦荡的胸襟和美丽的执著。
  (5)创造生活更要创造生活的内容。每一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每一天的自我也是崭新的,每一天的生话更应是崭新的。就像在蓝天上点缀白云,就像在大海上点缀风帆。创造生活的内容就是在匆匆游走的岁月中加上一颗时常感悟的心,就是在生命的旅途中开创一片蜂飞蝶舞的芳草地,可以让灵魂时时在其中憩息。
  (6)学会创造生活,生命便展示给你一片常看常新的风景。如果没有创造,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创造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路途。沿着这条路我们走过幼稚,走过丰盈,最终走向生命的极致!
  (7)放眼一切赏心悦目的存在,你会感悟:创造生活就是创造美丽!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第(1)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几方面论述如何创造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青少年的你们,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谣言来源于污浊刷灵魂,它是散布者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捏造的谎言。
  ②谣言是可怕的:它有一种邪恶的力量,能给人的心灵带来莫名的恐慌;它能让人处于多疑猜忌的境地难以自拔;它能摧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给友情、爱情、亲情笼罩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对于那些不相信谣言的智者来说:谣言的力量却等于零——他们能识破谣言的真相,并且绝不会让谣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③蠢人常常会因为听信谣言而害人害己。战国时期,秦军进犯赵国,把赵国的门户重镇上党团团围住。赵王派廉颇率大军救援,走到长平时,上党已被攻下。面对秦军的凌厉攻势,久经沙场的廉颇知道秦军锐气正盛,便摆出一副要打一场持久战的阵势。秦军准备速战速决,可廉颇只守不攻。秦军害怕了,因为他们经不起拖!于是便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年老软弱,害怕进军。不敢出战,要让年轻力壮的赵括带兵,秦军就会因为害怕而溃败退走。赵王果然听信谣言,派赵括前去接替廉颇为将。结果是赵军大败,四十余万大军被秦将白起悉数坑***。若不是魏国及时相救,赵国恐怕已经就被秦军顺势给灭了。赵王听信谣言的结果是:赵国差点招来灭顶之灾。
  ④愚蠢的人经不起谣言的迷惑,而智者却往往能化谣言于无形。同样是在战国时期,魏文侯派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三年末下;在此期间,各种谣言纷起,说乐羊围而不攻是想拥兵自立。然而,谣言并没有动摇魏文侯对乐羊的信任,他一面派使臣慰问前线的部队,一面又加派作战的兵力。打下中山国归来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两个箱子,乐羊打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汗如雨下,原来箱子里都是说他有异心的奏章。试想,如果魏文侯当时听信了“乐羊想拥兵自立”的谣言,结果会是怎样?恐怕中山国依旧是中山国,而乐羊却早以成为刀下之鬼了。
  ⑤因为轻信谣言,多少王朝走向没落,多少同邦离心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谣言无腿,却能像风一样四处游走,一旦遇到昏庸发热的头脑,便会掀起狂涛巨浪,吞噬理智的航船,铸成无法弥补的大错。
  ⑥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谣言呢?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一个人风风火火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您……”哲人打断他的话说:“等一等,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那人不解地问:“哪三个筛子?”哲人说:“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筛子是真实的吗?”来人说:“不知道,我从街上听来的。”“第二个筛子是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审查过了吗,是善意的吗?”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哲人说:“第三个筛子是掂量。这个如此让你激动的消息重要吗?”那人不好意思地说:“都是街头巷尾的传说,无所谓重要不重要。”哲人说:“这消息既然一不确定是否真实,二非善意,三不重要,那就别说了吧,免得人们被这虚假的谣传所困扰。”
  ⑦朋友们,谣言止于智者,这我们把这三个“筛子”放在心中,相信我们一定能在谣言面前做一个“智者”,而不是谣言的迷惑者、传布者和受害者。
1.本文可以用文章中心论点作标题,请将文章标题写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第③④段列举的事例论据,并说说它们分别证明了什么分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除运用事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仿照划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你一定知道该如何对待谣言了吧!请写下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艰难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完成问题。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   )岖(   )险(   )势(   )
2.文中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理,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列题目。
(1)用“长江大河”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扬子江、黄河”比喻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有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