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低碳与城市生活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低碳与城市生活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低碳与城市生活
张华
  ①低碳经济更需要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需要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②丹麦哥本哈根市是城市绿色能源和绿色出行的典范,市民摒弃汽车,习惯用自行车或地铁等环保方式出行。哥本哈根以其风力发电出名,城市内共有5600座风车,为丹麦提供了10%的发电量。
  ③瑞典马尔默是“明日之城”住宅示范区,住宅区供暖空调利用海水和地下水能量,市内交通重点在于推广使用自行车,多条公共交通线路将市中心和城市边缘地带连接在一起,便利出行。马尔默已成为世界上不多的10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市镇。
  ④加拿大温哥华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连垃圾压实机都采用太阳能为动力。温哥华限制建私人停车场,且停车库与住宅分开销售,以此鼓励居民多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自行车。
  ⑤由此可见,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⑥与低碳生活友好的电力来源可以是当地的核电、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并且选择高效用电设备。
  ⑦人类活动需要交通工具,而交通工具也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汽车的燃油只有13%用于牵引,另外87%被发动机本身、等红绿灯或者塞车所损耗。同样,选择交通工具也非常重要,乘坐出租车碳的排放量是坐公共汽车的7倍,是乘地铁的14倍。由此看来,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更有利于减排。
  ⑧城市建筑能耗占城市用电的三分之一,建筑采暖空调、照明、办公设备等用电量大。工作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和少开灯,夏季空调温度不要太低而冬季供暖室内温度不要太高等良好的工作习惯将减少建筑用能。
  ⑨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经验,培育城市居民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味选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事例。(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①段内容或第⑨段内容。
2.事例论证 低碳生活宜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国家、城市的不同能源特点选择合适的低碳生活能源结构、城市交通规划和出行模式,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3.不能。第⑥段起到了过渡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流畅。
4.【示例】不使用卫生筷,多步行上学,节约用纸,一水多用,多使用环保袋等。
(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G.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andtheArtofMakinga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1.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最苦与最乐》,完成下面的问题。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本文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否定其他答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10字之内)“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10字之内)
4、请简要说说你对“你若是要逃避,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字数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还是多想想明天》,完成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别管以后”成了时髦。闲谈可以莫谈国事,一辈子甭管两辈子事,当官者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款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曲“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还有梦”,更是让灯红酒绿的男女们唱得如痴如醉,梦幻人生。
  翻翻斑驳的历史,有时会揭开历史的疮疤,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叫嚣过:“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可是,路易十六还没有来得及享尽人生,大革命便把他推上了断头台。穿行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每当雨疏风骤之时,夏桀、商纣之类的暴君便粉墨登场。“别管以后”的暴行层出不穷,每隔几百年就会周期的暴虐一次,动荡使生产力积累荡然无几,留下的也只有“从头说”。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别管以后”,纵使国家强大如秦也免了二世而亡;只要不为明天着想,家有石崇之富,也免不了饿殇街头;“别管以后”肯定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醒过我们: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可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而今有些地方,森林砍完了,矿石彩荒了,对资源“竭泽而渔”,或滥采滥用,留下的不只是“梦”的问题,而是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治国与治家同理,其亡必忽焉。如果说我们不负责地“不管”以后,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今日的恶作剧将由我们或我们的子孙以十倍、百倍的代价不补偿,这种断垣残“梦”不敢做得得了吗?
“别管以后”将是“如何结束”,靠曾经拥有也不是办法,别再犯傻了,还是为明天,为子孙想想吧!
1.本文批驳的敌论是_______________。
2.本文摆出敌论的方法是(     )
A.边叙述边摆敌论
B.先摆敌论再写具体表现
C.先写具体表现再摆敌论
D.摆敌论后直接批驳
3.(1)“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中“今天的影子”指_________。
   (2)“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这“人”指_________。
4.文章批评利用资源不得法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做法。
5.说说题目“还是多想想明天”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贵州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让有些话穿耳而过》(段奇清),完成问题。
  ①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沐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绞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壁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是否出类拔革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这样,你就会秋波无很,素心如玉。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有一个短语“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后,写出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贵州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论青年与老年
  一个年岁甚轻的人也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假如他不曾虚度他的生活;然而这毕竞是罕有的事。
  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是有显著差别的。现实也并非完全如此。
  青年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发明力,这似乎是得之于神助的。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恺撒和塞普提摩斯就是例证。曾有人评论后者说:他曾度过一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然而他毕竞成为罗马皇帝中极能***一位。具有沉稳性格的人则在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奥古斯都大帝、卡斯顿勋爵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对于老人来说,富于热情和活力也是难能可贵的。
  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蒙蔽他们无视新情况。青年人易有所发现,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
  青年人的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更大的祸患。老年人则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讨论多于果断。为了事后不后悔,宁肯事前不冒险。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1、第一段,“假如他不曾虚度他的生活”是一个插入性语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写出青年的长处与不足。(至少各写出三点)
长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本文后,请据此推论,塞普提摩斯能够成长为一名极能***罗马皇帝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青年人和老年人各自的优缺点,作者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