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

题型:安徽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情因友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至或是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8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是个过渡段。从内容上看,它在上文第____________段和下文的第 ___________段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从第4、6、8段中任选一段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文的高层次表达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或:语文具有工具性,更具有精神性。或:语文具有情感性和理性。)(从“精神性”角度回答即可给分)
2、(1)论证“语文应该是热爱”。(或:论证“语文是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
(2)论证语文“也不乏冷静理性”。(只对陶诗加以解释分析不给分。)
3、 234        6
4、“略”。(从排比句的使用和引用诗文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加以分析,语句通顺即可。)
举一反三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1、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读后你认为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举例说说吗?
     答:                                                                                                                                       
3、文章中第③④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                                                                                                                                                
4、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文中的“吾不如”与我们常说的“自卑、自暴、自弃”有无区别?
                                                                                                                                                              。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岁成长的是身体,10岁成长的是知识,20岁成长的是情感,50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厚的事情。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你知道庄稼有一遣霾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及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成长是一件最深沉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⑥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⑦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
     答:                                                                                                                                         
2.请为第③段文字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答:                                                                                                                                        
3.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解释加线词语“丰厚”的含义。
     答:                                                                                                                                          
4.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一件事。
    答: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不是苛求
       回溯历史即可发现,住日的决策失误是今朝恶果的导因。
       即以京、津、唐地区而论,古往今来的一次次水利建设,使水资源的控制、利用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河流流量与所能提供用水量之比为“开发率”。在海河、滦河,这一比率竟高至65%。
       这不妨看作人类在控制大自然方面的又一杰作。但它的另一面,则是水资源潜力不大的明确表示。
       按科学规律,在这样的水资源条件下,应该发展与其适应的经济,但多少年来,这一地带工业的发展却集中在高耗水类型的冶金、化工、电力、造纸、印染上。据京、唐两市冶金、电力、燃料及动力、化学、机械五大行业统计,它们的年用水量占这一地区工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
       农业生产结构上,这里则迅速扩大了需要大量水的水稻和小麦的种植。1982年水稻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年耗水近40亿立方米。
       更遗憾的是,人们一面吞食着前辈留下的这些苦果,一面又在盲目地重蹈这一覆辙——密云水库,作为北京人饮用水水源重地,多年为人瞩目,八十年代初,环境科学家就不断地提醒:这里不宜作游览区开放;而同时,供人游泳、荡舟、野营、野炊、垂钓的渡假村又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在自己仅存的一盆“净水”中嬉戏——这种荒唐之举经过专家们上下左右请示、磋商、呼吁……才终于转为被压倒的劣势。
        1985年8月1日,《北京市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京密引水渠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施行。
        但我们能够由此相信这类事件就永远不会重演么?
        下笔时想一想水——这样的吁请,对城市设计师来说该不是一种苛求吧?
1.全文论述的重点就是这样四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在论证中选用了两个重要的例证:
     第一个:                                                                               
     第二个:                                                                                 
3.文中“重蹈这一覆辙”的含义是什么?
     答:                                                                                                                                
4.文中加粗的词“这类事件”指的是什么?
     答:                                                                                                                                       
5.从全文内容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由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答: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一位朋友向我诉苦:工作已五六年,苦于交不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他说:“我曾经有过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大家一起玩,一起吃;另外,我托他们办事,他们也托我办事,反正是热闹了一阵,可是不多久就疏远了。玩过了,吃过了,事情办过了,彼此交情也差不多了!我国有句俗话:‘吃喝朋友不长久,相互利用无真友’就是这个道理吧!” 
       青年朋友讲过的这种情况,生活中确实存在,而且不是个别的。友情的深浅,要看是不是“志同道合”。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才是正确的交友之道。我国古代《礼记·表记》中有君之交淡如水之说。“淡如水”作何解释?古人有这样说的:“君子之接如水者,言君子相接,不用虚言,如两水相交,寻合而已。”这就是以诚相见,毫不虚伪。这样的交情就像两水相合,十分自然、融洽。《庄子·山水》云:“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就将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作了对比。“甘若醴”看上去甜甜蜜蜜,实际上不过是表面“亲昵”的朋友而已;交情不长久,弄得不好就经不起考验--“甘以绝”了。“君子淡以亲”,那是因为无利故淡,道合故亲。交情不是建筑在彼此狭隘的私利上,而是志同又道合,这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崇高的“君子之交”表现在鲁迅和瞿秋白之间是十分感人的。当年秋白同志在鲁迅家做客时,头一天相见,鲁迅也没什么“盛宴”相迎。根据许广平同志回忆,不过是“小饮些酒”。平时总是粗茶淡饭,不是那么“甘若醴”的。然而,两位革命者、文学家之间的友情却是一见如故,志同道合,情同手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两颗炽热的红心,跳动在一起了。鲁迅说他同秋白的友情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许广平也说他们两位“真是海内存知己,神交胜比邻”了。为何能“神交”?正因为“同怀”!
       交友,贵在“神交”。看起来“淡如水”,实际上“深似海”。这一点,对我们青年人是有启发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吃喝朋友不长久,相互利用无真友。
    B.以诚相见毫不虚伪。
    C.交情不是建筑在彼此狭隘的私利上而是志同道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D.交友贵在“神交”。
2.本文第二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属于何种论据?
                                                                                                                                                    
3.根据文意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同道合____________
     神交胜比邻___________
4.从第三段中找出能表明鲁迅与瞿秋白之间是“君子之交”的三个成语。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需克制“亮剑”冲动
陶斯咏
       ①2010年新年伊始,民间有三种声音惹人注目:一是中国应该强力报复美国售台先进武器,二是及时出兵阿富汗和开放瓦罕走廊,三是设立海外航运补给基地。这说明不少人认为中国是时候展示肌肉了。但笔者认为,中国应当学会适当遏制和调节自己的“亮剑”冲动。       
  ②“亮剑”自然需要“两强相遇勇者胜”的豪气,但同样取决于自身实力强大与否。经过60年来的长期积累,尤其是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确实取得了一些值得自豪的成绩,比如2009年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美国最大债券持有国。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类似数字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实力强大。事实上,仅占美国GDP总量30%左右的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尤其是在考虑到中国外贸经济还大多处于全球产业利润链低端的情况下,本身就说明中国还仅仅是一个世界经济的“长工”。 
       ③更为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尚未及时与合理的转化为社会福祉。相反,环境恶化、资源耗竭、生态失衡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脆弱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百姓最为关心的恐怕还是自己能否买得起房、上得起学、找得到工作以及有一个舒心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国需要为解决国内民生问题而争取和平的国际空间。
       ④此外,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说法,依据军事装备和军事人员的数量和规模,中国军力位居世界第二。这种认定方法科学与否另当别论,但即使中国综合军力确实位居世界第二,与美国军力相比也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坦言之,中国还不具备与美国打一场战争的能力和胜算。须知,在高科技战争形态下,仅凭“拼刺刀式”的“亮剑”勇气,是远远不够的。
       ⑤当然,国家利益不容侵犯,“以直报怨”合情合理。但是,强力报复乃至军力对抗并不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在全球化愈来愈迅猛、人类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灵活运用与充分发挥“巧实力”的作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维护国家利益的不二法门。
       ⑥要求“亮剑”的呼声,实际上正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下怀。美国售台先进武器等举动,不仅意在阻挠中国统一大业,还意在激起中美军事对抗和竞赛,从而重演上个世纪美苏军备竞赛进而拖垮苏联帝国的一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联合国会费问题特别是出兵阿富汗等问题上,承担所谓“更大的世界责任”,正是其求之不得之事。但是,美国“拉屎”,中国何必为其“擦屁股”呢?
       ⑦笔者认为,“韬光养晦”是中国长治久安的发展大计。或者说,中国必须全力专注于国内的发展与和谐,而对于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也需要本着“修文德以来之”的传统文化精神,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加以解决之。换而言之,中国需要通过改变自身来改变世界——这不是“文弱”,而是“文德”,符合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的国家道德指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选文第②—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亮剑”需要实力再强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亮剑”需要中国军力再上层级
3、2010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交涉,在白宫会见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我们是否可以展示“亮剑”精神予以反击?请简要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