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

(12分)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
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止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qi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美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小题1: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文中有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时候); _________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请你指出其中一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3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⑴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分)
⑵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答案

小题1:生命力极强(或具有超强生命力)、想见兰草、萧然起敬。
小题2:修辞方法有排比、拟人,能正确指出一种即可,表达作用合情合理就行。
小题3:1)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
2)要点: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的拼搏精神。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从兰草在灾后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出本文意在谢兰草具有坚强地生命力。在不同时期,七对篮彩的情感不同,未见兰草时,特别想见兰草。见到后,佩服尊重。
小题2:
试题分析: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开头相照应。
举一反三
(12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止,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着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四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盯紧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一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他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说,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也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②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然和讪然。父亲来信讲,***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了猪,心舌肚都留着。***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小题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认从两个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小题3: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方法,请你用“      ”线在原文上画出两处,并在其右侧空白处写出对应的修辞手法。(3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21分)
句号省略号 谢大立
⑴太阳还在赖床,句号就一身绒布衫,在小吃街和菜市场的岔路口等省略号了。省略号头天天黑起的菜,定要起早来镇子里卖。
⑵句号是因为从小就胖,脸圆得活像个句号而得名。不像省略号,瘦得五官、四肢离离拉拉地像那六个点。还因为句号说的话,后面都可以用句号;而省略号说话,一句话只说一半,另一半看看他人的脸色后再说。
⑶他要给省略号说的心里话是:这个村子里像他俩这个年纪的,就他们两个了,何况他们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庚,该把以前的一些不愉快都忘到后脑勺了,该像儿时那样两小无猜,做个度晚年的玩伴了。
⑷省略号来了,挑着一担菜来了。长手长腿筷子身,不是省略号是啥?句号这么想着,脸上的笑就抑也抑不住。又来卖菜?打过这句招呼后,脸上那笑的不恭,也没有藏起来。
⑸省略号一惊。省略号走路,头是低着的,像是在数步子,又像是想着心事。省略号急刹步,说:怎么是你,你这么早就来街上吃早餐。
⑹想不到吧?句号说,让你更想不到的是,我今天是特地起早在这里等你。说着,一双眼在省略号的脸上身上睃来睃去。多少年来,两个人还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面对过。省略号的额头上有汗,头顶冒着热气,土布衫上沾有泥巴,深秋天了,还赤脚穿着草鞋……句号有些心酸,话里也就充满了情感:我说老庚,你也该收手了。
⑺什么,收手?收什么手?大概是句号挡住了他前行的道路,也大概是担子太重,该歇息一会了,省略号小心翼翼地搁下担子,撩起肩上的汗巾擦汗,望着句号。
⑻句号避开省略号的目光。心里说,是呀,叫他如何能收手?他不像自己,一切都赶上了,结婚,老婆是百里挑一;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合起来一个好字;都出世了,才计划生育。他好不容易娶个讨饭的女人,生了三个女儿,才见到儿子……
⑼于是句号一叹说,儿女自有儿女福,孩子们的心还是让孩子们操的好。
⑽省略号说,你这话怎么让我听起来糊里糊涂的?我孩子们的心,是我孩子们自己在操哇!我的几个女儿虽然嫁得远些,但都很争气,且都是一双儿女,家庭和睦。大女儿早就住上了楼房,二女儿三女儿去年也建起了楼房,儿子在大棚种菜也是他们两口子在弄……
⑾好,好!句号一个好字接一个好字,好得省略好眉头又皱起了。句号说,你皱什么眉头,我可是真心为你叫好。以前我总以为你不如我,现在看来你并不比我差,既然这样,你就该像我一样,每月叫孩子们给点钱,我们两个做个玩伴,安度我们的晚年……
⑿句号轻轻地在省略号的肩上杵一拳,倍显亲切地说,我俩可是同年同月同日来到这个世界的,也就是结伴来的,虽然你托生在一个成分不好的家庭里,我借了那个民兵连长爹的光,但这几十年里,你哪次受委屈我不是在心里为你难受……
⒀省略号说,你是不是把话说得太远了,现在谁还有心思扯那些,你还是简单点,我还要赶路,我这担菜还要尽快挑到菜市场去,早一分钟就是早一分钟的价……
⒁句号也打断省略号的话说,我看你这家伙真是有点不够意思了,我这个想法在心里已经憋了好长时间了,百分之百的好想法,我们每天结伴到街上一趟,买点想吃的、喜欢吃的回来,过个无忧无虑的晚年,一块来到这个世界,一块离开这个世界……说句不该说的,我要像你,也有干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儿女多次请我进城给他们带孩子,去了我都回来了……
⒂我懂了你的意思。省略号接过句号的话茬说,可要我像你那样,我办不到,你说的那种日子我也实在是不想那样过,就说眼下,你赶街不过是去吃一碗馄饨或是一碗面,吃了回家干啥?睡觉!睡觉起来干啥?吃饭……而我,卖完菜,看看什么菜看好,下一茬我该种什么菜,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收获你懂吗?我有时候用收获的买一块排骨,有时候买一个猪头,加上萝卜煮一大锅,我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吃得乐呵呵的,乐呵呵你懂吗……
⒃罢,罢!句号打断省略号的话说,怪不得人们叫你省略号的,你就这么省略下去吧!说完,不与省略号再说,往小吃城走去。
⒄省略号也挑起担子,走上通往菜市场的道,歪着头,冲快步朝前的句号说,听好了,一个人如果感觉到活在这个世上无事可做了,他的人生不是打上句号了是啥?
(摘自《2012年中国小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思考第一节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省略号”得名的原因。(3分)
小题3:既然句号与省略号是老庚,而且是童年的好伙伴,为什么会出现文中第六节所写的“多少年来,两个人还没有这么近距离地面对过”的情况呢?(3分)
小题4:赏析第六节划线句子。(5分)
省略号的额头上有汗,头顶冒着热气,土布衫上沾有泥巴,深秋天了,还赤脚穿着草鞋。
小题5:联系文章具体情节,分别概括句号和省略号对待生活的态度。(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苍蝇可能感觉自己活了很久》,完成后面小题。(10分)
①苍蝇的寿命比大象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假如苍蝇对时间有感觉,它真的感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短暂吗?
②地球上的生物,对时间的感知是由神经传导的快慢决定的,也可以说每个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最新的研究显示,体积愈小的动物,新陈代谢率愈快,时间过得愈慢。这意味着小动物比大动物更能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到动态行为,它们眼中的世界就像慢动作回放。譬如昆虫和小鸟,它们在1秒钟所看到的信息,要比诸如大象等大动物看到的更多。
③研究人员利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技术,来测量不同动物的眼睛处理闪光的速度。这项技术简称为CFF,它提供了一种感知时间的方法。【甲】它由快速闪耀的闪光点组成,看起来像一个连续光源。被测试个体如果能识别出个别的闪光,那么时间对它而言流动就较慢。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躯体的大小与眼睛对视觉信息反应的速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体积愈小的动物,看到的世界就愈“慢动作”。【乙】对人类来说,平均的CFF是60赫兹(即每秒60次),这是通常设置的电视图像的刷新率。狗眼睛的刷新率是80赫兹,对狗来说,电视图像看起来像一系列快速变化的幻灯片。【丙】苍蝇的CFF是250赫兹,这就是说苍蝇眼睛对刺激动作的反应,比人类的眼睛快4倍以上,所以苍蝇很难被拍死,因为在人类看来迅速落下的一卷报纸,在苍蝇的眼中就像是慢动作。
④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对大象来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对苍蝇而言,一天的时间过得很慢。苍蝇对人类来说是很短命,但是从苍蝇的角度来说,它们可能活了很长。
小题1:下列不符合文意或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不同的地球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
B.小动物的视野比大动物宽,看到的信息更多。
C.CFF技术可以测量动物眼睛刷新图像的速度。
D.苍蝇对生命长短的感觉可能和大象是一样的。
E. 第④段中“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一句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小题2:根据文意,下面这句话放在第③段【甲】【乙】【丙】三处,哪处最合适?(2分)
有最快速的CFF的动物,会拥有生物学优势,因为这意味着面对威胁或者机会时,它们会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这句话放在      处最合适。
小题3:文章标题中“可能”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
小题4: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孙春龙的《救助》,完成后面小题。(20分)
①前些日子,我在长沙出差,有一次步行穿过侯家塘立交桥。
②这里是长沙城区的核心位置,人来人往。我低头刷着微博,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繁华。但当我路过那个坐在地上的老人时,她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扭头看了一眼。我瞥见在老人的怀里躺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看到了她那一双清澈而又机灵的小眼睛。孩子的旁边撑着一把伞,勉强为两人遮挡一丝寒风
③看着那把被寒风吹得摇摆不定的雨伞,我下意识地拉上了棉衣的拉链,像很多路人一样,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
④走出去10余米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再次扭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我心想,那会不会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几秒,我决定转身去看看。
⑤我抱着一丝怀疑折返。
⑥那位老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于是拿出了一张残疾证。她说,残疾证是她丈夫的,她的儿子离了婚外出打工,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了,就带着3岁多的孙女外出乞讨。残疾证或许是假的,我想,这是骗子惯用的伎俩。老人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是村委会写的,很简单,只写了她是这个村的村民,并没有写她的家庭状况。
⑦我看到残疾证上有村委会的电话,我想我可以打电话核实。正当我准备掏电话时,一阵寒风将雨伞吹开,孩子的奶奶爬着把雨伞拉回来,然后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
⑧或许老人感觉到,我并不是来施舍她的,便告诉我,她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在那里面吃不饱肚子,有一次孩子在里面还生了病,打了4天吊针。在老人的面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好心人不要给救助站打电话,我们不去。
⑨我掏出兜里仅有的3张20元纸币,塞到老人的手里。没想到,老人竟然失声痛哭,她苍老的脸颊上挂满了泪水。或许她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施舍。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执意只留下一张钞票,将另外两张塞回我手里,她说:“好兄弟,我听你口音也是我们那一方的人,你出门不容易,不能让你断了盘缠。”
⑩那一句话,让我突然湿了眼眶。
⑪钱被我们推来推去,很多路人奇怪地看着这一幕。我把钱塞到小女孩的手里,看着她从奶奶的怀里掏出钱包,拉开拉链,把钱抚平了一张一张地装进钱包里,然后再拉上拉链,把钱包塞回奶奶的怀里。之后,她对着我很羞涩地笑了笑。
⑫钱包里除了一张10元纸币,剩下的全是1元的零钞。
⑬老人说,这孩子很机灵。他们去过救助站,但在那里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出来乞讨,最起码能吃个饱饭,或许还能攒点钱,以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⑭有饭吃,有学上,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⑮就在我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买来一袋糖果,放到了小女孩的怀里;我看到有人驻足,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看到旁人的眼光里,不再是冷漠或嫌弃,而是悲悯与和蔼。
⑯离开长沙之前,我再一次前往侯家塘,不过并没有找到那个乞讨的老人和那个机灵的孩子。或许我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残存的悲悯是否已经开始苏醒。
小题1:文中的“我”见到乞讨的祖孙俩后,内心情感发生变化。阅读全文,请用精练的词语概括。(4分)
 
小题2:对于一面之识的祖孙俩,第⑦段写道:“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出表明“我”确是“多心”的依据。(4分)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 本文前后三次写到“寒风”,请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2) 本文中的祖孙俩需要救助,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你会发现生活在旧社会的孔乙己的命运更悲惨,更需要救助,如果让你去救助孔乙己,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救助他?(3分)
小题4:有人认为末段画线句应该改为“重要的是,我内心的悲悯已经开始苏醒”,理由是这样写紧扣文章内容,文意更直白。请对此作出评析。(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14分)
最后的风景   陈绍龙
⑴岳父日渐消瘦,最后都没法去赴一个学生的约,虽然只是几百米的距离。岳母一脸愁苦,岳父说是肝病又犯了,他自己在县医院已经查过了。
⑵岳母催着到南京做检查,岳父说儿子下个月结婚,喜事,一家人需要高兴。天伦之乐,他在乎这个。妻弟结婚那天,他穿得格外精神,接受大家的祝福,接受众人的闹喜,他的脸叫人用墨汁涂成了包公,他开心极了。
⑶不敢面对的现实果然存在:南京的检查结果,肝癌。
⑷事已至此,一家人一方面商议着为岳父治病,一方面约定要瞒着他。
⑸我们忙着搜寻所有关于肝癌的信息。也怪,平日里不大注意的事,在意了就一股脑儿地向你面前涌,最后跟中央电视台《与你同行》栏目都通了电话,原因是它那儿介绍过有关治疗肝癌的药。纵是岳父一个劲儿地相劝不要费太多的神,我与妻弟还是去了两趟北京。
⑹结果是一个很权威的老医生敲了敲一张几近散架的破桌:肝已类此,为期已晚。
⑺开始家人是不让岳父抽烟的,想开了,抽吧,拣好的买。平日里不上桌的老鳖螃蟹也成了岳父的家常便饭。岳父像是很开心地在吃,每次吃完饭,都是一头的汗。其实他的胃口极差,且黄疸也是越发的厉害,连耳根都黄了。一边吃还一边招呼我的女儿偎在他的怀里。我们有时在一旁看着,陪着大声说一些不关病情的话。岳父就说过去小城人不喜欢吃这些的,说是没油,买肥猪肉吃。我们都极认真地在听。继而,他从嘴角挤出点笑,于是大家附和着笑……
⑻岳父是教师,教师节这天全校教师合影。岳母便想到家人也该照一张。妻叫我把单位的摄像机借来,说给父亲来一些生活摄像,岂不比照片更好?
⑼我俨然一个导演似的,先是让岳父看书,他平日是最爱读书的了。我又让妻给他倒了杯茶,在他慢慢呷茶的当儿,我把镜头拉近,近乎是一个特写。最后岳父大声地喊家人围到一块儿来,聊天、吃瓜子儿、喝茶……
⑽我尽可能多地录下了一些生活细节,临了,我又把摄像机扛到靠校门口的一块坡地上。两排梧桐树,正对校门,我选定能看到校牌的角度摁动了开关。镜头中,岳父、岳母,还有两个小外甥女,手牵着手,像散步,也像看风景,从坡底向上一步一步地走。我从镜头里看到岳父不停地在说话,努力地笑。阳光越发温柔,给梧桐镀了层金色。青山着翠,淮河如练,被镜头隔开的风景,在夕阳最后一抹余晖里格外的灿烂。
⑾不多日,岳父便离开了我们。整理衣物时在他的内衣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病历:肝CA,晚期。时间竟在半年之前,原来,他早就知道自己的病。
⑿一个人,以自己临终的生命竭力呵护着家的完美与和谐,甚至不皱一下眉头,不大咳一声,终生缄守一个美丽的谎言;一家人,以无可挑剔的完整、美满、谦恭,没有一点磕碰,不存半点伪装,真诚恪守住一个美丽的欺骗!
⒀惟其美丽,谁还会忍心去破坏这道最后的风景呢。
(2005年7期《读者》)
小题1:⑴段中“他自己在县医院已经查过了”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⑵—⑽段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4分)
小题3:岳父为什么会竭力去做每一件事?(2分)
小题4:一家人“真诚恪守住”的“一个美丽的欺骗”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小题5:你是如何理解“最后的风景”的?(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