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花边饺里的母爱(1)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花边饺里的母爱(1)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花边饺里的母爱
(1)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这时候,妈妈威风凛凛,最为得意,一手和面,一手调馅,馅调得又香又绵,面和得软硬适度,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面粉。然后妈妈指挥爸爸、弟弟和我看火的看火、擀皮的擀皮、送皮的送皮,颇似沙场秋点兵。
(2)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好的饺子沿边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
(3)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4)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想起那些个辛酸和我不懂事的日子,想起妈妈自父亲去世后独自一人艰难度日的情景,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吃的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5)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惟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每逢我买回肉馅,妈妈看出要包饺子了,立刻麻利地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去打馅,绝对不让别人插手,那精神气儿,又回到了我们小时候。
(6)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7)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8)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
(9)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小题1:用简结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文中第(2)、(9)两段中的“花招儿”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两处“花招儿”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小题3:试从修辞、词语运用和表达效果等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品评赏析第(7)段中划线句。(4分)
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
小题4:文章第(8)段写了“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请你发挥合理想象,描写出此时母亲咬着糖馅的语言、神态。(5分)
答案

小题1:本文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包花边饺的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我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小题2:母亲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我”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第一处表达了母亲对我们的爱,第二处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小题3: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饺子在锅中上下翻腾的情景,突出了其灵动可爱的样子,表达了浓浓地亲情。
小题4:例:“哟!我真的吃到了!儿子,我太有福气了?”,母亲兴奋地说。只见此时的母亲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选文内容浅显易懂,围绕“花边饺”共写了两件事:“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包饺花边饺子以及我长大后为妈妈包花边饺子”,前一件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后一件事表达我对母亲的爱。整篇文章从头至尾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用简洁的语言将两件事概括起来即可。
点评: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叙事记叙文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简洁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性词语附近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文章第(2)段中“花招儿”指后一句“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的饺子”;第(9)段中的“花招儿”指“‘我’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两处“花招儿”所表达的情感比较简单,可根据具体的语境去分析即可。
点评:审题后要确定答题范围,本题的答题范围很明确,题目要求中已提到是第(2)、(9)两段,所以要精读第(2)、(9)两段,从前向后找关键语段及关键语句,并将其中的信息加以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 “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这个句子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饺子”比作“小银鱼”。运用修辞的语句,在赏析时首先修辞的角度,结合语境答出效果即可。在分析效果时,一般回答出两部分内容,即效果关键词和内容,如生动形象即为比喻的效果关键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饺子在锅中上下翻腾的情景,突出了其灵动可爱的样子,表达了浓浓地亲情”即为内容。
点评:首先要知道常见的修辞有哪些,即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等。并掌握其特点和区别,还要知道各自的作用。做题时,根据语境内容人,描写对象,具体分析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可抓住“惊喜”二字,并结合吃饺前“我”和母亲的对话(“我”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母亲”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来分析、概括;人物的神态可根据母亲的年龄及吃到“糖馅饺“时惊喜的情形去揣摩即可。
点评:这道开放性的语言表达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设计的答案只要符合情理,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吃到“糖馅饺“时惊喜的情形,语言简洁、流畅,书写工整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3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节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3: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4: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4分)
“精神食粮”:                                                                       
“这”:                                                                            
小题5: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蓝手套
①母亲很美,她有着满头乌黑的秀发和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然而,一次意外灾难,她却永远地失去了左手的三个手指,只剩下拇指和食指。每当我看到她裸露着不健全的左手为这个家忙里忙外的时候,常常感叹命运的不公,总想试图改变这一事实……
② 那是儿时一个冬日的午后,在上学路上,邻居小虎子领着一帮同龄的孩子挡住了我是去路。他们嬉皮笑脸地起着哄:“缺手儿,缺手儿……”边讥笑边学母亲用两根手指干活儿的样子。那一刻,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发疯似地冲进人群,与他们撕打在一起。但幼小单薄的我终归敌不过他们那么多人。正巧教语文的女老师路过,孩子们才一哄而散,我则被老师带到了她的宿舍。
③“来,漱漱口。”她递给我一杯热水。我没吭声,眼睛一眨一眨地看着她。她替我拍去身上的尘土,又拿过一条毛巾帮我擦去脸上的污渍。那一刻,我发现女老师很美,她有着和母亲一样美丽的秀发,一样明亮的大眼睛,尤其她那双白皙细腻的双手:而母亲,没有……
④出乎我的意料,她没有为刚才打架的事而批评我,只记得她拍拍我弱小的肩头说:“好样的,你将来肯定有出息……”我当时没有明白她说这句话的意思,眼睛无意中瞥见床头那副蓝色的手套……
⑤冬日的风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母亲仍裸露着双手在外劳作。于是,每当语文老师把蓝手套放到讲台上时我都有一种冲动……我不敢往下想,直到下课后她重又戴上手套走出教室,我心中那份冲动才慢慢消褪……
⑥那天,我做值日,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锁教室的门。在我取锁头时,意外地看到讲台上老师落的那副蓝手套。我如获至宝,可我的心却怦怦直跳。我告诉自己要平静下来,母亲残缺的手在我眼前来回晃动,连同女老师温柔的目光。我不知所措,心慌得要命……我终于还是抓起手套,飞快地逃回了家。
⑦我看到女老师的手由白变红、变紫、又肿又大。一种负罪感紧紧包围着我,可她却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仍旧甜甜地笑着,专注地给我们讲课。每次与她慈祥的目光相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有一次,她以为我生病了,还摸摸我的前额告诉我要注意休息,不要压力过大,因为那时我们正面临期末考试。
⑧母亲也曾问过我手套的来历。“捡的,看,手套上还有土呢。”母亲便不再问我。记忆中母亲只戴过那副蓝手套两次。一次是试着戴,另一次是戴着它领我上街。我问过母亲:“妈妈,你不喜欢戴着它吗?”她只是笑笑:“干活碍事,庄稼人嘛,哪有那么娇气。”后来,我一直以为母亲把手套弄丢了,母亲说:“哪能丢呢,那不在柜子里吗?”的确,蓝手套完好无损地躺在母亲陪嫁的柜子里……
⑨长大后,我一直害怕蓝色,我总觉得对不起语文老师。许多个日日夜夜,我都做着一个同样的梦:有一天,我亲手把蓝手套还给她,求她原谅……
⑩那一天终于来了,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副漂亮的蓝手套。而此时,女老师的头发都白了,和母亲的一样。我告诉她蓝手套的事,求她原谅我。她却笑了,充满皱纹的脸笑得和当年一样甜。她打开抽屉,只见那副经过岁月磨蚀仍完好无损的蓝手套正躺在老师的抽屉里,我惊呆了……
⑾原来,母亲早就把手套还给了老师,老师怕伤了我的自尊一直没有戴,宁愿受冻。而母亲怕伤了我的心,自己省吃俭用又买了一副相同的手套……
⑿岁月流逝,两个爱我的人都已经老了,可两颗具有母爱的心却宽容了一个孩子当年的年幼无知。我感激那位女教师,更感激母亲,她给我的不仅仅是宽容和爱,还有她面对生活时的执著与自信。在我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导着我。她的手残疾了,可她的心却不因此受到丝毫的损伤,手套对我的母亲来说,只是女儿爱心回报的见证而已……
小题1:阅读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说说“我”为了改变这一事实主要做了哪些事情?(4分)
                                                                            
小题2:第④段老师说:“好样的,你将来肯定有出息······”试分析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4分)
                                                                                            
小题3:第⑦段写“一种负罪感紧紧包围着我”我的负罪感表现在什么地方?(4分)
                                                                                    
小题4:母亲和女老师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把蓝手套收藏起来?(4分)
                                                                          
小题5:对于文中“我”偷拿老师手套的行为,你是怎样看待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作家还是梦吗?
徐 迅
①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果真有沈括那样的一条“梦溪”在心灵流淌,那该能编织出多少神奇美丽的故事?那样的梦,肯定就会有庄周梦蝶版的浪漫,有《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那样爱情的绮丽。即便是淳于芬在古槐之下的“南柯一梦”,也会赋予人生以更多的意义——认识到这些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其实,作家的梦很少开始就会肩负着这种“意义”的。比如我,那时做的仅仅就是一个想当作家的梦,尽管简单、幼稚,显得虚无缥缈,却有一种扑朔迷离的美好。
②我生于六十年代。那时候社会上除了“八个样板戏”和《(金光大道》《艳阳天》《虹南作战史》等几本小说之外。我最早接触的文学名著就是当作批判教材的《水浒传》了。有一年,村里来了几位“知青”,在他们那里我倒是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这些书他们回城时嫌重,就一股脑儿丢给了我。记得我读小学时酷爱小人书,也喜欢“打仗”,碰到一位收藏了很多小人书的同学喜爱枪,两者取其重,我咬咬牙就用我的那把“驳壳枪”换来了他的四十本小人书。从此,我就成天陶醉在那小人书里。看了不算,还喜欢写写画画的。有次看电影《渡江侦察记》,我就嫌看了不过瘾,自己动手编起故事来,这就需要自己想象的介入。所幸的是当时我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将这件事做完。
③老师在班上很少讲到文学一一讲的都是课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修辞、语法……然而就在我们小学毕业那年。班主任老师不知怎么心血来潮,找到了一本名为《追穷寇》的书,每天放学后在课堂上念上一段。那是一个剿匪的故事,老师的行径类似于一个“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念到紧要处就戛然而止,卖个关子,说:“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就把我的胃口吊得高高的,脑海里充满了许多神奇的联想,似乎踏进了一个崭新的境地。到了初中,语文老师似乎也感觉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上课上得高兴时,就丢开课文,摇头晃脑地教我们一些唐诗宋词,很快,我就被吸入到一个非常美丽的语言世界,被那些陌生而神奇的东西迷住了。于是,我每天跑到老师那里抄上几首,这样积累下来,我就有了自己的《唐诗宋词选》。我煞有介事地装成个线装本,在书的前面画了李白、杜甫、屈原的像作为插图……这本书至今还在,我每每看到它,心里还会产生亲切感。
④接着,就到了一个文学创作热情异常高涨的年代。一本书可以成名,一首小诗能成为格言,一篇小说可以引起轰动,社会上、校园里,各种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油印的文学报刊如雪片般漫天飞舞……我订阅了《人民文学》《十月》《青春》《青年作家》等杂志,又弄到了一本《世界文学名著目录》,按图索骥,节衣缩食地去买那些名著,然后又废寝忘食地认真读着……就这样,不停地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犹如一只被“缪斯”之箭射中的小鹿,懵懵懂懂,不顾一切地跑上了文学这条充满艰辛和痛苦的崎岖小路一一再后来,随着作品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和介绍,当自己又成了一名文学刊物编辑时,我才真切地意识到,我曾经做的竟是一个绵长、幼稚而又艰辛的“作家梦”。
⑤时代真的是变了。不要说文学早已经被边缘化,单说现在的纸质媒体、网络写作业已铺天盖地,写作出版成了一个简单而轻而易举的事。这时,我就想问“作家还是梦吗?”——一般说来,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就是一个浪漫而多梦的年华。我不知道现在的少年会不会有一个想当作家的梦,但我分明是有过的,如果说,我那时做的就是这样一个轻狂的文学梦的话,那么现在我也没有感到懊悔。相反,我庆幸自己赶上了那个幸运而真诚的文学年代,使我萌生的所谓“作家梦”不至于在半途中破碎。就是今天,每当我在语言的阅读和表达之中穿行,一种接近和正在接近体验生命的幸福感,还总是那么轻盈地充溢在我的周围,使我备加珍惜和依恋。我知道,这是我的一种真实的人生与艺术的梦在延续一一是梦在呼吸、梦在飞扬。
(作者:徐迅选自《散文》2010.11《作家还是梦吗?》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归纳“我”的作家梦得以实现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我犹如一只被“缪斯”之箭射中的小鹿,懵懵懂懂,不顾一切地跑上了文学这条充满艰辛和痛苦的崎岖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要说文学早已经被边缘化,单说现在的纸质媒体、网络写作业已铺天盖地,写作出版成了一个简单而轻而易举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我咬咬牙就用我的那把“驳壳枪”换来了他的四十本小人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理解文中画线句子“每当我在语言的阅读和表达之中穿行,一种接近和正在接近体验生命的幸福感,还总是那么轻盈地充溢在我的周围,使我备加珍惜和依恋”的深刻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作家还是梦吗?”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不要欺负那个爱你的人
夏爱华
(1)我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门大嗓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每每把我的剩饭都端了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多可惜。我最厌恶的是,母亲是北方人,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2)我常常皱眉说,妈,你吃蒜不要紧,只是要记得,吃完蒜要刷牙,或者含块糖也行,再不济,嚼点茶叶也行。母亲听了,委屈不语。
(3)为了这个,我常买口香糖给母亲。可是母亲总是忘了吃,每次吃完大蒜,都是嘴一抹就出去串门了。
(4)凡此种种,都让我没法看得起母亲。
(5)正是因为看不起母亲,我从来不跟母亲一起出门逛街。我怕她影响我白领丽人的形象。在单位,我从来不提起母亲,我不想让人知道我的母亲不识字,没文化。
(6)结婚后,我不常去母亲家。就是去了,东西往地上一丢,就想转身离去。母亲总说,陪我说说话嘛!我说,说什么?一股大蒜味,难闻死了。说完了,我逃跑似的离去,脚步如飞,一秒也不想停留。
(7)我的那种居高临下的神情与不可侵犯的气势终于激怒了母亲。出于自尊心的受损,母亲有一天对我说,以后你不要来看我了,看见你的眼神,我就气饱了。(8)我说,这是你说的,你别后悔。一跺脚,我转身就走。出门时,我回头看了一眼母亲,母亲的脸上写上落寞,眼角有泪花闪烁。
(9)此情此景,也不过是让我离去的脚步放缓了一秒钟。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去看望过母亲。
(10)倒是母亲,常常托人给我送来她亲手做的食品,韭菜合子、红烧肉、卤鸡、卤牛肉什么的。我咬牙切齿地不想吃,可又抵不住食品本身的诱惑,只好一边吃一边骂自己没骨气。母亲知道了,笑说,我的女儿,吃惯了我做的饭,我知道的。
(11)于是我托人转告母亲,不要再送东西给我,送了我也不吃。后来,熟人告诉我,我的话让母亲伤心了许久,哭了许久,眼睛都哭肿了。
(12)我生病了,重感冒,昏睡在床上,心心念念的,只想喝一碗小米粥。睁开眼睛,就见母亲坐在床边,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
(13) “听说你病了,我急得不行,就熬了一锅小米粥送过来,路滑,还摔了一跤。还好,粥碗我抱在怀里,没洒掉,还热着呢。”母亲小声说,眼神四下游移,不敢看我的眼睛。那神情,仿佛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
(14)我的心,一瞬间湿了。心中那坚硬的部分,冰雪一般,遇到融融春日,融化成温情的溪水。
(15)这就是我的母亲。她怕我训斥她,怕我赶她出去。只是因为,她爱我。
(16)唉,身为女儿,也不能这样欺负母亲。把母亲的爱,当作理所应当的付出,享受着母亲的爱,却不知道感激。这世上,我们常常忽视的,就是母亲的爱。平时,我们常常忘掉母亲。只有受了伤害,遭到挫折时,我们才会想到母亲。我们太自私了。
(17)无论我们怎样对待母亲,而母亲对我们,永远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爱。母亲永远只有一种姿势,那就是敞开怀抱,拥抱我们。
(18)喝下那碗浸透母爱的香喷喷的小米粥,我也读懂了母亲的心。
(19)这以后,我常常陪母亲一起出门逛街。出门前,我会仔细地帮母亲系好鞋带。过马路时,我挽着母亲的手小心地过去。阳光下,母亲的一头银发闪闪发光,母亲的慈祥笑容显得如此温暖。
(20)不再计较母亲没文化,不识字,也不再理会母亲爱吃大蒜的嗜好。母亲的高门大嗓,我已经习惯了。而这份包容的心境,都源于深刻的感悟——不要欺负这世上最爱你的那个人。善待母亲,我们的心才不会疼。迁就母亲所有的缺点,也只是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是这世上,最爱我的人。
小题1:围绕“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请你理出文章的感情线索。(4分)
看不起母亲、                                       
            。
小题2:文中说“不要欺负那个爱你的人”,“欺负”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小题3:怎样理解文中划横线句子?(3分)
                          _                              
小题4:文章第8段说“ 出门时,我回头看了一眼母亲,母亲的脸上写上落寞,眼角有泪花闪烁。”请你揣测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在下面:(4分)
                          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魔盒》(有删节),完成题。(20分)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小题1: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指出两处加点词语“似乎”在句中的作用。(4分)
似乎                                                                   
似乎                                                                   
小题3:能否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4分)
                                                                          
                                                                          
小题4:简要说说文中贝格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小题5:如何理解文章末尾的“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这句话?将来,我们每个人都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家,如果是你,你会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什么东西?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