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最后一束康乃馨①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同学们陆续都找到了工作,奔向新的生活。但我找了好多单位,都没有被聘用。那些天,我的心里沮丧到了极点,整个人都好像变

现代文阅读最后一束康乃馨①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同学们陆续都找到了工作,奔向新的生活。但我找了好多单位,都没有被聘用。那些天,我的心里沮丧到了极点,整个人都好像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
最后一束康乃馨
①那一年,我大学毕业,同学们陆续都找到了工作,奔向新的生活。但我找了好多单位,都没有被聘用。那些天,我的心里沮丧到了极点,整个人都好像变了个模样,整天像丢了魂似的沉默着,不是看些打打杀杀的闲书,就是赖在床上睡觉,消磨着青春。妈妈每天陪着我,劝我要振作点:“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只是还不到时候罢了。”但我听不进去,有时甚至后悔自己上了大学。
②一天,吃过晚饭,妈妈对我说:“走,陪妈去街上转转,整天在家里憋着,会憋出病来的。”我不愿去,但看着妈妈略带乞求的眼神,我还是去了。
③我挽着妈妈的胳膊慢慢地走着。妈妈没有提找工作的事,只是讲些小时候调皮的故事,我不说话,只是听着。走着走着,妈妈对我说:“走,咱们去买点菜,这时候菜会便宜些的。”
④到菜市场时,菜市场里顾客已经不多了,这时卖主归心似箭,往往会让买主得到不小的实惠。我们走到一家菜摊前,妈妈挑选着明天要吃的菜,我呢,则站在一边等着。这时候,我发现不远处一个小姑娘手捧一束鲜艳的康乃馨,正向我投来天真烂漫的微笑。不知是鲜花的芬芳,还是小姑娘可爱的笑容吸引了我,我不由得走到她的身旁。这是一束盛开的康乃馨,朵朵鲜艳美丽,清香扑鼻。我心中一动,很想将小姑娘手中的这最后一束康乃馨买下,把它送给为我操心的妈妈。可当我向小姑娘问价时,她要的价并不低于鲜花店的价格。当我还价时,小姑娘却生气了:“凭良心说,我的花美不美?”我不假思索地说:“美是美,只是它是被人挑剩下来的最后一束,总应该便宜一些吧?”
⑤小姑娘一听,不乐意了,撅着嘴说:“大哥哥,你不知道,康乃馨是我们自己养的,每一朵都是爸爸精心栽培出来的。爸爸说就是剩下最后一朵,也不能随便处理掉,因为只不过这些鲜花的运气差一点,没有早点卖出去,并不是它们不美丽!”小姑娘一字一句,认认真真的一番话竟把我逗乐了。
⑥是啊,我不就像那最后的一朵康乃馨吗?只是运气差一点,并不是我不“美丽”。我捧着这最后一束康乃馨,疾步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送给你的。”妈妈看着我高兴的模样,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这孩子,长大了。”
⑦从那天晚上开始,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一样,不断地调整自己,开始了不懈的学习,而且还报考了研究生,每天忙碌地充实着自己。终于,在那一年冬天到来之前,命运之神垂青于我,我被一家外资企业聘用了,而且薪酬不菲。
⑧就像总会有阳光照耀不到的角落,人生也会有被命运之神遗忘的时候,许多人眼看着自己的青春如天上的小鸟一样倏忽即逝,只是嗟叹不已,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其实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自尊、自信,还要有不间断的自我调整和充实。等到命运之神降临、幸福到来之时,你会发现当初执著的追求是多么明智,等待的回报是多么丰厚!
小题1:联系下文,第①段中划线词“沮丧”的意思是:            
小题2:文中有几处写出了妈妈对我的操心,如:
①                               
                              
③                                (3分)
小题3:第⑥段当我把康乃馨送给妈妈的时候,妈妈高兴地说我“长大了”,这是因为:
小题4:联系全文,请理解“康乃馨”在文中的两层意义:
小题5:请你谈谈最后一段议论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

小题1:灰心失望
小题2:①每天陪着我,劝我要振作点。②带我出去买菜、散心。③给我讲些小时候调皮的故事。
小题3:(1)能理解妈妈的苦心,买一束花送给母亲。
(2)妈妈看到我高兴的样子,知道“我”能走出找不到工作的阴影,最终战胜暂时的困难
小题4:(1)是“我”自己的写照:我 “美丽”,只是运气差一点。
(2)对母亲的关爱表示感谢,“康乃馨”象征“母爱”,表达出作者孝敬母亲的感情。
小题5:最后一段议论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不应该低头,而是要更加自尊、自信,不间断的自我调整和充实,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段中的词语,如果词语本义与语境义没有出入,可以直接解释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几个词语基本上是常用词语,也是课文所学到的,学生熟悉。解释词语,如果没有语言环境,就按词本身的意义解释,不太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字意组合来推测。
小题2:
试题分析:“妈妈为我操心”,抓住这个问题,仔细阅读文章,找到相关细节描写,或人物的语言或人物的行为。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简单,文中细节描写易寻。写人叙事的文章中,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往往刻画了人物特定的心态,表现了人物形象,阅读文章要注意体会这种写法,写作时要善于学习运用这种写法。
小题3:
试题分析:从两层含义上理解,一是懂得关心妈妈,这好理解,另一层要结合第一段内容“我”遭受挫折不堪打击,现在“我”度过了难关,所以妈妈说“长大了”。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内容明白易懂,题目要求简单。理解语言的含义,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语句与内容的关系,进而分析理解它的表达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上题解答的内容作答,再概括第五中“小姑娘”的话理解,一方面是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一方面是表达自己从挫折中走出来重新绽放“美丽”。
点评:本题不难,根据文章内容易于理解。细节,在情节上指细微的情节点,在人物描写上是指细小的动作行为或表情,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表现人物,丰富情节,突出某种特殊含义的。
小题5:
试题分析:先说明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说明结尾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对主题的作用,要使用“突出”“深化”“强调”等常用词语。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易简单地说“突出主题”,而不具体的说明主题是什么,怎么突出的。叙述性的文章,有的在结尾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目的是说理抒情,突出文章主旨,加深文意,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举一反三
阅读《民工父亲的幸福》。(13分)
(1)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2)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3) “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4) “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5) “什么事?你说吧。”
(6) “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7)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8)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9)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10)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11)“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12)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13)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14)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5)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16)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17)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18)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写出两点即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开篇描写新居“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其用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15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现代文《冬天过去了》,完成小题。(共15分)
冬天过去了
①坎坷中的记忆最难忘却。那年冬天,弟弟患了急性肾炎。于是,父亲东拼西凑弄了些钱,每日背着弟弟去乡卫生院治疗。数九寒天,风雪交加,空着手走路尚且艰难,更何况父亲要背着十来岁的弟弟翻山越岭走上二十余里路。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一连几个月啊。有一天,我跟在父亲后面当帮手。回来时,父亲放下背上的弟弟,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歇息,望着积雪逐渐消融而变得花白了的山野,他喃喃地说:“冬天快过去了。”
②已经懂事的我,此时,仿佛忽然走进了父亲的内心。是的,冰雪遍地的冬天对于贫弱的家庭是严酷的,孩子御寒的冬衣、屋内取暖的柴火、全家人充饥的饭食,哪一样都操碎了父母的心。这个季节,他们就把自己像柴火一样点燃,让我们围着取暖。我多渴望冬天快过去啊。望着疲惫地坐在冰凉的山石上的父亲,正值壮年的他已经生出了许多白发。此情此景永久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③还是一个冬季。有天早上,我磨蹭着没去上学。饭票前天就用完了,家里无米让我背到学校换饭票;借给我饭票的同学家里同样拮据。因此,今天去学校,不仅自己肚皮打发不了,也无法面对帮助过我的同学。父亲得知,喉头蠕动一下,手抚在我的头上,说:“你先去上学,我不会让你挨饿的。”
④果然,中午时父亲扛着一袋米赶到学校来了。他脚步沉重地走在冬天的残雪里,老远就听到他的喘息声。我跟在他后面,几次要帮他一把,都被他拒绝了:“不用不用,你人还小,扛不动。”望着父亲被压得弯弯的腰,我鼻子突然一阵发酸。后来知道,这袋米是父亲向好几个亲威家借来的,他天蒙蒙亮就出门了。到食堂称过米,父亲把换得的饭票交给我:“快去打饭吃吧,饿坏了。”我要父亲一起吃,他无论怎样都不同意,说要赶回去,到家三十里的路呢。走几步,他又回过头来,伸出手将我松开的一粒纽扣扣好,对我说:“熬一熬,冬天快过去了。”我看到,父亲帮我扣纽扣的手在微微发抖,我的鼻子一酸,不知该说什么,朝他点点头。目送着父亲朝校门口走去,我忽然看到,他肩上有一层白渍渍的印迹,那是刚才扛米袋子时留下的灰。我张张嘴想喊住他帮他拍掉,他已走远了……
⑤父亲不是个文化人,说不出什么思想深刻的话语。但那句“冬天快过去了”的喃喃自语,胜过我读过的任何诗句,给我以鼓舞,教我对未来充满期望。
⑥去年春节期间回故乡,又逢大雪。中午,屋檐在阳光下滴答落水。父亲望着屋外,对绕膝的满堂孙辈吆喝着:“出太阳啦,出去玩吧。冬天过去了。”父亲的话一下子让我生出万千感慨。今天的生活已经彻底告别了“冬天”,与年少时相比,即使用四季如春来形容也不为过,但父亲教给我们的“熬过冬天”的体验使我终身难忘。有了这样的体验,其实就是拥有了一种力量啊。感谢你,父亲。
小题1:全文详细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4分)             
小题2:“有几次,一不小心陷进雪坑,父亲是背着弟弟慢慢爬上来的;寒风袭来,怕弟弟冻着,父亲又脱下自己的棉袄,裹在弟弟身上”。请对这个句子作简要赏析。(2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4:从全文来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小题5:根据你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依照下面句式,续写句子(3分)
父爱如山,造就我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社戏(10分)
鲁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小题1:联系选文谈谈你对阿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3分)
                                                                            
小题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4分)
                                                                         
小题3: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3分)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田野上的白发(15分)
⑴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采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⑵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⑶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⑷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⑸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⑹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⑺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⑻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⑼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⑽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⑾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小题1: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4分)
                                                                           
小题2: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小题3: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田野上的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⑴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⑵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⑶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⑾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就为了多看一眼(15分)
父亲过世后,时常提醒自己,要让一辈子穷苦煎熬过来的母亲多享些福。今夏请了假,携小儿回乡探亲,走前又领着母亲和妹子在西安城里住了3日。游玩了华清池兵马俑,逛了最新修建的大唐芙蓉园,晚上又去吃老外来西安必吃的“百饺宴”……
七月暑天,母亲仍穿着长衣长裤遮捂严实,因近几年患上了白癲疯皮肤病,身上像斑马一样,再热也不敢穿背心短袖,怕人笑话。
走的那天,我和小儿乘坐的火车在下午,我让妹子吃了早饭就带母亲回家,一方面天气微凉,一方面怕晚了搭不到回乡下的车。说好在西安城里做生意的妹夫来送我们。
下午到火车站,西安是个大站,永远人山人海,城里人乡下人有钱人无钱人出发的到站的接人的送人的都是面色匆匆。
我照看着小儿和行李,妹夫去排队买站台票。
“娥。”身后有人轻轻唤我。我吓了一大跳,西安有谁认识我?竟叫我的乳名。
惊慌回头,怎么也没想到唤我的竟是母亲。
(A)一张凄苦多皱的脸,疲倦深凹的眼睛,一口乡下医院便宜简陋的假牙,一身灰溜溜的衣裤。我一把抓住母亲白一块黑一块斑驳的手:
“妈,你咋没回去?”
“我到这里下来了,叫你妹子先回去了。我知道你们得买站台票,就在这里候着。”
“啊!”
从早晨到现在已七八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就在这儿等着!我怨不出母亲一句,我只怨自己不体谅做母亲的心,没有让母亲等在宾馆,一起吃午饭,一起打车来车站。
母亲在这人头攒动、炒菜锅一般热的地方等着,等了一天,就为了多看我一眼。她常说:“见一次就少一次了。”
眼泪热热地含在眼眶里,我控制着不让它涌出来,怕惹得母亲更加难过。
“要进站了,时间不多了。”
妹夫催着,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这里,也没有多买一张站台票。我扭头时,母亲不见了,去了远处的小货摊子,拿着两瓶矿泉水和几碗方便面回来,塞进儿子的背包里:“给娃拿上,火车上啥都贵得很。”
我一手牵着母亲,一手牵着小儿,排在准备进站的人群里,队伍慢慢向前挪动着。一只手里的手胖胖的绵绵的,成天只知道摆积木玩小汽车,人生未始;一只手里的手干枯粗糙,一辈子纳鞋缝衣操劳在灶房里,生命渐末。
剪了票,母亲被挡在铁栏杆外,我唤小儿过来,“再让奶奶抱抱。”小儿乖巧地搂紧母亲,母亲也搂紧小儿,老脸贴着小脸。母亲又看着我,(B)我伸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一握,又不得不放开。我看见母亲眼睛红了,嘴角抽动着。我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妈,我走了。没事,明年又回来了。”
我一扭头,眼泪往外淌,再不敢回头张望母亲。我走在边上走得很慢,让母亲多看一会儿我的背影,我知道,这时母亲在无声地哭泣,我知道母亲会到望不见我的时候才离开。
我对自己说,以后无论去哪里,都要安排母亲同去,不论是车站或机场,让她多看我一眼。
也让我多看她一眼。我的母亲!
小题1:本文写了哪些事例来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爱?(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母亲在这人头攒动、炒菜锅一般热的地方等着”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品味下列句子(4分)
(A)一张凄苦多皱的脸,疲倦深凹的眼睛,一口乡下医院便宜简陋的假牙,一身灰溜溜的衣裤。我一把抓住母亲白一块黑一块斑驳的手。(2分)
                                                                           
(B)我伸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一握,又不得不放开。(2分)
                                                                           
小题4:下列对文中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4分)
A.母亲多看我一眼是为了珍惜生命中已经不多了的爱子女的时间;“我”多看母亲一眼也是表达同样的感情。
B.第一段交代家庭背景,有利于烘托出母子特殊的感情。
C.母亲在车站里叫我的乳名,表达了母亲经常惦记着儿女。
D.“我一手牵着母亲,一手牵着小儿”一段,此时,“我”的心情有感叹岁月的无情,有痛惜母亲的沧桑,有爱儿子的童真,有中年人承上启下的责任感,生命往昔重叠,心情复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