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16分)呵,中国心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愫所感染?难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16分) 呵,中国心 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愫所感染?难道你不因此而联想起许许多多有一颗中国心的炎黄子孙?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在歌声中,我想起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蹲在一边,看着一张图纸。我和几个伙伴在打排球。突然,球掉进了水沟里。“哎,这张纸给我擦球行吗?”“我才不呢!”我掏出一块巧克力,说:“你把纸给我,这巧克力就归你。”他望望巧克力,又望望地上的那张纸——哦,这时候我才看清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他摇摇头。我故意追问了一句:“你不想吃吗?”“想。”“那你怎么不给我?”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爷爷说,不能出卖祖国。” 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一代连着一代,缠绵不断。你看,这个幼小的心灵里,不是已经注进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了么! 呵,中国心!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记得报纸曾经报道这样一件事,在进攻被敌寇侵占的者阴山的途中,部队碰到敌人布下的雷区。因扫雷器出故障,无法前进,时间已非常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一位战士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放下枪支,从容地滚向雷区。顿时,雷声四起,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部队滚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自己也走完了闪光的人生之路。 祖国——难道还有比这更为神圣的字眼吗?为了她,多少人献出了勃发的青春,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的心里,祖国的位置永远高于一切,高于一切! 呵,中国心,中国心!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生命垂危的华侨,叫儿女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精制的盒子。儿女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等父亲用颤抖的手接过去,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一撮黄土!一个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看重这分文不值的黄土!这是他离开祖国时,含着热泪揣在怀里带走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当年,我为生计所迫离开了祖国,可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祖国啊!我每每望着这撮土,思念遥远的故土……终于,我的心愿得到了实现,祖国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了!……可惜我已无法为她出力了,这是我终身的遗憾,……”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毕生积累的一笔财产献给祖国;并要求儿女们回到故土去,建设祖国…… 这是什么时候?——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这是什么地方?——远离祖国的地方。可他还是深深地眷恋着祖国、热爱祖国!这是一颗多么火热的赤子之心啊! 呵,中国心,中国心!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小题1:将文中三个事例的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选取的三个事例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这三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第2问,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小题3:老华侨“精制的盒子”里是“一撮黄土”,它在文中有什么寓意?(3分) 小题4:文中引用的歌词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4分)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本文的中心句是那一句,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
答案
小题1: (3分) (1)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不肯用中国地图擦球。 (2)一位战士为捍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而滚雷。 (3)生命垂危的华侨立遗嘱将骨灰撒在祖国大地上。 小题2: 不能。这三个事例是按小孩、青年战士、老华侨的年龄顺序排列的;另外每个事例与它前面的歌词是相照应的,歌词与事例是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因此不能颠倒。(3分) (1)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3)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第二问答对1分) 小题3: 这撮黄土饱含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老华侨每当凝望“黄土”,就会想起遥远的故土。老华侨把这撮“黄土”看做家乡的化身,祖国的化身。(3分) 小题4: 内容:前三段歌词是对每个事例的内容概括,最后一段歌词是总结全文。(2分)结构:歌词起到线索的作用,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分) 小题5: 文末一句:“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通读三文,划分情节,在每个情节中找到人物和其主要行为进行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内容简单,易于概括。阅读考试中大多有概括要点这类的题目,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文字信息,或是一个词或是一个句子,直接引用或用自己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两个信息点,一是三个事例中人物的年龄特点,二是三个事例与歌词的关系。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中有关信息不太明了,学生难于判断。本文的内容丰富而深刻,理解时,必须深入文章主旨的表达去仔细体会。 小题3: 试题分析:从人物的内心情感去分析,老华侨对祖国热爱,以“黄土”做为祖国的“信物”,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 点评:本题不难,人物的情感易于理解,细节的作用比较明确。好的文章有丰富的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有助于理解人物情感,了解人物形象。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歌词与三个事例的关系上理解歌词突出文章主题和连接材料过总结全文的作用。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在对文章结构理解方法能力相当相差。阅读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情感,也要对结构特点写作方法做一分析,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好处。 小题5: 试题分析:文章的中心句,也叫主旨句,本文用三个事例表达了“中国心”这一主旨,文章最后用一句歌词点明了主旨。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所谓读懂一篇文章,读者要明白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即主旨,理解主旨首先要了解文章表现主旨的方法,答此类题时要了解故事情节为表现主旨的铺陈作用,将结尾处的句子与故事情节相联系思考它的作用。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 (18分) 儿子的创意 毕淑敏 儿子在家里乱翻我的杂志。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他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说着,把一本海外刊物递给我。 我看也不看地说:“关于宗教,你懂得多少?关于建筑,你懂得多少?你还是好好做功课吧。” 他毫不气馁地说:“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比如博物馆里可以卖斋饭,让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 我打断他说:“别比如了,我记得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还侈谈什么建筑!” 十几岁的儿子好脾气,不理睬我的挖苦,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我说:“噢,那不成了地下宫殿?” 儿子不理我,遐想着说:“博物馆用透明的建筑材料砌成外墙,这样,参观的人们时时刻刻会感到土地的存在,产生一种神秘感,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象征着人类将向宇宙探索……”他在空中比划了一个上大下小的图形。 我不客气地打断他:“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水涌出来,积成一个火山口样的湖泊。你想过没有?还有你设计的飞梯,空中的螺旋状,多么危险!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您说的问题都是问题。不过那是工程师们的事,不关我的创意。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啊!” 我叹了一口气说:“好了,随你瞎想好了。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付邮之前,我说:“可以让我看看你的完成稿吗?” 他翻了我一眼说:“您是评委吗?” 我只好一笑了之。 很长时间过去了,儿子收到了一个写着他的名字并称他为“先生”的大信封。是那家征文发起部门寄来的。 我们拆开信,里面是一张请柬,邀请儿子到海外参加发奖仪式。 儿子苦恼地说:“现在赶去也来不及了。再说他们也没说清我是不是获奖者。” 我说:“还不死心啊?邀请你参加发奖,已是天上的面子。这同电视剧友情出演一样,是助兴之举。” 儿子思忖着说:“妈,您说这发奖会不会给所有可能获奖的人都发请柬,到时候再突然宣布谁是真正的得主?” 我说:“别想那么多了,重要的在于你已参与。” 儿子皱起眉头说:“参与固然重要,得奖也很重要。” 我说:“对于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做作业。” 不久,接到了征文举办部门的第二封信。信中说,我的儿子没能去参加发奖仪式,他们深感遗憾。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奖牌及资金他们设法转来。 儿子放学回来,还没摘书包,我就把信给他。 他看了一眼,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他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说:“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玩啊。” 小题1:通读全文,请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儿子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两点。(2分) 小题3:联系选文语境,读读下面划线的语句,说说你分别读出了儿子怎样的个性特点,第③句请列出两点(5分) ① 儿子尚未参加创意比赛,就对妈妈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一次。” ② (儿子)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要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 ③ 他看了一眼,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 ① ② ③ 小题4:文中划线的“一笑了之”,从中你能品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吗?(2分) 小题5:请分别列出文中母亲和儿子对“创意”的看法,并就他们其中的一种看法,谈谈你的意见。(3分) 小题6: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回答。(4分) ① 儿子如此执着地参加创意征文比赛,其动机竟是为了能去日本买一台游戏机回来玩。对儿子的好玩你是如何看待的? ②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你赞同母亲的说法吗?为什么? |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或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后,又跑回去看看,放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地盖,不停地推倒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反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当我在这个世界里碰得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 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小题1:选文共写了哪几种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小题2:第11段中,作者说“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又说“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自己的屋子”,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3分) 小题3: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2)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小题4:本文在语言和结构上都具有显著特色,请就其中一个地方举例分析。(4分) |
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我是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什么事?你说吧。”“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 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不可能呢?你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将来就一定能住进这样好的房子里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小题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小题2:请简要说说“我”对这位民工父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小题3:开头描写新居“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用意是什么?(3分) 小题4:选文中的父亲说:“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请说说你对这种“幸福”的理解。(3分) 小题5:文中画线处两次写到父子两手紧紧相握的情形,但又有变化,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
阅读下面的文章。(13分) 人性的爱抚 (1)这是个不大的小镇。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2)店铺的男人不禁有些困乏,趴在柜台上打起盹儿来。朦胧中,他被一阵声音惊醒。靠门的地方,一个年轻人正向里边探头探脑地张望着。他正要问些什么,年轻人突然又退了出去。他警惕地四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铺面,发现并无异样。他正要继续打盹,年轻人又探头进来。 (3)“你要买点什么?”他不失时机地问。 (4)“我,我……”年轻人有些慌乱,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他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就仔细打量起这个年轻人:除了满身的疲惫和蓬乱的头发外,穿戴还算整齐;最显眼的,是他背后的那把古琴,颜色红红的,像一簇火焰在燃烧。 (5)“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6)“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7)“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您弹支曲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8)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9)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10)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11)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尘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12)“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小题1: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小题2:第(11)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邪念”? 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来。(2分) (1) (2) 小题3: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4: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3分) (1)第⑧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2)第⑩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围绕“当今社会需要‘人性的爱抚”’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见解深刻,理由充分,不少于50字) (4分) 【链接材料】 (1)2010年3月23日,郑民生在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手持水果刀刺向13名小学生,致使8人死亡,5人重伤。据了解,郑民生曾是延平区马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2009年6月辞职后,屡次求职未果,生活日益窘迫,他一直未成家,与家人、邻里关系也不融洽。心理学家认为:在排除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情况下,一个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屡遭挫折时,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心理冲突,就会出现过激行为。 (2)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发生员工坠楼自***事件,人们在悲叹生命逝去的同时也不禁要问:这种高频度的坠楼自***事件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些心理学专家通过调研发现:管理方法简单粗暴、劳动强度大、长期被漠视、身心疲惫无法排解以及性格孤僻、情感受挫、家庭突遭变故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
阅读《割麦》,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天还没亮,沈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在熟睡。他摸索着将窗帘拉开,桌子上便泻下了一片淡淡的月光,屋里的东西也便依稀可见了。他又摸摸索索地从墙上摘下镰刀,轻轻拉开门,来到院里的石墩旁蹲下磨刀。村子里很安静,只听见低低的沙沙磨刀声。 ⑵磨罢镰,沈老师便走出了家门,他往东刚走了几步,不由笑了,用镰把敲敲脑袋,又回头往西。往东二里是学校,每天从家里出来便是往东去学校,走顺路了。自家的地在村西头,却很少去。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孩子他妈一手包揽,可真苦了一个妇道人家。妻子真是好样儿的,表面上她常对人说:“就他忙,一个孩子王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她对丈夫获得的各级优秀教师证书什么的,却宝贝似的保存着。她从心里疼爱他,理解他,支持他。 ⑶迎着一弯下弦月,沈老师走着,心里仿佛揣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多少年了,他都没有完成这项“使命”,以弥补他对妻子的愧疚。 ⑷他边走边想着孩子妈多少年来的辛勤。到了地头,借着月光,只见麦垅像一幅幅金黄的缎带,煞是喜人。他动镰便割了起来。麦子潮润润的,晨风凉爽爽的,地里就他一个人,割得挺自在。他估摸割完后还不会耽误到学校辅导学生晨读,待孩子妈来了,一定会惊喜。想到这儿,他笑了。然后,中午放学后再去找台打麦机,连三赶四将麦子脱出来,该是他今年麦收的功劳。 ⑸他不由地想到了学校。割麦如救火,救火如救命,辅导学生复习准备中考不像救命?每当上学校经过村口,住在那里的驼背八爷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他,问:“小三呀,哦不,沈老师,咱这穷乡僻壤里啥时能飞出只金凤凰啊?”是啊,他肩负着多少乡亲的厚望啊,村里爷儿们识字断文的少,都希望小字辈有个出息;再说,前几天乡文教助理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沈老师,咱乡就看你们‘联中"了,你们‘联中"就看你教的那个班级。”…… ⑹不知不觉中,月儿不见了,东方染上一片橘红,麦子割完了。望着满地的麦茌,他笑得好舒心。 ⑺匆匆地赶回家,妻子也早起床做饭,见他拿着镰刀急急忙忙的样子,将一只手从面盆里抬起来在额头上搭个凉棚,望着东方刚露头的太阳: ⑻“哟,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 ⑼“别用老眼光看人嘛!”沈老师笑笑,“今儿上午你把麦子拉到场里,晌午我去找打麦机。” ⑽“嗯,我看错了,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 ⑾上午十点多钟,沈老师正给学生上课,妻子气呼呼地赶来了,当着几十个学生的面,劈头就问:“你割的是谁家的麦子?”“咱家的呀!”“胡说!你把三狗子家的割了!”“哄——”学生们都笑了。他难堪地站着。妻子气呼呼地走了。 ⑿傍晚,沈老师家的麦田里,十几个活泼的身影挥舞着镰刀。他们是沈老师的学生。沈老师此刻正在学校油印室满头大汗地印第二天要用的模拟试卷…… 小题1:根据上下文推断,“使命”具体是指什么? 小题2:“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和“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小题3:文中有一整段关于沈老师去割麦路上的心理描写,请想想这段心理描写对表现沈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小题4:文章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多变,试举出一例说明它情节设计的奇妙。 小题5:简评沈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