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母亲的拐杖 李光彪①这些年,我出远门最喜欢给母亲买的礼物就是拐杖,竹的、木的、铝合金的,已经有好几根。可母亲最喜欢用的,还是大哥从山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母亲的拐杖 李光彪①这些年,我出远门最喜欢给母亲买的礼物就是拐杖,竹的、木的、铝合金的,已经有好几根。可母亲最喜欢用的,还是大哥从山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的拐杖 
李光彪
①这些年,我出远门最喜欢给母亲买的礼物就是拐杖,竹的、木的、铝合金的,已经有好几根。可母亲最喜欢用的,还是大哥从山上精挑细选砍回家,像刀把、锄把精心打磨过的那根拐杖。
②母亲收藏着的那些拐杖,每当村里有老人来串门子时,便一一拿出来炫耀:“这是我家老儿子坐飞机买回来的”。那些老人就会当着母亲的面,夸我有孝心。
③母亲是个苦命的女人,七大八小生了一窝孩子。可惜,在那缺乏营养的年代,只拉扯大猪、鸡、狗般的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其中一个就是我。
④由于父亲早逝,我们如一群小鸡,在母亲呵护的翅膀下刨食成长。母亲仿佛就是我们头顶上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幼年泥泞道路中跋涉依靠的拐杖。
⑤“小尾巴”的我九岁那年,头上的哥哥、姐姐已长大成人,娶的娶、嫁的嫁,女的出了窝,男的也想出巢。分家时,提留给母亲养老的财产是一格老房子,按契约,房子由大哥使用,母亲由大哥赡养。就我没成葫芦没成瓢的,还需要母亲继续喂养,便和大哥、大嫂分开过日子。长子为父的大哥,不仅承担了赡养母亲的责任,还配合母亲供我读书,让我毕业后,如眼下移栽进城市的一棵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⑥后来,出窝离家在城里筑巢的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样,结婚成家。于是,六十多岁的母亲,为了却最后一个心愿,也“农转非”,进城来帮我带孩子。
⑦女儿上完幼儿园读小学后,母亲常冷叨热念:“树长万丈,叶落归根,我该回去了。”听说母亲要走,在母亲手掌心里长大的女儿不同意,母亲只好留下来,继续帮我们买菜、煮饭、照顾孩子。可从农村来的母亲,不会向城里的老人们一样,无事时,去唱歌、跳舞、练太极拳,活动量越来越小,身体不断发胖,经常头晕心慌,我带她去医院检查,才知患了高血压。医生再三嘱咐,不仅要天天吃药,更要防止跌倒。
⑧意外的事还是发生了。那天清晨,早起的母亲跟往常一样,为我们煮好早点,和上学的女儿一起出门买菜去了。在菜市场弯着腰,蹲着选菜、买菜的母亲站起来时,眼前突发一阵黑晕风,天旋地转,身体支撑不住,倒在了地上。等我赶到,已不醒人事。
⑨在救护车的鸣叫声中,母亲第一次住进了医院。接下来的日子,我虽然每天都去几次医院,看望母亲,但日夜陪护神志不清的母亲,帮母亲翻身、擦洗、按摩、端尿、端屎,给母亲喂水、喂药、喂饭的事,几乎全由任劳任怨的大哥包揽。直到住了二十多天,渐渐恢复的母亲像个孩子会咿呀学语,能下床挪步时,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我把母亲送回老家。此时的母亲已经半身不遂,生活起居,仍然需要大哥服侍。
⑩近几年来,在大哥的惜心照料下,母亲已经能扶着床头、墙壁挪移,还能自己拄着拐杖摇摇晃晃走动了。可我每次回老家,吃饭时,行走不便的母亲却不愿上桌,自愧不如地说:“我嘴歪眼徐、没牙没齿的,羞死呢!”几经大哥和我劝说,母亲才被扶上桌。只见大哥拿来一块大嫂缝制的围嘴(巾),套挂在母亲胸前,又拿来调羹,教小孩子一样,给母亲舀饭、拈菜。一顿饭吃完,由于手和嘴不听母亲指挥,胸前漏了很多汤水,地上洒落了很多饭菜,引来鸡、猫、狗争斗抢吃。饭后,我帮母亲剪完手指甲、脚趾甲,用盐水给母亲泡洗脚时,才发现母亲的脚有些浮肿,皮肤长满麻子斑,不灵活的左脚和右脚相比,已经细了很多。 
⑪母亲要解手,我过去扶母亲,母亲总是拒绝,偏要大哥扶。只见大哥走过来,弯下腰,把肩膀喂进母亲的胳膊腋下,慢慢撑起母亲,搀扶着走向茅厕。此刻,我终于明白,只有大哥才是母亲最贴心的拐杖。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五期)
小题1: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拐杖”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2: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可母亲最喜欢用的,还是大哥从山上精挑细选砍回家,像刀把、锄把精心打磨过的那根拐杖。
(2)母亲收藏着的那些拐杖,每当村里有老人来串门子时,便一一拿出来炫耀
小题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母亲仿佛就是我们头顶上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幼年泥泞道路中跋涉依靠的拐杖。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大哥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5:文章结尾说:只有大哥才是母亲最贴心的拐杖。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离不开“拐杖”,你能说说自己的“拐杖”吗?(4分)
答案

小题1:“拐杖”不仅指“我”出远门为母亲买的拐杖,哥哥为母亲精心打磨的拐杖,还指哥哥对母亲的悉心照料。
小题2:(1)“精挑细选”写出了哥哥的细心和谨慎,表现了哥哥对母亲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孝敬。
(2)“炫耀”一词写出了母亲为儿子的孝顺而无比自豪的心情,表现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小题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喻为参天大树和拐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我们成长路上的巨大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的孝顺作铺垫。
小题4:大哥细心、体贴、责任心强、懂得孝顺。(要结合原文分析)
小题5:联系文章主旨和生活实际作答。示例: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时刻起,我们的父母就开始了他们辛勤劳碌的一生。为了给我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和舒适的生活,他们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满足着我们一切的需要。对于他们来说,子女的笑脸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和幸福,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求。父母就是我们人生路上最结实牢固的拐杖。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这道题紧扣文章的内容来理解作答,意思表述正确即可。“我出远门最喜欢给母亲买的礼物就是拐杖”“ 母亲收藏着的那些拐杖”从这两句内容上可以看出:“拐杖”指母亲手上用的拐杖;“长子为父的大哥,不仅承担了赡养母亲的责任,还配合母亲供我读书”“ 但日夜陪护神志不清的母亲,帮母亲翻身、擦洗、按摩、端尿、端屎,给母亲喂水、喂药、喂饭的事,几乎全由任劳任怨的大哥包揽。”“我过去扶母亲,母亲总是拒绝,偏要大哥扶。只见大哥走过来,弯下腰,把肩膀喂进母亲的胳膊腋下,慢慢撑起母亲,搀扶着走向茅厕。此刻,我终于明白,只有大哥才是母亲最贴心的拐杖。”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拐杖”还指大哥本人,大哥配合母亲抚养我,大哥对母亲精心服侍。我们不难看出,大哥是母亲生活上的依靠,大哥更是母亲精神上的依赖,大哥是母亲生活中的“拐杖”。
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要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根据文章内容挖掘出它的内涵。尤其是文章当中提到标题字眼的或是与字眼相关的语句更要精读、细读。标题的作用一般有哪些要熟记于心,如线索、感情的凝聚、点明人物事物或事件、暗示文章主旨等,根据具体的文章要具体分析。答题中一定分清题***要求,是问标题的含义,对题目的理解,还是在问标题的作用,这是两个不同的题目。
小题2:试题分析:(1)句中“精挑细选”是非常仔细的挑选的意思。俗话说“滴水可以映射太阳的光辉”,从大哥为母亲制作拐杖的材料都要非常仔细的挑选来看,大哥对母亲的爱和孝敬是发自内心的,后文写大哥对生病母亲的照料也能说明这一点。(2)“炫耀”的本意是“夸耀”的意思,句中的“炫耀”既写母亲在众人面前夸耀自己收藏的拐杖,也是写母亲在他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儿子,母亲为有如此孝顺的儿子而感到无比自豪。
点评: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小题3:试题分析:赏析文章中含某种修辞的语句,其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点出修辞内容,体会修辞作用”这样的答题思路。如:“母亲仿佛就是我们头顶上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幼年泥泞道路中跋涉依靠的拐杖”句中把“母亲”比作“头顶上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和”拐杖“,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在我们成长路上的巨大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的孝顺作铺垫。
点评: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小题4:试题分析:“可母亲最喜欢用的,还是大哥从山上精挑细选砍回家,像刀把、锄把精心打磨过的那根拐杖”句中的“精挑细选”可以看出哥哥的细心和谨慎,表现了哥哥对母亲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孝敬;“长子为父的大哥,不仅承担了赡养母亲的责任,还配合母亲供我读书”,句中关联词“不仅……还”说明大哥责任心强;“日夜陪护神志不清的母亲,帮母亲翻身、擦洗、按摩、端尿、端屎,给母亲喂水、喂药、喂饭的事,几乎全由任劳任怨的大哥包揽”从这些琐碎事上可以看出大哥对母亲的细心、体贴、孝顺;“只见大哥走过来,弯下腰,把肩膀喂进母亲的胳膊腋下,慢慢撑起母亲,搀扶着走向茅厕。”句中运用“弯”、“喂”、“撑”这些细小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大哥搀扶母亲时小心翼翼、尽心呵护的情状,表现了大哥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除了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抓住有关人物的典型情节。如本文的大哥的形象就是要通过他如何配合母亲把“我”培养成人以及如何照料母亲等几件事来分析的。
小题5:试题分析:“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离不开‘拐杖’”句中的“拐杖”不是指“一种辅助行走的简单器械”而是指人生道路上助你度过难关的人(物、抽象的情感等)。如生活中我们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健康地成长,父母就是我们人生道路中跋涉依靠的拐杖;当我们意志消沉时,只要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便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便是我们精神上的“拐杖”。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联系文中观点且表述正确,通顺即可。
举一反三
那些雪,那些暖
丁立梅
①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全城停电停水,一到夜晚,整个城,黑的让人恐慌。
②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一个城,寂静如荒岛。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③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照过来,暗黑的楼梯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④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束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⑤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饥。大家焦虑不已,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车上有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聪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么吃的了。
⑥近了。一张黑脸庞,笑吟吟地贴在车窗外。大雪的天,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他歇下担子,揭开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竟全是生姜红糖水。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冻坏了吧?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⑦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大家要给他钱,他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一车人目送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⑧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13个农民的事迹。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支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⑨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当年唐山大地震时,是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的,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⑩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不会落空。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三个故事告诉我们:身处这个世界上,我们应怀一颗感恩之心生活,学会付出爱。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突出停电后城市和楼梯的恐怖,反衬那束手电光芒给人带来的别样的光明和温暖。
C.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那位农民乐观向上的高尚情操。
D.文章的结尾处是本文的“点睛”语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文章记叙了“有关雪有关温暖”的三个故事,请你概括。(3分)
小题3:揣摩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表达的妙处。(3分)
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一大片。
小题4:试结合第⑥⑦两段内容,具体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6分)
小题5: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不会落空。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请结合这一语段,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上文后的感受。(50字左右)(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鲍西娅      安东尼奥,你能不能够给他一点慈悲?
葛莱西安诺 白送给他一根上吊的绳子吧; 看在上帝的面上,不要给他别的东西!
安东尼奥    要是殿下和堂上愿意从宽发落, 免予没收他的财产的一半,我就十分满足了;只要他能够让我接管他的另外一半的财产,等他死了以后,把它交给最近和他的女儿私奔的那位绅士;可是还要有两个附带的条件:第一,他接受了这样的恩典,必须立刻改信基督教;第二,他必须当庭写下一张文契,声明他死了以后,他的全部财产传给他的女婿罗兰佐和他的女儿。
公爵  他必须履行这两个条件,否则我就撤销刚才所宣布的赦令。
鲍西娅 犹太人,你满意吗?你有什么话说?
夏洛克 我满意。
鲍西娅 书记,写下一张授赠产业的文契。
夏洛克 请你们允许我退庭, 我身子不大舒服。文契写好了送到我家里,我在上面签名就是了。
公爵   去吧,可是临时变卦是不成的。
葛莱西安诺 你在受洗礼的时候, 可以有两个教父;要是我做了法官,我一定给你请十二个教父⑿,不是领你去受洗,是送你上绞架。(夏洛克下。)
公爵  先生,我想请您到舍间去用餐。
鲍西娅   请殿下多多原谅, 我今天晚上要回帕度亚去,必须现在就动身,恕不奉陪了。
公爵  您这样贵忙, 不能容我略尽寸心,真是抱歉得很。安东尼奥,谢谢这位先生,你这回全亏了他。(公爵、众士绅及侍从等下。)
巴萨尼奥 最可尊敬的先生, 我跟我这位敝友今天多赖您的智慧,免去了一场无妄之灾;为了表示我们的敬意,这三千块钱本来是预备还那犹太人的,现在就奉送给先生,聊以报答您的辛苦。
安东尼奥 您的大恩大德,我们是永远不忘记的。
鲍西娅 一个人做了心安理得的事, 就是得到了最大的酬报;我这次帮两位的忙,总算没有失败,已经引为十分满足,用不着再谈什么酬谢了。但愿咱们下次见面的时候,两位仍旧认识我。现在我就此告辞了。
小题1:以上文段选自     国             的戏剧《                》。(4分)
小题2:文段划线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请你根据对本作品的认识,在本文段以外再找一例进行说明。(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7分)
林徽因传(节选)
张清平
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
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      的碧草、     的流水、    的睡莲、     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小题1:第⑥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3分)
A.潺潺奔涌无边青青明艳灿烂窈窕玲珑
B.无边青青窈窕玲珑明艳灿烂潺潺奔涌
C.无边青青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明艳灿烂
D.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无边青青明艳灿烂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小题3: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        ;(2)          (4分)
小题4:阅读第⑦段,完成题目。(5分)
(1)根据上文,“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句中“这样的眼光”具体指的是          。(2分)
(2)用“这样的眼光”看苏州园林,从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字数不限;3分)                 
小题5:下列对结尾画线句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徽因喜欢欧洲优美的风光,因此产生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B.林徽因领悟了建筑学的真谛,从而立下成为建筑学家的愿望。
C.林徽因立志成为建筑学家与身为建筑师的女房东也有一定的关系。
D.林徽因的立志源于她顿悟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欧洲建筑艺术的共性。
小题6:结合本文内容和相关链接,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0字左右;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8分)
那个凌晨的珍贵温度
①我们买的返程火车票是凌晨两点的,虽然今年冬天是暖冬,但在这一刻,这个四周没有遮拦的小站,还是冷飕飕的,风,有些刺骨。
②列车进站的时候,刚才还稀稀拉拉站立的旅客,突然像沙丁鱼一样,呼啦一下围拢在火车每一扇敞开的门前,仿佛这里要抛出救命的肉饵。背包的、抱小孩的,谁也顾不上谁,挤作一团。我和妻儿也在其中。
  ③就在这时候,我发现了异样的动静。两三个什么也没有带的人,拼命挤在大家的身后,却不见往前移动,神情鬼鬼祟祟。凭直觉,这是几个贼。我一把拉住妻子,说,别着急,咱们最后上。妻心领神会,和我一起退到人群的最后边——在贼面前,我们只好明哲保身。
④大家都挤得有些夸张。本来三五分钟,就可以顺利上去,但这一挤,半天也上不去一个人,再加上光线昏暗,贼更是如鱼得水。其中一个贼,忙乎得厉害。一会儿贴在人群的这边,一会儿又贴在人群的那边。看来,这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
⑤更为叫绝的是,这个家伙还煞有介事。贴在这边的时候,喊一句“三舅,扛好包”,贴在那边的时候,还要喊一句“二妮,抱好孩子”,装扮成一个地道的出门人,来分散大家的注意力。这贼,该是个老手。
⑥最后,他贴在一个妇女身后不动了。旁边的另一个贼,也蠢蠢欲动,几次想在这个妇女身上猎取点什么。无奈,这个贼紧贴在妇女身后,另一个贼急得够呛,却无从下手。
  ⑦我在后边,看得惊心动魄。
  ⑧更可怕的是,最后,这个贼竟然和我们一起上了火车。真是令人费解。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在这时候四散逃去,怎么会上了火车呢?是没有得手,还是另有所图?他的这一举动,令人惴惴不安。借着车厢内的灯光看过去,这个贼,三十多岁,看起来也算慈眉善目。从穿着上看,并不光鲜。刚刚站定,他便急切地拍了拍刚才在车下的那个妇女,问:大姐,没丢什么吧。妇女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口袋,满脸狐疑地看了他一眼,说,没丢。随后,便冷漠地走向车厢深处。他笑了笑,说,那就好,那就好,没丢什么最好了。
  ⑨车厢内,已经没了座位。上来的人,几乎又原封不动地挤在车门口。而这个贼,就在我身边。车开动的时候,他突然朝我笑了一下,真诚,又有几分释然。他说:“你把我当贼了吧。”他怎么知道我把他当贼了呢?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脸上辣辣的,有几分不自在。他又笑了笑,说:“出门在外,不提防可不行,刚才大家多危险,啧啧,那两个贼!”我将信将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好。他接着说:“大家都像你就好了,你警惕性就够高的,躲得远远的,呵呵。”“啊?!你真的不是贼?”我半信半疑。他说:“反正你在后边,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你是在干什么?”我有些迫不急待,想弄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⑩“看来,你真把我当贼了。”他笑着斜了我一眼,笑容很纯净,“我啊,挤在人们的后边,是故意扰乱贼的,不想让他们得手呗。”“那‘三舅二妮’是怎么回事?”我抛出了最后的疑问。他狡黠地笑了笑,说:“……”
⑾哦,原来是这样!上一刻,那个在冷风中可恨的“贼”,这一刻,已经变成了一个可亲可敬的男人。我想,那个匆匆走向车厢深处的妇女,一定没有感受到这个男人给过他的保护和帮助吧,也许,她永远也不会感受到。但是,男人心底的善良,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已经成为那个寒冷的凌晨,最珍贵的温度。
小题1: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煞有介事B.惊心动魄C.原封不动D.迫不急待
小题2:第①段画线句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             (4分)
小题3:第⑧段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5分)
小题4: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⑩段省略号省略的句子。(3分)
小题5:那个“贼”其实是个好人,上文已有铺垫,请概括出其中三处:
(1)      ;(2)      ;(3)      (6分)
小题6: 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有语法错误,“珍贵”不能用来形容“温度”,应该改成“那个凌晨的温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风 雪 夜 归  (15分)
①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②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③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④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睡着,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⑤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⑥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⑦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⑧她不能设想能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⑨“吱”的一声,门开了。
⑩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小题1: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4分)
小题2: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2)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
小题3:文章结尾出现“提着篮子的中年人”有何作用?(3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话只有寥寥8个字却引人深思,请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和作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