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各题。(22分)带着感激上路 顾振威⑴上初三时,我常常迟到。我的迟到与羊有关。每天上学时,我都先把羊从家里请出来,请到沟旁河堤上草儿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各题。(22分) 带着感激上路 顾振威 ⑴上初三时,我常常迟到。我的迟到与羊有关。每天上学时,我都先把羊从家里请出来,请到沟旁河堤上草儿丰茂的地方。羊在那儿静静地吃草,我在学校认真读书。 ⑵老师对我说:“你成绩这么好,考上重点高中是十拿九稳的事,你不该把心思放在羊身上。” ⑶我诉苦:“不喂羊,我考上高中后从哪里弄学费?” ⑷后来,我的羊丢了,丢在河滩上,我一连找了两天也不见羊的影子。我哭成个泪人,为我那即将下崽的羊,为我那捉襟见肘的家。 ⑸羊丢了,我还继续努力读书。7月,我如愿地领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看到背弯如弓的父母,我的心碎了。对这个穷家来说,一千多元的学费无疑是个天文数字。静夜,母亲痛苦地哀号起来。第二天,村里人踢破了我家的门槛:有送三元五元的,有送十元八元的。母亲枯皱的脸笑成怒放的秋菊,背弯得更像张弓了。 ⑹麻叔也来了。麻叔已经四十多岁了,因为他脸上麻子多头发稀,虽然有一身蛮力,上山能打猎下河会捉鱼,可四十多岁了仍是光棍一条。麻叔就抱着过一天少两晌的念头只求混个一日三餐。看到村中的瘸子从山外买回个媳妇儿,麻叔这才抖擞精神养了一大群羊,想把羊养大后卖了也从山外买个媳妇儿。 ⑺麻叔蹲在石墩上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母亲在一旁耐心陪着。后来,麻叔颤抖着手从贴身衣袋里摸出一沓皱巴巴的票子,扔下就走。 ⑻母亲撵到街上,将钱塞给麻叔:“孩子上学是需要钱,但不能花你买媳妇儿的钱。” ⑼麻叔瓮声瓮气地说:“这钱本来就该是你们家的,我喂的羊中个头最大带着四只羊羔的大黑就是你们家的,我偷了你们家的羊。” ⑽母亲笑道:“别骗我,我家的羊毛色纯白,而大黑毛纯黑,大黑怎会是我家的羊?” ⑾麻叔颤着声说:“实话告诉你,我用灶灰将你家的羊染成了黑色。大嫂,咱村老几辈有在县城上学的吗?孩子考上学不容易,你就让他上学吧!” ⑿麻叔披着褂子大踏步走了,母亲仍握着钱呆愣愣地站着。 ⒀深夜,我们早已睡下了,突然传来了怯怯的敲门声。父亲开门一看,是村里的来彬。来彬勾着头蹲在地上,像个受审的犯人。父亲扔给来彬一支烟,他慌乱接住,点燃,闷头抽烟,烧到嘴才将烟头扔掉。来彬小声嗫嚅道:“大叔,你家的羊是我偷***的,卖了八十块钱,我给你送钱来了。” ⒁站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母亲说:“那是只母羊,怀了羊羔,你不该在芦苇荡里把它***掉。” ⒂来彬惊愕万分地问:“大婶,你全都知道?” ⒃母亲喟然一叹:“你家媳妇儿躺在床上治病需要钱,我知道了又能怎样?” ⒄父老乡亲终于凑齐了我的学费。上路时,我泪水滂沱,不止一次地向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深深地鞠躬……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5期) 小题1:阅读文章,我们发现:麻叔喂羊的目的是 ,来彬偷羊的目的是 ,他俩都愿承认是自己偷羊的原因 是 。(3分) 小题2:文章中“我”的情感经历了三次变化,依次如下,请在横线上填写出“我”情绪变化的原因。(6分) ①我哭成个泪人 原因: ②我的心碎了 原因: ③我泪水滂沱 原因: 小题3:阅读文章,谈谈你对第⑸段划波浪线句子的理解。(3分) 母亲枯皱的脸笑成怒放的秋菊,背弯得更像张弓了。 小题4: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妙处。(4分) (1)每天上学时,我都先把羊从家里请出来,请到沟旁河堤上草儿丰茂的地方。 (2)深夜,我们早已睡下了,突然传来了怯怯的敲门声。 小题5:文章中麻叔、来彬、母亲都是善良的人。请任选一人,结合文章,具体说说看:他(她)的善良体现在何处。(3分) 选择: 具体分析: 小题6:文章第⒃段留有想象空间:母亲到底有没有接受来彬送还的80元钱?谈谈你的看法。(3分) |
答案
小题1:(3分)(攒钱)买媳妇儿 (弄钱)给媳妇治病 为给“我”凑学费(均意合即可) 小题1:(6分)①为我那即将下崽的羊,为我那捉襟见肘的家;②怜惜父母劳累,忧心没钱继续读书;③感激父老乡亲为我凑齐学费。(均意合即可) 小题1:(3分)村里人的资助缓解了母亲的心头之痛,母亲很高兴,鞠躬感谢父老乡亲。 小题1:(4分)(1)请,表敬辞;因为家贫,羊就是我读高中的学费,对羊的尊敬,表达了我对继续读书的渴望。(2)怯怯的,指胆小,害怕;敲门声中透露出胆小害怕,一表明了敲门声很轻,二表明了来彬的做贼心虚,为后文揭示偷羊真相作铺垫。(均意合即 小题1:(3分)酌情处理,符合题意即可,示例:①麻叔很善良,把自己买媳妇儿的钱捐献给我,为了让母亲心安理得地接受,谎称自己偷了我的羊。②来彬缺钱,偷***羊是为了给媳妇儿治病。但为了支持我读书,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送还钱财,透露出人性的善良。③母亲明明知道是来彬偷***的羊,断了自己儿子读书的学费,但考虑到来彬为媳妇儿治病,需要钱,没有声张,散发着善良的光辉。 小题1:(3分)示例:我认为母亲没有接受来彬送还的钱,因为母亲先前就已经知道整个事情的真相,一直没有揭穿,就是因为来彬缺钱,更需要钱去救治媳妇儿。善良的母亲在生命与读书孰轻孰重的抉择上,已经痛苦地选择了牺牲儿子的学业。 |
解析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学会理解和概括情节。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出“我”情绪变化的原因。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再答出表达效果。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只要看法得当,言之成理即可。 |
举一反三
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小题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的第二段划线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分) 小题3: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4分) 小题4: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5: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 __、 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3分) 小题6: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所思所想做一段描写。(50字左右)(3分)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3)“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4)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6)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11)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12)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13)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14)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18)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9)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20)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小题1: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4分) 小题2:文章第(5)段的“我在那边还种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3:赏析句子:(4分) “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 小题4:文章最后写到“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跄而凄寒”的?(4分) 小题5:从第(7)段中划线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4分) |
阅读《月迹》(节选),完成小题。(10分)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小题1: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来写,本段文字抓住了中秋哪些景物特征来写的呢?(2分) 小题2:院中的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说说使用这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
阅读小说《母亲回家啦》(陈永林),完成小题。(20分) 大林没想到走丢了五年的母亲突然回家啦。五年前,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了镇上,再没回家。大林和小林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 大林激动地拥住母亲:“妈,这五年,你去了哪儿?”大林的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母亲的肩上,“妈,你准吃了不少苦。” 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让大林心里更难过:“妈,你不认得你儿子啦?”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 这时小林也来了。小林叫了声妈。母亲没听见。小林左看右看,然后把大林拉到一边说:“哥,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 “胡说。哪有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小林说:“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她的脖子上没有。” “红胎记也会消失。”“反正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你要认她是母亲你就认,反正我不认。”小林说着走了。 大林一个人养母亲。 村里人都看不起小林。原本小林在村北开了家百货店,以往村北的人都到小林店里买东西。小林不认母亲后,村北的人都到村南大林开的店里买东西,情愿多走冤枉路。 小林向村人解释:“她真的不是我母亲……”村人却听不进去:“你哥怎么就认了她是母亲?”“难道世上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这样小林的店开不下去了,只有关了门。大林店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小林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大林身上:“都怪你认她是母亲……”“她当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说:“我想起来了,母亲膝盖上有块疤,那是个雨天,母亲驮我看病,她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一块石头,掉了一大块皮,流了许多血。伤好后留了一块疤。” 小林拉起她的裤腿,她膝盖上没疤。“哥,你还有什么说的?”“这不能证明她就不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极其愤怒:“这还不能证明?难道伤疤也能消失?”大林笑笑:“有可能。” “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要认一个陌生人当母亲,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 “退一步讲,假设她真的不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的母亲也准被别人收养了,别人照顾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母亲。再说,她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有可能是母亲的孪生姐姐,母亲以前说过,她的孪生姐姐一生下来,就被外公送了人。那我照顾姨不应该吗?”小林说:“那你就供养你姨吧。” 让大林和小林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母亲真的回家了。原来母亲被一个叫张树生的好心人收养了。 母亲同那女人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小林对大林说:“哥,你现在总相信我了吧?”大林说:“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母亲。我帮她洗脚时,发现她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可我们的母亲没有。我如不认她,那她就得挨饿受冻,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再说我服侍她,觉得就像服侍母亲一样,有种幸福感……” (节选自《四川文学》2011年第5期) 小题1:文中体现爱心的故事较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中的“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小题4:文中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哪些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坚持赡养她呢?(6分)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6分) 木匠与画匠 迟子建 ①去年装修新居,我从老家运来了一些樟子松板材,想让家里的书架、写字台和餐 桌都使用天然的木料,我想看它们身上透露着的妖娆花纹,我还想闻樟子松木散发出的那股独特的气息。在远离家乡的都市,有它们陪伴着我,我会觉得格外塌实、温暖。 ②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板材运来后,负责装修的—工长对我说,这板材还要运到工厂进行切割和抛光,因为它们太毛糙也太厚了。而且,他说如今城里的木匠根本不会用这样的板材打家具,他们只会用市场出售的板板正正的细木工板。我跟工长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用细木工板来打书架,让他—定想办法请—个能胜任这活的木匠。 ③板材先是被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把长的截短,将厚的冲薄了,然后再把它们拉回来,一摞摞地堆在厅里。我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板材似乎架子很大,不那么轻易让人在它身上动锯和刨子,没过一周,它们又来了毛病,也是没有被充分烘***缘故,材质开始变形,有的看上去凹凸不平,没办法,它们再一次被运进工厂,这次是给它们压光。回来后的它们果然平展多了。它们在这幢高楼中乘着电梯三进两出,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在那段日子,许多居民对它们比对我还熟悉,他们都问我,这是哪里来的木材?a那口气好像在打听一个野孩子的来历。 ④工长从他的家乡请来了一个木匠。木匠—见那些木材,就会心会意地笑了说,城里的木匠看见这木材,准懵。言下之意,只有他对付得了它们。在木匠工作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跑到工地看他干活,我帮他选择板材,哪些适合做书架,哪些又适合做写字台的台面,真的有给木材选美的感觉。木匠用刨子刨木板的时候,我常捡刨花来看。b又薄又软的刨花上有着奇妙的花纹,感觉拿在手中的就是牡丹巨大的花瓣。那—段时间我异常兴奋,画了很多的家具草图,一会让木匠给我打个茶桌,一会又让他给我打个板凳。等木工活大功告成的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说家装中最重要的工程已经完成了。 ⑤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当你家要打家具时,就得把木匠恭恭敬敬请到家中,给他们沏上茶水,炒上几盘好菜,备上一壶烧酒,好生地侍候着。木匠呢,他们大都很神气,因为他们不像其他人靠种地为生,他们是手艺人,因而说话就很冲,主人稍稍招待不周,他们就挑板材的毛病,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什么材质糟了,花纹不漂亮影响他的手艺了等等,要中途撂挑子的样子。这时的主人就得赶紧检点自己的“毛病”,给他递烟,陪着笑脸,把伙食的档次提高上去,木匠这才会“复工”。所以木匠背着的工具袋,在我眼里高贵得不得了,因为靠着这些形形色色的铁家伙,他们就能吃上好饭。他们不仅吃得好,家具打好后,还能得到数目可观的工钱。我家的邻居就是个木匠,他家就常常吃细粮,让我羡慕极了,觉得木匠过的日子才是日子! ⑥我们那时用着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 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⑦我童年时羡慕的人中,还有画匠。画匠多不是本村的人,他们从哪里来,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肩上也像木匠一样背着帆布袋,不同的是,那里面装着各色颜料和各种画笔。不管人们家中贫穷还是富裕,都喜欢请画匠来家里画上一些画,在漫漫长冬里,那些画就是春天。画匠的活比木匠要轻巧多了,也艺术多了,他们把花鸟虫鱼画在炕琴上,画在门楣上,画在镜子上,画在椅背上,画在窗棂上。他们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凑在跟前围着看。画匠喜欢用:艳丽、花哨的颜色,所以那画总是很惹眼,很热闹。画中一般是没有人物的,多数是唱歌的鸟、盛开的花朵以及肥硕金红的鲤鱼,所以那画看上去总是莺歌燕舞的。画匠在画画的时候,是住在主人家里的,主人也照样拿出好饭好菜好酒款待他们。他们走的时候,口袋里也会装上丰裕的工钱。那时我对画匠崇拜极了,想着一个人靠着画画就能混上好吃的,而且能自由自在地游荡,真恨自己那双把茶杯都会画歪的笨拙的手。 ⑧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富足,木匠和画匠在那样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城里的木 匠,只会使用机械制造出的合成板材,他们人约连刨子都不会用。而画匠,即使有,也不是我所见过的那种带着传奇色彩的游走的人了,他们会有自己的一爿小店,等着上门来的生意。 ⑨在我的故乡,当年木匠打出的那些朴拙的家具和画匠描画的画,肯定还有幸存于某 座老屋之中的,只是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少而又少了,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不由发出一声 叹息。 小题1:文章为什么要以“木匠与画匠”为题? (3分) 小题2:文章回忆了什么?为什么要回忆它们?(4分) 小题3:为什么说板材“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 (2分) 小题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5:为什么“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会“不由发出一声叹息”?“我”叹息的是什么? (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