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山村传圣火俞天白  ①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山村传圣火俞天白  ①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山村传圣火
俞天白
  ①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唯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当晚霞在西山架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②伏龙山脚下的分水塘村,村边有一口大水塘,它能把泛滥的洪水分成两股向山外流泻,一股向西北流入浦江县,另一股向东南汇入义乌江,哺育义乌儿女。这一自然地理环境,仿佛早就预示着:时代的潮流,将在这里孕育成一份雄健的动力。
  ③在这个群山包围着的小村庄中,陈家五开间宅子西侧那一间多年未修的柴草屋里,每天晚上都漏出丝丝缕缕的灯光,直到黎明。伴着灯光的是陈家老大陈参一,也就是陈望道。晕黄的一圈柏油灯光,照着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照着他面前这张用铺板搭成的“书桌”以及桌上一叠中外文书籍。灯光,自然更集中于狼毫小楷笔锋所至的那一页稿纸,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手下一行行慢慢地延伸,延伸……随着夜的深沉,气温越来越低, 他拎起脚跟边的火笼,拿一枝竹片,拨了拨越来越黯淡的炭火,然后将手搁在上面烘着。这也是他休息的时刻,趁着这机会,他总是像检查有无疏漏似的,翻阅堆在一边的那一叠厚厚的稿纸;第一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五个方方正正的楷书,映得微弱的灯光倏地一亮:
  ④共产党宣言
  ⑤这是一部一问世便震颤了旧世界的巨著。他知道这项使命实在太重大太神圣:同样是纸上的文章,传播的却是照亮中华民族心灵的一把圣火,呼唤的是春暖华夏的一声惊雷;使用的同是一支狼毫笔,但一钩一划都是撕破整个旧世界黑幕的一道道闪电,于无声处聆听的却是埋葬旧世界的丧钟!
  ⑥陈望道谨慎地选择了自己的故乡作为完成这项使命的地点。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呕心沥血翻译着。1920年8月,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白报纸,32开,共58页;印数一千册;首版封面的五分之四是马克思肖像;译者署名为陈望道;定价为“大洋一角”。
  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
  ⑧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肖像。
  ⑨这是在华夏土地上,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革命的武器,交到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手里。
  ⑩这也是第一次,以最通俗易懂最精练有力的中国语言文字,号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渴望着光明与解放的劳苦大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受到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内便销售一空。9月,加印了一千册。几年来,一印再印,仅平民书社1926年1月到5月就重印了10次。《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
  星火一旦燎原,就势不可当。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千山万水到达了陕北。一个仲夏的夜晚,在陕北延安的一孔窑洞里,在昏黄的油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面对坐在一张方凳上的美国记者斯诺,谈起他革命理想的形成过程和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感慨地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1.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这项使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介绍了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只有薄薄的58页,而第⑤段却说它是一部“臣著”,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⑧⑨⑩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文中反复强调的“第一”,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标题“山村传圣火”中的“圣火”是指《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
1.⑴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⑵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
2.翻译《共产党宣言》
3.它的影响深远
4.排比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5.马克思主义学说(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老师无法拒绝美
李树彬
  ①熊老师是我的中学语文教师,由于他手脚特大,又爱戴副大黑框眼镜,常使人想起憨厚的狗熊,于是背地里同学们都称他“熊哥”。
  ②那时,同学们都喜欢恶作剧。上课时,常悄悄往老师背上甩墨水,同学们称之为“梅花铭”。有一次,熊哥穿了件雪白的衬衫来上课,我心里暗喜:表现自己天才技艺的机会来了!整节课,我都在找机会,终于在他讲得得意之际,我把钢笔轻轻一晃,一排清晰的墨色梅花便在他雪白的衬衫上傲然开放。不知是同桌暗示,还是他背上长有眼睛,快下课的时候,他终于发现了梅花。我心里一乐,想:这下可好了,看的机会又到了。
  ③我假装若无其事地注视着他,想看他如何大发雷霆,如何苦口婆心教训我们。谁知他却脱下了衬衫,只穿件背心,指着“梅花”,笑着说:“同学们,看来你们和我的感情,还没有和你们班主任的深,你们甩在我身上的墨水还没有你们班主任身上的多。看来,我还要努力……”“哄”,他的话还没说完,同学们就大笑起来,从那以后,再没有人从事“梅花铭”的工作了。
  ④还有一次作文,为了交差,我便抄了一篇交上去。没想到下次作文课,我的作文居然成为当众宣读的范文,我既受宠若惊又忐忑不安。果然没读几句,我的反对派便站起来指责道:“老师,李树彬的作文是抄的!”我的脸一下子便红到了脖子根。熊哥看了看窘迫中的我,又看了看趾高气扬的“告密者”,顿了顿道:“孩子们,这篇文章太美了,老师无法拒绝美,所以让我们一起用心欣赏。在此之前,我们要感谢李树彬同学,谢谢他给我们推荐了一篇这么美的文章,我也相信总有一天,李树彬同学也会写出同样美的文章来,我想他不会令我失望的!”说完,静悄悄的教室,又回荡起熊老师特有的那种抑扬顿挫的朗诵声。
  ⑤我脸上的烧退了。“老师无法拒绝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坐在座位上,我深受感动,觉得非要把书读好不可,否则对不起熊老师的宽容和赏识。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人格的美和平凡中的伟大。
  ⑥去年9月,我特地去拜访赋闲在家的熊老师,一见面,他便笑着说:“当年的捣蛋鬼,果然没令我失望,如今都快成作家了!”
1.本文记叙了几件事?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标题是“老师无法拒绝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这里的“美”指的是什么?熊老师为什么说自己“无法拒绝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对加粗词语“戏”和“居然”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第⑤段画线句,谈谈此时“我”为什么“脸上的烧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熊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五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一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了一个生活道理。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牡丹江仙子
郑彦英
  去牡丹江采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尊雕像,一尊已经塑成,亭亭玉立,风采照人,她的名字叫红罗女;一尊只有底座,安卧在中苏友好纪念馆门前一侧,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说,艺术家们正在精心制作雕像,将在日军于本地投降纪念日的9月3日落成,雕像的主人翁叫加琳娜·张。
  红罗女是镜泊湖地区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在远古时期,本地国王想寻找天下最美丽的女子为后,一位道士拿来一面镜子,说是只有照进这个镜子的女人,才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 国王派大臣拿着镜子寻找,大臣几乎跑遍了大东北,也没有一个女子入镜,正在水边发愁,突听芦苇荡中有苇笛吹响,镜子中竟然照进一个宛若天仙的女子。立即驶船进入芦苇荡,才知道女子叫红罗女。他高兴地向美丽的姑娘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并期望她与自己一同进宫,与国王完婚,享受荣华富贵。姑娘淡淡一笑,说:“只要谁能到我这里来,对我说出世间什么是最宝贵的,说对了,我就嫁给他。”
  大臣匆匆回去复命。红罗女的美貌一时间传遍天下,在国王还没到来之前,便有不少人捷足先登。
  一位勇士骑马赶来,举剑劈石,向红罗女求婚。红罗女微笑着问:“你可知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吗?”勇士一挥手:“我剑可裂石,弓能射虎,骑马走天下,风光无限,当然,力和武,是世间最宝贵的。”姑娘摇摇头:“你纵有撑天力气,却难扫尽世间不平,穷富依旧,能说力和武是世间最宝贵的吗?”勇士刚走,来了一位书生,远远地就高声吟诗,希望得到红罗女的好印象。在回答姑娘的提问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诗书是世上最宝贵的。”红罗女问:“诗书虽好,能灭匪缉盗,救穷人于苦海吗?”书生一听,自知无趣,红着脸走了。随后来了一个商人,他回答红罗女的提问时踌躇满志,“有钱能使鬼推磨,只有金钱才是最宝贵的!”红罗女摇摇头:“金钱使人堕落,生贪欲,请你走吧。”国王来的时候自然前呼后拥,在回答红罗女的提问时,大笑一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间最宝贵的,当然是权力!”红罗女转过脸去:“无工无农无商无兵,何来权力?”国王把镜子交给红罗女:“反正这镜子里只有你,你就只须做我的皇后!我现在就让你知道什么是权力!”一挥手,兵士一拥而上,欲强行拉走红罗女。未想到红罗女红云一般飘起来,将宝镜往地上一抛,宝镜立即碎为数片,化成今天的镜泊湖。红罗女却渐渐飞高,化入彩虹。
  这是长期流传在镜泊湖地区的民间传说,说明了当地人民崇尚真善美的普遍心态。采风期间,我了解到,当地就有一位基层干部:自己拿钱为老百姓办事,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拥戴。我想,在红罗女的故乡,出现这样的好干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这里,红罗女家喻户晓,真善美也就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不知不觉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加琳娜·张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发生在绥芬河市东北郊天长山里,那里有日本军队使华时建立的要塞。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这里的日军因为无线电台损坏,没有接到军令,一直在负隅顽抗,苏联红军多次进攻,除了增加伤亡外,根本无法攻下。苏军已经在这里布置了许多门大炮,完全可以炸塌这个要塞,但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苏军找到一位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的少女加琳娜·张。她不但会汉语、俄语,而且会日语。17岁的加琳娜·张毫不犹豫地作为翻译陪同苏联红军代表走进要塞,连续说服两次,日军不信也不降。当他们第三次去劝降时,日军残暴地***害了这位勇敢、正义、尚未成年的少女。当地人民感念这位有着中俄两国血统的少女英雄,决定为她建立一座纪念雕像,并致函俄罗斯总统普京,请他题词。据塔斯社报道,普京总统很快回信,深情地说:“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真诚友好的基础之上。子孙后代将会感激设立‘友谊与和平的使者’纪念像。我认为,在纪念像上可以写下这样的话:‘我们的友谊意味着相互理解、信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铭记过去并思考未来。”’
  离开牡丹江后,我把自己最感动的这两个人物记录下来,我想,她们是牡丹江市的两位仙子,也是中华民族的仙子,她们用自己的行为,展现了她们的心灵,那就是爱,伟大的爱!
  孔夫子说,仁者爱人。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只有内心充满爱的人,才可以称为仙子。
1.文章开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尊雕像”,是什么原因让“我”对这两尊雕像印象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罗女对所有求婚者的答案都不满意,你认为她的答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插入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为文中加粗的部分加一个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a.保存b.收藏c.珍藏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a.惊叹b.惊讶c.惊奇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 (a.爱好b.喜爱c.酷爱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 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 粗的细的, 高的矮的, 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 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 (a.孕藏b.凝聚c.凝结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文中的A、B、C、D四处选适当的词语填空,依次应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填字母)
2、本文的线索是 __________,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 __________  ,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加粗的“一种精神”是指 ___________ 的精神。
5、有人说,文章中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这个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是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 -5题。孩子和书
  (1)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2)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正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有时,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3)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4)“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他指向那本装帧精荚、雅致的诗集-- 《孩子和书》。
  (5)“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
  (6)她赧然了:“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实在是因为太忙了。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荐。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她深知,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7)“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8)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他笑了。“您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为什么送我书?
  (9)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
子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 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
  (10)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有一天,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啊! 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她咳嗽了一声。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说,父母都死了,他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他擦去汗珠,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11)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她惊讶地发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
  (12)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
阿姨:
  这本书赠给您-- 我写的-- 一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我,是一个诗人了。但,没有您,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爱书,写书的人
×年×月×日

  (13)天哪,他是诗人!这诗人_____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
  (14)“我要买书。”稚嫩的声音从柜面下传来,惊醒了她。她探出身子,看到一只胖胖的小手攥着硬币,另一只手指着一本小人书。“噢,又一个孩子。”她急忙招呼这位小客人,心想,兴许这个孩子将来也会成为诗人的,至少能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
  (15)门外传来一阵孩子的喧闹-- 放学了,她又要忙起来了,可是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
1.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13)段的横线。[     ]
A.俨然
B.依然
C.竟然
D.当然
2.第(2 )段中说,“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
①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第(9 )段画线内容改为“他偷了您的书,您不仅没有骂他,还给了他点心和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第(10 )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十五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80 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