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中的狗尾巴草  “秋花惨淡秋草黄”的季节,行走乡间,树树秋色,甚觉寂寥。经过田垄时,惊起隐于金色稻浪中的麻雀,它们惊叫着向不远处的小树林飞去,站在只剩下残叶

秋风中的狗尾巴草  “秋花惨淡秋草黄”的季节,行走乡间,树树秋色,甚觉寂寥。经过田垄时,惊起隐于金色稻浪中的麻雀,它们惊叫着向不远处的小树林飞去,站在只剩下残叶

题型:浙江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秋风中的狗尾巴草
  “秋花惨淡秋草黄”的季节,行走乡间,树树秋色,甚觉寂寥。经过田垄时,惊起隐于金色稻浪中的麻雀,它们惊叫着向不远处的小树林飞去,站在只剩下残叶的树枝上,吱吱喳喳地叫着;不去管它,一低头却见路边那几株丛生的狗尾巴草,在秋风中舞蹈。扯上两根边走边玩味,我不由地想起了从前。
  儿时,我们常将狗尾巴草做成“琴”来拉。“琴”很简单,将草的前端粘在一起围成一圈,两根草互相缠绕着,轻轻拉动那细长的草杆儿,虽听不见声音,但我们却有模有样地当成二胡来运弓,嘴里“咙个咙哩”地哼着,给那些轻歌曼舞的女孩子伴奏。小女孩们便捏着嗓子“咿咿呀呀”地唱着《打猪草》或是《天仙配》。
  不必相约,每每放学,避开大人,我们都会到“乐园”去玩:村东头小树林边的空地是我们的舞台,狗尾巴草成了乐器,林子里的鸟儿给我们伴唱,大大小小的杂树是最忠实的观众,沙沙作响的树叶声便是献给我们的掌声了。只是年龄渐长,到了四五年级,大约是懂得害羞了,我们便极少去那里玩了,但每个狗尾巴草疯长的季节,童年的欢歌依然在胸中激荡。
  中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离开熟悉的伙伴,随叔叔到昭中读书。在那所陌生的学校里,我记忆最深的便是与狗尾巴草相关的那节作文课了。
  那天,年轻的韩老师读了许多的现代诗,跟着让我们也试写几句。但我们哪能写得好呢,他便示范着说:天上的云/像孩子/让心决定一切。他说云是自在的,如果将它比作孩子,便有点诗句的味道了。于是,他又出了一道题,让我们写最常见的狗尾巴草。轮到我时,我说:欢呼雀跃的狗尾巴草/那是她在秋风中舞蹈。呵呵,这样让人脸红的句子当时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在我那小小的心里溢出的是几分自豪呢。
  但直到现在,我还是怕读诗,尤其是现代诗,总觉得那些诗首首深奥,不好品读。不过,我却不惧怕那让许多同学头痛的作文,想来与那受了鼓励的“狗尾巴草”诗句不无关系,当时韩老师的话确实让我对作文有了莫大的兴趣。
  走着想着,到了家门口,扔了手中的狗尾巴草,但那一丛丛在秋风中舞蹈的狗尾巴草仍旧在我心中摇曳着。我甚至觉得,旷野中张望着秋雁的狗尾巴草,才是这个秋天最美的风景。
1、本文通过回忆,写了关于狗尾巴草的哪两件事?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形象而生动,请加以赏析。
 ①村东头小树林边的空地是我们的舞台,狗尾巴草成了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欢呼雀跃的狗尾巴草,那是她在秋风中舞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把狗尾巴草看成是“秋天最美的风景”?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作者写的诗句“欢呼雀跃的狗尾巴草/那是她在秋风中舞蹈”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与鼓励,那是因为作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前不久的一项全球调查评估显示,“中国儿童想象力倒数第一”,令人震惊。你是否也能让你的想象力轻舞飞扬?请另选一物进行创造性思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时候将狗尾巴草做成“琴”来拉;初中写“狗尾巴草”的诗句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意对即可)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狗尾巴草带给我们儿时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狗尾巴草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狗尾巴草在秋风中摇曳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狗尾巴草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
3、因为狗尾巴草不仅给了作者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而且包含着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所以是秋天最美的风景。(意对即可)
4、“略”。(想象合理即可)
举一反三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去承受抽血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颤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还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男孩“一番思考”,思考些什么?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生日的翅膀
  ①儿子提出今年的生日不在家里过,要和自己的同学们一起过。16次生日,他都是在家里和我和他妈妈一起过的,这一次,他要离开家,离开我和他妈妈。自己去过了。我知道,儿子长大了。随日子一起长大了,但多少心里有些失落。
  ②儿子这次过生日,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开始和同学们紧锣密鼓地筹备了。自己动手,比在家里我们帮他过生日要认真,也要有兴趣的多。他们找到一家小饭馆,物美价廉,环境也不错。那一天生日的时候,他一清早就出去了,准备先到北海去划船,然后再去聚餐。那些同学也早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来,热线联系,为他准备好了生日礼物。一位同学为了他这个生日,本来全家要到北戴河去避暑疗养,任爸爸妈妈一再劝,愣是忍痛割爱,毫不犹豫,留下来陪他。另一位同学和家人在西安度假,电话里得知他的生日,自己提前赶在他生日那一天回到北京。而又一位同学怎么找也找不到,以为刚放暑假时曾经对她讲过生日的事忘了,便不报希望。谁知生日的前一天晚上,这位同学打来电话,她是特意从老家赶回来,刚刚进家门……
  ③这就是孩子!只有孩子才会有这样的热情,这样的认真,这样的纯真,将一个普通的生日化作了一种友谊、一种承诺、一种象征。如果我是儿子,知道会有这么多同学如此对待自己的生日,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家和同学们聚会在一起。当我知道这一切,我不再责备儿子,而是有些羡慕他。
  ④生日那天,儿子和他的同学在那家小饭馆里一直热闹到很晚。这一次他的生日,家里少了他,一下子显得冷清了许多,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儿子那里点燃生日蛋糕上红红的蜡烛在跳跃着生命的焰火和那里洋溢着只有青春才会有的活力、朝气和欢乐。我知道,这是家里无法给予他的。家里可以给予他无限的温馨、快乐和富有,却难以给予他这些。一片叶子即使在再温煦柔和的风中也难奏响悦耳的乐章,只有一棵树上那一片片叶子聚会在一起,才有风中飒飒细雨,诉说着话题,摇响着一片他们彼此听得懂的动人的音乐……
  ⑤那天晚上11点多的时候,儿子在那家小饭馆里给我打来电话,翁嗡嗡的话筒里,可以听得见欢笑声,想来儿子他们玩的正开心。儿子告诉我:他们正聊到兴头上,他想今天晚上不回家住了,他要到一个同学家住,可以接着兴致勃勃的聊个海阔天空。他问我行吗?我该怎样回答?我能说不行吗?我虽然有些不大情愿,有些无可奈何,但最后我还是答应儿子生日这一天对我提出的唯一的要求。即使我多少有些伤感,但孩子毕竟已经长大,比我们想象地要飞快地长大。再美好温暖的家,也只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孩子总要像鸟一样,离开家飞走了。我知道这时候给孩子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送他一副飞翔的翅膀。
1、儿子不在家里过生日,“我”为什么却觉得失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画横线句“这就是孩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加粗的语句用充满抒情和哲理的笔调,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文中 “生日的翅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看了父亲这篇《生日的翅膀》,你的感受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挫折
  ①一对农村夫妻四十得子,因而宠爱有加,在蜜罐中长大的儿子养成了一意孤行的脾性,做事毛毛糙糙,就连走路也走不好,时常跌进水田里,很是让望子成龙的父母焦心。
  ②儿子7岁那年,顺理成章上了小学。顽皮的他走路喜欢东张西望,不是弄湿了鞋子,就是弄脏了裤子,哭鼻子成了家常便饭。做母亲的整日跟在他后面洗,也无法让他能穿得干净。
  ③一天,孩子的父亲带一把铁锹去儿子上学必经的田埂上,在上面断断续续地挖了几十道缺口,然后用棍棒搭成一座座小桥,只有小心走上去才能通过。那天放学,儿子走在田埂上,看面前一下子多出了这么多的小桥,很是诧异。是走过去,还是停下来哭泣?四顾无人,哭也没有观众啊。最终他选择了走过去。当背着书包的他晃晃悠悠地通过小桥时,惊出一身冷汗。他第一次没有哭鼻子。
  ④吃饭的时候,儿子跟爸爸讲了今天走过一座座小桥的经历,脸上满是神气。做父亲的坐在一旁,夸他勇敢。以后,他上学的路上再也没惹过麻烦。
  ⑤妻子对丈夫的举措有些不解,丈夫解释道:“平坦的道上,他左顾右盼,当然走不好路;坎坷的路途,他的双眼必须紧盯着路,因而走得平稳。”
  ⑥如果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些障碍,一味地给他们提供顺境,让其想法不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待长大后,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必然会经受不住打击,而产生种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拖一把铁锹,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设置沟壑,把平坦的大道变成窄道,让孩子勇敢地走上去,这样,他们就会专注于脚下的路,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⑦挖断孩子前进的路,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习惯,他们今后的人生就会少些失败多些成功。
1、请从文中找出所运用的成语,(至少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____段至______段是叙述,第___段至_______段是议论;重点叙述的事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田埂上的“障碍”,儿子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可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的做法你是否赞同?为什么?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蓝,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路。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愫。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
1.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这两次“喜”的原因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对母亲欣喜的心情作了两个生动的比喻,请再续写一句,构成排比句。
  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1)感动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启发(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我和鸟儿有个约会
  我和我的朋友是在阳台上认识的。那天我在阳台上晒红枣,他来阳台上偷吃红枣,不幸被我撞见。我当时一见到他,心里就直扑腾,生怕惊着了他,倒像是我在偷吃他的红枣一样。就在他看到我便飞也似的逃窜时,我喜欢上了他。
  他是一只鸟儿。长得尖嘴猴腮,还灰不溜秋,乍一看还真不像只好鸟。从他那上蹿下跳的调皮劲儿上看,很像我那精力过盛的儿子,所以我断定,这厮一定也是一小男生。我每早拿出一点红枣摆上阳台。他也守信用,每天厚着脸皮准点飞来。吃饱喝足后,就坦然地飞走了。我则躲在门后偷看,享受着我这人类爸爸的爱意。
  我儿子见到这鸟后,忙着下套子要逮,只是他手笨,没有得逞。被我发现,当即收缴作案工具,并厉声斥责:“你怎么可以随意伤害一只可爱的小鸟呢?他是人类的朋友。”“拉倒吧,老爸,你在我们家里,吃的鸡比谁少吗?”他回敬我一句。
  喂鸟是幸福的,喂那种食欲特好的鸟尤为幸福。几天后,待鸟儿吃得心安理得了,躲在门后的人便想出来认个亲戚。那天,见日头很好,估计他的心情也不坏。我把头从门后慢慢探出,献上早已准备好的笑容,希望他能像喜欢红枣一样喜欢这张脸。然而他不友好,在他看我的眼神中,充满着警惕和敌意。我怀疑他读不懂我们人类的笑容,这是令人沮丧的。可笑的是,在他高度戒备地注视着我的当口,还不忘以极快的速度朝枣儿猛叨上一口,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我觉得他在耍小聪明,为了不影响他进餐,我只好重新退回门后。
  一天周末,我见以往总是孤孤单单的他,身后还跟着一只大胖鸟,以为是他的胖太太。我急忙跑到门后窥探他们。这胖鸟给我的印象极好,叫声柔和,仪态端庄,吃相也颇有教养,在我们人类圈中,这叫淑女形象吧。然而据我在门缝反复观察,这胖鸟不是小家伙的太太,因为他们之间从来不黏黏糊糊,也不见眉来眼去,只是同来同吃,连同回都不常见。胖鸟每次吃完后,总要衔上一枚红枣带走——可能是一只母亲鸟吧,且家庭负担不小,带她来的是儿子。这母子俩很少对话,不愿沟通,就像我家那母子俩一样。
  什么事情都有个结束。我与鸟儿缘尽的时候,是我出差两天回来后。阳台上红枣已尽,鸟儿不见踪影。我急忙很张扬地摆上红枣,古人植芭蕉以邀雨,今我摆红枣以邀鸟。鸟儿鸟儿何不归?可惜一切都晚了。他们走得干干净净。估计在以后的岁月里,是不会再想我一下了。
  鸟儿子走了,还有我儿子,他是没办法把我甩掉的。那日,那我在阳台上想鸟,儿子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算了老爸,别跟***似的,不来就不来了,还省点枣呢。”他是好心,以为舍不得红枣就可以宽我的心,其实,他哪里知道,我真正舍不得的是,我们蜗居在城市的人那少得可怜的温情。只不过鸟儿和我儿子他们从来都不稀罕这些罢了。
1、“我”和“我儿子”对待“鸟儿”有哪些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中“然后马上又恢复严肃的盯人状”,鸟儿“严肃的盯人状”是怎样一种眼神?(用原文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段中的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6段中划线的词语“一下”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在文中向人们发出怎样的呼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