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文言文阅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不亦乎(        )                   人不知而不(       )
不习乎(         )                   死而后(       )
小题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小题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小题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答案

小题1:通“悦”,高兴     生气  老师传授的知识   停止
小题2:(1) B  (2)C  (3) A
小题3:C
小题4:4分)(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2)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小题5: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说”是通假字,“传”为活用字,应译为“传授的知识”。“已、愠”均是用法较固定的词。
小题2:“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中的“知”分辨时要用心一些,前一个为“了解”,的一个“知道、学到”。
小题3:“其”都指前面所说的“我师”,但“之”前者指“善者”,后者指“不善者”。所以应选C。
小题4: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罔”“殆”,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迷惑而无所得”“有害”。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5: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多都是耳熟能详的,如文中提到的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择善而从等,但这些不可以写出来,因为题干中的“还”起到限制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写如: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等。
点评:对于字词句子的相关内容应有识记,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还要由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大积累的力度。
举一反三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兴尽而返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①,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②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注释】①眠觉:睡觉醒来。②宿(xiǔ):一夜。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1)人鸟声俱(     )       (2)是日更(     )
(3)饮三大白(     )       (4)夜大 (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是日定矣②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B.①湖中得更有此人②且置土石
C.①下船②徐公何能君也
D.①人问其外户而不闭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译文:                                                    
小题4: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        的高洁情怀和        的生活态度。乙文则从语言和动作两方面刻画了王子猷                  的性格。(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小题1: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一部分“山野对歌”着力描写了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烘托优美的人、优美的歌。
B.文中写戴胜鸟有一连串动词“矗”“瞪”“掠”“飞”,生动写出了戴胜鸟的可爱形象,而且戴胜鸟好像也对歌声产生了兴趣,一个“才”字,写出戴胜鸟对唱歌的喜爱。
C.在这种优美的环境气氛中,赶马女孩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D.“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部分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他先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之使内外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船屋俨然
C.去停数日,辞乃记之而(《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也策之不以其(《马说》)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小题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雨中听花语
⑴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⑵那天的雨下的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⑶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⑷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传说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⑸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的晃动着。雨点不停的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⑹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好想用手心去托起那些花朵,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⑺但我明白,生命都是无常的。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都要在自然的风雨中经过百般砺炼。我无法替它们承受风雨,只有站在雨中默默地用心守护着这些生命的精灵。
⑻雨停了,花儿们慢慢的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静静地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⑼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⑽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吧!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⑾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的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我开始对这弱小的生命另眼相看。     
⑿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绚丽,所以凌霄花选择了在大树边、山坡上、水泥石柱旁生长、发芽。它们背负着一个攀援强权的恶名,仗义地用自己谦卑的生命与另一个粗糙的生命结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装饰着另一个生命,书写着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                 
⒀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短暂,所以凌霄花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磨难才是生命最坚强的历练。所以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凌霄花,开得异常鲜艳,仿佛是洗尽了尘埃,洗尽了铅华。
⒁其实,每一个生命远远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坚强,当你走过风雨,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
⒂站在树下,仰望着开在风雨中的花儿,仿佛是站在人海里,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花儿用无声的花语阐释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用什么来阐释自己?
⒃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小题1:文中第10节说到,“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凌霄花给“我”哪些启迪。(4分)
小题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
‚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小题3:文中第3节引用了舒婷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题目“雨中听花语”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
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方与客饮,有鹯击鸠。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于公子之前。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取材于王充所著《论衡》)
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故信而之(这样)B.俗人此而说(因为)
C.留,参且到(希望)D.以击鸠之罪(责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A.无不之事谓为信
B.巡公子案下其一犬坐
C.盖至孝其境过清
D.圣人不能使鸟兽义理之行贤能之用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
小题4:“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