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小题1: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就“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这“升腾的能力”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修辞角度对选文第⑧段进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小题1:对待“错过”一要习惯,二要品味,要让那些小错过帮助我们把握住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收获。 小题2:是指能够在追悔中认识到错过的原因,从而惩前毖后,不再犯同样失误的引以为戒的能力。 小题3: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小题4:年轻时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如果错过了,时不复返,机不再来,等到年老体衰再想好好读书时已无多少可能了,这种错过,就成了人生中的过错。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围绕“习惯错过”以及“品味错过”来分析即可。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通读全文,在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 点评:对于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使用。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察。而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字典义,是大家几乎都知道的,如果考察了一个常见词语,那么就是要求我们结合文章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换句话说,语境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由作者自己创造的意思,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分析语境义就是分析出关键词写了什么内容,因此要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从语句所在的环境出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句出现的段落,一是文章的整体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车窗外不断闪过的风景”比作“人生的一次次错过”,把“预定的车站”比作“人生的追求目标”,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一次两次的错过并不重要,只要不错过人生的终极目标即可。 点评:赏析理解句子,如果句子中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句子。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手法,写出(表现)什么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感情。如果句子中有人物描写,要注意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去赏析,赏析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小题4:试题分析:要紧扣 “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的提示语,意对即可。若有其它合理解释,酌情给分。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即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观点以及题目的要求来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20分)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过寻阳( ) (5)恐已暮矣 ( ) (6)盲臣安敢戏君乎 ( )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加线的字。(4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宜乎众矣 宜 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3:理解填空。(3分) 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 小题4:古人写物,往往会借物抒怀,通过依据物的某些特点来表达人的某种情怀,据此,请你简要分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所写莲的特点以及作者抒发的感情。(4分) |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立有间时时而间进 | B.桓侯故使人问之公问其故 | C.司命之所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 D.不治将益深益慕圣贤之道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翻译: (2)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翻译: 小题3:桓侯贻误治疗时机的具体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3分) 答: |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志 ( ) (2) 得其船,便扶向路。( ) (3)蔽林间窥之( ) (4) 乃去(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B.然往来视之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何陋之有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小题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小题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2分)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小题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2分)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 小题8: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9: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读懂一粒苔藓 ①某名山之上有条小路,路旁有块巨石,石上有一小片苔藓。某天,我随意地在巨石边蹲下歇息,恰值衣袋里有一面度数很高的放大镜,于是顺便用它观察了一下那片苔藓。 ②天!我惊呆了。 ③我眼前出现的不是一片苔藓,而是一片森林,林中长着高大茂盛的“树”。 ④我再认真地观察每个苔粒,发现它竟然是一株十分健全的“树”。上面有强健的躯干,有茁壮的枝条,有青翠的绿叶。此外,还有许多花朵,甚至还能看到美丽的花蕊! ⑤就是这么一粒苔藓,这小小的绿色生命不仅躯干完整,而且器官健全! ⑥我抬起头来,举目四望,看到的是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以前,我总觉得好像只有那些庞然大物才具有深邃的美感。谁会有兴趣关注这一小片甚至一小粒的苔藓?幸好,我关注了,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关注了。 ⑦那一粒苔藓,那一株苔体,与高大的乔木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小小的苔藓也在呼吸,也在生存,也在成长,也在繁衍…… ⑧它们也很美。 ⑨何以美?因为它作为个体是独立的,作为躯体是完整的,作为群体是共生的。只要它们是生命,就有资格傲视一切貌似雄伟壮丽的无机物种。由无机物演示出的任何辉煌壮丽,山呼海啸、地裂山崩、雷鸣电闪、冰雪盖地,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在相互堆积和碰撞。 ⑩只有生命,哪怕是一粒苔藓,才有可能成为生命史、人类史、文明史的开篇者或创造者。 ⑾而且,只有生命才能体现根本意义上的平等。因为,只要是生命,就有生有死,有兴有衰。活到百年、千年可谓长寿,但不死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必然有生有死”是一个自然的法则,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一例外。 ⑿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 ⒀可惜,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推崇和强化生命的不平等关系,尤其是对待人! ⒁名人和伟人是人,而平凡卑微的人也是人——在“都是人”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谁若是不承认这点,一定要将一些人抬高为别人崇拜甚至膜拜的对象,都是无知和可笑的。 ⒂为此,我们真应该以十分恭敬的态度,去观察去体悟苔藓,真正读懂它们。 ⒃总之,读懂一粒苔藓大不易。 小题1:纵观全文,作者从“一粒苔藓”读到了哪些内容?(6分) 小题2:文章②——⑥段将山路边的“一片苔藓”与“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进行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4:文章的语言形象而极富哲理性,请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