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

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⑤,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⑥,粉汗为雨⑦,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⑧。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⑨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   ③勒:抑制。   ④石篑:即陶望龄,袁宏道的朋友,公安派作家。下文的“傅金吾”。“张功甫”都是人名。   ⑤ 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⑥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⑦粉汗为雨:粉末状的汗水连成一片,如雨流淌。   ⑧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⑨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
小题1: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湖最盛:美B.与杏桃相次开发开发:开花
C.午、未、申三时止:停止D.其实湖光染翠之工:美丽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岚设色
A.拘束一室B.如倩女靧面
C.呷浪D.乃记而去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准确的项是
A.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B.第二段写桃花之盛,看似偏离题意,其实是为“待月”做铺垫,衬出月色更为迷人。
C.第二段既写花,又写人,在二十里花海之中游人如织,“艳冶极矣”,颇有唐著名诗
人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情画意
D.在作者看来最招人喜爱的是西湖的春天和月夜之景。

答案

小题1:.A (止:仅仅在)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止:停止”的说法不对,此句中的“止”是通假字,是“仅仅”的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之”是“的”的意思,A无意,B主谓之间,C“的”,D代词。因此应选C。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在作者看来最招人喜爱的是西湖的春天和月夜之景。”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作者看来,西湖最美的是春日的月夜之景,因为原文中说的是“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从句中的“春之月”可知此意思。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举一反三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曾国藩)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譬富家居积每假借于藏书
B.俟欣悦,则又请焉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深远之韵。
C.手自笔录计日是人多以书假余
D.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譬之兵家战争(打比方)
B.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提出)
C.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通“无”)
D.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忧患)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谈学习问题。甲文通过讲述幼时的求学情况和成年后求师的情况,意在表现作者勤奋的学习态度,乙文则谈论的是学习方法问题。。
B.(甲)文作者在老师面前“立侍”,“俯身倾听”,“色恭礼至”,这些内容写出作者求师的诚恳态度。
C.(乙)文“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一句告诉我们要想读到更多的书,明更多的道理,就不要怕花钱,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花精力的道理。
D.(乙)文中,为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他强调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小题5:根据乙文内容写出“看书”、“读书”中“看”和“读”的具体意思:(2分)
看书:                                                                   
读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万事莫贵于义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是贵义于其身也。”
【注释】①今:若,如。②予:给,送。③子:你,代词。④履:鞋子。⑤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小题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予子天下,而***子之身,子为之乎?
⑵争一言以相***,是贵义于其身也。
小题2:选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4分)
(1)权吕蒙曰(        ) (2)往事耳(         )
(3)及鲁肃寻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小题2:下加线字的含义如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当涉猎。
C.见往事耳                    D.卿言多务,若孤。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4:下面三句话各体现了说话人的什么语气?(3分)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小题5: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7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我与     得:
(3)公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发粟         裘: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1分)
小题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又见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及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duó):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小题1:下列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月色入木兰当
B.终不若山空人静若听茶声
C.时风铎如泣幽咽
D.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后无问津者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
                                                                               
小题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一处。(1分)
及 今 年 春 中 与 无 际 偕 访 仲 和 于 此
小题4:[甲]文作者苏轼与其父_______、其弟_______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文段末尾三句话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_______”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小题5:将【甲】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赏析其妙处。(3分)
赏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