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 | B.执策而临之 | C.学而不思则罔 | D.出淤泥而不染 | 小题2:解释加线词的意思。(3分) ①人持汤沃灌 ②主人日再食 ③腰白玉之环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4:文段中的主人公最终可谓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热水 两次 腰佩 小题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小题4: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C、D三选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却”,B项中的“而”表修饰关系。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一般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2:试题分析:①"汤"是个古今异义字,古义:热水;今义:通常指煮东西的汁液。②“再”也是古今异义字,古义:两次,两顿;今义:又。③“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这一句中的关键词有“以(因为)”、“者(……的事)”、“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用)”、“若(如)”等。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从选文中不难分析出:文段中的主人公最终可谓取得了成功的原因是:勤奋,舍得吃苦,有恒心。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谈阅读感悟,关键要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作品的主旨。本题可扣住“以中有足乐”和“勤且艰”再结合我们学习条件来谈感悟即可。 |
举一反三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3分) ①少好弓矢 ②皆非良材 ③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小题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2分) |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 小题1:第②自然段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特点?详写这一段情景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小题3: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4分) 小题4: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通读全文扼要作答。(3分) |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②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 ②罗纨:罗与纨都是丝织品,这里指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游客。③夕舂:夕阳的代称。形容日落西山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的“于”与“多于堤畔之草”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苛政猛于虎也 |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C.达于汉阴 | D.万钟于我何加焉 |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指出春景、月景、朝烟、夕岚是西湖最美的景色。 | B.当今年春天梅花盛开,尤其是石篑要“我”赶快去欣赏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时,我却迷恋桃花,可见我只喜欢桃花而不喜欢梅花。 | C.作者描绘西子湖畔的春游图,由物及人,先从侧面写西湖桃花之盛,再写沿途观花的游人之盛。 |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独到的审美情趣,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山水为乐的情感。 | 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 (4分) (1)与杏桃相次开放 相次:________ (2)石篑数为余言 数:______ (3)止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______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幽谷探涧 ①第一场雪降临,冰花挂满屋檐枝稍的时候,我顶着寒风,溯河埠头的坝口上行,去探望神交了8年的一个知己。 ②8年前,我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车祸,血肉横飞中捡得了半条命,人生陡然拐了一个弯,此生注定要与磨难相随。性格就在这时候变化了,总是寻找幽静的去处,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自己说服着自己,心绪才宁静下来。 ③那是一个初春,乍暖还寒。我在郊外荒地转悠,不觉就走上了这条小路。山也幽幽,心也幽幽,随它带领好了。直走下去,就撞见了这道从云雾里垂下来的涧。 ④不及认清置身何地,只是一个转身间,阳光刹地明媚起来,冷硬的风也止步在山的垭口。暖暖的涧畔沙滩,连坚硬的石头也温暖亲切起来。亲水而生的草,一派碧绿正沉在水底妖娆轻舞。寸许长的鱼穿行其间,不时反转,用雪白的肚皮折射阳光,一转就是一束银色的光亮,一晃一摇,波光就粼粼地生动起来。再看与水草共舞的鱼儿,便不能说它因一生无语所以寂寞了。 ⑤坐拥此景,渐由悲中生出欢喜来,开始有些可笑自己心浮气躁,相形之下,受不了得失臧否的打磨,遇点事儿,就非得大声嚷嚷,点滴委屈也放不下肚,确实不比小鱼儿们高明。 ⑥从那个春天开始,我逐渐淡泊。 ⑦那年夏天,连天的大雨之后,大地被污浊的洪水浸泡得面目狰狞,我的心里也翻涌阵阵恶浪,想那从山的怀抱涌出来的涧水该是何等模样,潜意识里是渴望洗濯我燠燥的身躯。 ⑧那次目睹的是涧的暴烈。奔腾的洪水,挟带着小水桶般粗大的树,如一条遍体鳞伤突兀震怒的乌龙,呼啸着一泄千里。可怜的树像一根草棍似的轻飘,无助地一会冲向东一会撞向西。我沐浴在轰鸣中,无形的垢壳纷纷从身心脱离,瞬间被飞溅的雨雾吸走,前所未有的舒爽。 ⑨涧道所通行之处,满目的变化令我惊诧不已。岸边不见任何泥沙和植物,只剩下硕大的石头,不远处还多出一个巨大的枯根,无疑是远道而来的新客。 ⑩横在还微有浊色的水面上,一半没在水里,一半昂头朝天。走近身去打量许久才猛然知晓这乃是天降的神物:一兜硕大的枯树根,活脱两条曲身休憩的牛,一大一小,那小“牛”还娇憨地在大“牛”的怀中偎着,就是夏天常见的样儿:劳作后的牛儿们,偷得午饭后那半会儿闲,带着儿女在池中休憩,好一幅“母子偎香”的夏日胜景。不同寻常的是,蜕去腐朽,留下的只有乌铁一样的虬根。所以宁可称它们为母子,因为我相信,草木着意皆有情,舐犊之情更是万劫不灭的。这是涧有意送与我的礼物吧。 11从此,每到周末,我就会来这里小憩,涧也就成了我魂灵的修复地带。 12置身在那醉人的秋色中,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经历了大震荡也完成了新一轮的排序,无一例外,全是松展开来的新一轮精彩,八分自得二分飘逸。片片秋叶,落地就是无言的诗签,插满山水间的沟沟壑壑。秋花灿烂果实累累,味已甘,香已醇。 13平静的,舒缓的涧水,在石头铺就的水道间叮咚回旋,一首首曼妙的圆舞曲连结着远古与未来,天地豁然开朗起来。自然如此坦然,生命有何不可超脱? 14再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应接不暇的新气象,那水,那石,那风全有了新的风采。始对“青山不老,流水常在”的机窍有了些新领悟。巨变的启动力从根本上说,是对那些现状极度不堪后的猛醒。 15春夏秋绝然不同的风格牵动思想的闸阀,涧是水道的极致。因为涧从来不用大红大紫来装扮自己,也不用喧嚣来鼓吹自己,它有的只有一脉飞湍的激流,一往无前的脉动,用自己的力量来刷新自己。 16眼前,隆冬的涧道只是幽谷里的一条曲折的沟壑,冰凌把涧的峭壁装饰成了一片晶莹,飞雪给涧底铺展了厚厚的绒被,但是,我听到了叮咚的声音,那是你为春潮到来留下的火种。 17远山传来一声融冰的咔嚓…… 小题1:结合语境,理解句中加线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山也幽幽,心也幽幽,随它带领好了。 答: 小题2:文中的第四段划线句“暖暖的涧畔沙滩,连坚硬的石头也温暖亲切起来。亲水而生的草,一派碧绿正沉在水底妖娆轻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3:请仔细阅读第15段的划线句“春夏秋绝然不同的风格牵动思想的闸阀。”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1)“春夏秋”的涧水有哪些“绝然不同的风格”?(3分) 答: (2)“春夏秋绝然不同的风格”又是如何“牵动”作者“思想的闸阀”?(3分) 答: 小题4:请你谈谈第16、17两小节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③,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注】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给【甲文】中划线句子划分节奏。 (三处)(3分)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小题2:下列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 | B.了了分明勾画了了 |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 |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古人制镜,能收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制造的透光镜,能透射背面的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