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6分)浅夏槐花开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

(一)(16分)浅夏槐花开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一)(16分)
浅夏槐花开
初夏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光阴区间,好比弟兄三个中那个最不打眼的可怜的老二。迎春花开了,桃李花谢了,春天一如满城的烟柳风絮,眼见它来,不知它去,悚然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烈焰当空烧的盛夏了。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提醒我现在正是浅夏,正是一年中不算冷也不算热的最佳时节,恐怕我会像很多个往年一样,对浅夏毫无印象。
几棵苍劲婆娑的槐树长在中学的校园里,巨大的树冠逸出墙外,遮住巷道上方的一小片天空。每天清晨,我匆匆穿越这条曲折绵延的巷道去单位上班,记忆中,似乎从来不曾抬头望一望那几柄荷盖一样的树冠,哪怕是炎夏经过时,它们曾慷慨地赐予过我惬意的清凉。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有时像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
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
然而,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青春也是一件颇为迷惘的事。除了大把的韶华,除了怀抱高而又高、远而又远的理想,青春一无所有,乃至一无是处。在似乎拥有了一个普通庶民经过不懈努力应当拥有的一切的今天,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
曾经嘲笑过古代那些梦想长生不老因而求药求仙的君王,也曾经讽刺过那些意志消沉、沉迷于享受、庸庸碌碌的中年,现在想来,我有什么理由嘲笑和讽刺他们?过去的他们就是
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
30岁以前,我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30岁以后,我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人。一个人的成熟必须以牺牲自我为前提。锋利的刀片伤人也伤自己,圆润的河石呢,它心甘情愿地被裹胁在河水之中,难道就真的觉得安妥?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一个成功地活了一世的凡人,不过是竭力在有限的生命中,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初无限的愿望罢了。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生命需要亮丽的色彩。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1:文中的槐花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概括回答。(3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
② 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
小题3:文章写“多年以前”这段回忆,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作为一个中年人,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3分)
答案

小题1:颜色雪白(灿白),香气沁脾(暗香),花朵繁茂。
小题2:①比喻,把陷入红尘的人比作“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陷入红尘的人无法自拔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沉沦于世俗纷扰而无法自拔的悲叹与无助。②排比、比喻,把生命中的亮色比作“五月”“碧云天”“槐花”,强烈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之美的热情讴歌和渴望超越现实的美好愿望。
小题3:把自己年少青春时的保持自我、单纯享受生命中的美好与中年后迷失自我、陷入生活的繁杂庸常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人要去寻找和保有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亮丽的色彩)。
小题4:①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青春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②人生不可避免是繁杂而沉重的,但要能够自拔,不在红尘中迷失自我,要始终保有对美的追求和心灵的纯净。③人生中充满欢欣和焦愁,进取与妥协,要正确取舍得失。④生命貌似坚强而实则脆弱,要接受和尊重生命短暂倏忽、不可复现的本质,不错过生命中精彩的瞬间。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如若不是无意中抬头看见那几树雪白的槐花,不是一缕缕清雅沁脾的槐花暗香飘入鼻孔……”写出了槐花颜色白、气味沁人心脾的特点;“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写出了槐花繁茂的特点。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小题2:试题分析:①“ 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陷入红尘的人比作“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陷入红尘的人无法自拔的悲哀和绝望。②“这亮色,就像这鸣蜩咝咝山花开遍的五月,就像这浅夏时节无比通透的碧云天,就像这满树一串串灿白馨香的槐花”一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作者表达的对生命之美的热情讴歌和渴望超越现实的美好更加生动而强烈。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小题3:试题分析:“多年以前,在我还是一个青涩而又意气风发的青皮后生的时候,皖西南那个名叫木瓜冲的村庄里我的故园的院墙外,还生长着一大片茂密的槐树林。在那有着无尽的闲空的青春期,我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槐荫下潜心阅读,或者在繁茂的槐花下望着一只正在搬运猎物的蚂蚁发呆。青春是一件颇可艳羡的事,尤其是在华年渐逝的今天回头去望。”作者年少青春时能保持自我、单纯享受生命中的美好。到中年后就迷失自我、陷入生活的繁杂庸常。作者将这两个年龄段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作了对比,突出了文章主旨:人要去寻找和保有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情况下,文首的句子具有总领全文和点题的作用,文中的句子则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末的句子则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小题4:试题分析:①“……在一些个稍稍清醒的夜晚,再打量那些远去的岁月,不能不发出一些庸俗的然而现实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叹:一个人的得到,其实完全是付出了青春的惨痛代价的,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把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换取时光倒流,哪怕是回到那因为前途迷茫惆怅不已的一无是处的18岁”——作者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青春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②“……满脑子里想着的,是繁杂无休的公务以及纠结如麻的人事。然后一整天,在许许多多貌似必须且正确实则可有可无的文山会海以及来往应酬之中,密密实实地虚空着。一个陷入了红尘的人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可理喻的,是可怜复可悲的,如同一截淹没在荒芜沼泽中的树桩……”——人生不可避免是繁杂而沉重的,但要能够自拔,不在红尘中迷失自我,要始终保有对美的追求和心灵的纯净。③“每一段生命都自有其欢欣,也自有其焦愁……人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关于进取和妥协的悖论,无论左或者右还是居中,都无法完满,残缺是它内在的不可更改的本质”——人生中充满欢欣和焦愁,进取与妥协,要正确取舍得失。④“过去的他们就是今天的我,任时光流转,史册翻过,生命貌似坚强实则脆弱的本质,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而生命的价值和可贵之处,或许正在于它的短暂倏忽和不可复现”——生命貌似坚强而实则脆弱,要接受和尊重生命短暂倏忽、不可复现的本质,不错过生命中精彩的瞬间。
点评: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作者的观点态度。除此外,还要注意文章的主题大意。虽然写作目的和文章大意是两回事,但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甘肃参将李璇,自称李半仙,能视人一物,便知休咎。彭芸楣少詹,与沈云椒翰林同往占卜。彭指一砚问之。曰:“石质厚重,形有八角,此八座象也。惜是文房之需,非封疆之料。”沈将所挂手巾问之。曰:“绢素清白,自是玉堂高品,惜边幅小耳。”
正笑语间,云南同知某亦来占卜,取烟管问之。曰:“管有三截,镶合而成,居官亦三起三落,然否?”曰:“然。”曰:“君此后为人,亦须改过,不可再如烟管。”问:“何故?”曰:“烟管是最势利之物。用得着他,浑身火热;用不着他,顷刻冰冷。”其人大笑,惭沮而去。
逾三年,彭学差任满回京,李亦入都引见。彭故意再取烟管问之。曰:“君又放学差矣。”问:“何故?”曰:“烟非吃得饱之物,学院试差,非做得富之官。且烟管终日替人呼吸,督学终年为寒士吹嘘,将必复任。”已而果然。
【注释】①知休咎:推断出吉凶祸福。 ②少詹:四品学差官。 ③翰林:五品官。 ④同知:五品官。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能人一物(观察)B.绢清白(丝织品)
C.李亦入都引(接见)D.君又学差矣(出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沈将所挂手巾问辍耕之垄上,怅恨久
B.其人大笑,惭沮去长跪谢之
C.君此后人不足外人道也
D.烟管终日替人呼吸壮士不死则已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惜是文房之需,非封疆之料。
(2)其人大笑,惭沮而去。
小题4:文中李璇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 (8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文中加线的词。(4分)
阙:                    襄:             或:        绝: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8分) 人有负盐负薪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4分)  
①人有盐负薪者(      )           ②群下无答者(       )
羊皮席上   (      )           ④杖击之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汪曾祺
  岳阳楼值得一看。
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中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很少没有读过《岳阳楼记》的。《岳阳楼记》一开头就写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虽然范记写得很清楚,滕子京不过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然而大家不甚注意,总以为这是滕子京建的。岳阳楼和滕子京这个名字分不开了。滕子京一生做过什么事,大家不去理会,只知道他修建了岳阳楼,好像他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                         ,                         "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记》里的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其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很深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
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据《巴陵县志》载: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二年毁于火,推官陶宗孔重建。清顺治十四年又毁于火,康熙二十二年由知府李遇时、知县赵士珩捐资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又毁于火,直到乾隆五年由总督班第集资修复。因此范记所云"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已不可见。现在楼上刻在檀木屏上的《岳阳楼记》系张照所书,楼里的大部分楹联是到处写字的"道州何绍基"写的,张、何皆乾隆间人。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也很可能,后来两次修复,都还保存了滕楼的旧样。九百多年前的规模格局,至今犹能得其仿佛,斯可贵矣。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刚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我们登岳阳楼那天下雨,游人不多。有三四级风,洞庭湖里的浪不大,没有起白花。本地人说不起白花的是"波",起白花的是"涌"。"波"和"涌"有这样的区别,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这可以增加对于"洞庭波涌连天雪"的一点新的理解。
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和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滕子京的《临江仙》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整句地搬了进来,未免过于省事!吕洞宾的绝句:"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很有点仙气,但我怀疑这是伪造的(清人陈玉垣《岳阳楼》诗有句云:"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他主张岳阳楼上当奉屈左徒为宗主,把楼上的吕洞宾的塑像请出去,我准备投他一票)。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小题1:根据上下文,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的语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文中所缺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岳阳楼值得一看"的几条理由。(至少写出两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一句该怎样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你能再举一例来证明这句话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所提到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同样,文中提到的洞庭湖、太湖也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中的两个,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写出五大淡水湖的另外三个中任意两个的名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古文《桃花源记》(17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A.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写出文中加横线字的拼音和字义。(4分)  
A.怡.( )_______B.遂( )_______
C.为( )________D.语( )_________
小题3:在下段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3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皆叹惋。  
小题4:翻译句子,注意加横线的词:(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 “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