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雨丝如期而至卢惠龙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②我小小的石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雨丝如期而至卢惠龙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②我小小的石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
小题1: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2分)
小题2:文中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4分)
小题3: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小题5: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答案

小题1:写出了丝丝雨声的稠密和石屋的小。
小题1:雨下了,水多了。于是水中精灵蛙便登场了,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小题1:短句精练,表达了多个意象的重叠,在有限的字句中给人们以更加丰富的想象。
小题1:提醒我们要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而共创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题1:我们应学会欣赏自然体会生活中的美,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能够体现雨和石屋的特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找到相应的语言信息,然后进行归纳和概括。
小题1:本题考查句式的作用。短句的作用就是精炼,表明的感情丰富,增强想象的空间。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首先在文章中找到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句,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概括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黔之驴》,完成小题。(16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之  (        )      (2)稍近狎        (        )
(3)驴不胜怒,之(        )     (4)断其喉,尽其肉,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
C.览物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2分)
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小题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2分)
小题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14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
(1)稍稍宾客其父(            )         (2)泯然众人矣 (             )
(3)主编《资治通鉴》(            )  (4)俟能讽诵乃(             )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邑人奇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或以钱币乞之D.卒之为众人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小题4: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余闻之也久
小题5: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弗之(      )                  (2)箧曳屣(        )
(3)四僵劲不能动(        )     (4)溥幼学(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余因得遍观群书
小题4: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小题。(19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虎大骇,远  遁:         (2)驴不胜怒,之  蹄:          
(3)异国来贡狮猫  适:       (4)既而鼠跳掷渐迟  既而:        
小题2:下面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好事者船载入   为且噬己也        B放山下   然后知猫向
C.往来视之         庞大物也          D.待惰也   益习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小题4:填空。(4分)
【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小题5: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