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1分)A.忽啼求之 | B.邑人奇之 | C.或以钱币乞之 | D.余闻之也久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
答案
小题1:(l)对……感到惊奇 (2)同“攀”:牵、引( 3)相当( 4)渐渐 小题1:B、C 小题1:(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1:(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B、C都是代词,代人。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以下各题。 (一)伤仲永(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1*4=4分) (1)世隶耕( ) (2)泯然众人矣( )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4)即书诗四句( ) 小题2: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传/一乡秀才/观之 | B.借旁近/与之 |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D.余闻之也/久 | 小题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分) |
文言文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A.录毕,走送之走:跑 |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游:游玩 | 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 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既克,公问其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毒之乎 小题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小题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感受或体会? (2分)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可爱者甚蕃(多)出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 | B.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 C.濯清涟而不妖(洗涤)亭亭净植(种植)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宜乎众矣(当然)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 B.蔽林而窥之 | C.何陋之有 | D.无丝竹之乱耳 |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铭文。 |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 D.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文言文阅读(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 B.俟其欣悦( ) | C.媵人持汤沃灌( ) | D.腰白玉之环(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举不若人也。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 | B.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蝉则千转不穷 | D.策之不以其道 | 小题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小题5: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的秘诀?(2分) 小题6: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2分) |
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小题2: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2分) ①_________ _② _______ __③_____ _______④____ _____ ___ 小题3: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4分)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 )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短句:(4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小题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