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8分)乔山人善琴清 徐珂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

文言文阅读。(8分)乔山人善琴清 徐珂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8分)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得异人传授 尝:          (2)以弹絮为 业:     
小题2:用现代汉语下面的句子。(2分)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小题3:本文也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小题4:乔山人对邻媪说:“不谓遇知音于此地。”你认为“邻媪”是乔山人的知音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小题1:(1)曾经 (2)职业
小题1: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
小题1: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小题1:不是,因为在邻媪听来,乔山人弹奏的琴声像弹棉絮一样,根本就不知道琴声要表现的主旨。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与作用,从事例说明(例子1分,作用1分)
小题1:观点要鲜明,理由要充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阅读《马说》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选文中划线的词。(2分)
(1)食:           (2)尽:            
小题2:用竖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1分)(断两处)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文中揭示千里马不能发挥才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分)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
衽以从阴(          )      ②至暮(          )
小题2:翻译: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小题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8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 齐地方千里(       )   ②时时而进(       )
小题2: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此所谓战胜朝廷
A.达汉阴,可乎?B.战长勺
C.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D.欲有求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小题4:齐王是怎样去除蒙蔽的?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诗文赏读: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B.六岁便文(写)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D.少贫(孤独)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A.泯众人矣尘气莽莽B.是指物作诗立就为其名
C.与革充卧具而待君久不至,已D.脱所著襦后乃至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小题4: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8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邑人之(        )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1分)
A.忽啼求B.邑人奇C.或以钱币乞D.余闻也久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4: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