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13分)材料一:《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

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13分)材料一:《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13分)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小题1:、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小题2:、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小题3:、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小题4:、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小题5:、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小题6:、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答案

小题1:(1分)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小题1:(2分)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小题1:(2分)能至少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分)描绘符合原诗意境。(1分)
小题1:(2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意近即可)
小题1:(2分)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小题1:(4分)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分)
②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2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文补充省略内容,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充。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小题3: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几朵白云,飘在蔚蓝的天空中。一个方形池塘,约半亩大小,池水像镜子一样清澈见底,太阳和白云映在池塘里,随着水波不停的轻轻晃动,感觉舒适而惬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描绘符合原诗意境。)
小题4: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小题5:过:超过。至:达到。(各一分)
小题6:注意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②唯勤读书而多为之。(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是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举一反三
欣赏小巷幽静的美感。(12分)
巷(柯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 A )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措杂的粪缸。它( B )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此地的胡同,风起处刮着满地的黄沙。
③这种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折,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有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静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港,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如平常百姓徘徊散步。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说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                    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小题1:、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小题2:、请在第②段的A、B两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小题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除了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外,还善用四字短语等,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赏析。(3分)
我选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赏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四字短语,要求能概括“巷”的特点。(2分)
小题5:、第三段划“   ”的句子和常建的《题破山寺旧禅院》中颔联描绘的意境极其相似,请写出这联诗。(2分)
小题6:、读完本文,相信你对“巷”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仿照第⑥段的句式,在段末再补充一个句子,使意境、文意均和本文相符。(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12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矣。         (《治水必躬亲》)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①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②汲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④厚土水深,灼然⑤不谬。                  (清·纪昀《伊犁凿井》)
注释:
①汲:打水。②特:只,只是。③修绠(gěng):长绳子。④雍州:古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泛指西北地区。⑤灼然:明明白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4分)
⑴非咨询不其致(     )        ⑵而随官人役亦未横索一钱(   )
⑶是必得躬历山川(        )       ⑷其下无水(     )
⑸灼然不(         ) 
小题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中“是”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3分)
小题3:.将乙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题4:.乙文体现出来的事理与甲文中的哪一处相照应?(用原文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2分)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小题1:.这三段文字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景?(3分)
小题2:.为什么说“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4分)
小题3:.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中“日本看护妇”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小题4:.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①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②,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③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注】①克:胜任。 ②多能:多种本领。 ③妄言:乱说,造谣。 ④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4分)
①其二子愚                     ②艾子其父曰                
③吾之子而且恃多能               ④知之              
小题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而不通世务”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拔山倒树而来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D.温故而知新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小题4:.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段内容阐述。(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释:①诚:同“成”;②政廷:古代官职名;③还:这里应读“xuán”,作“掉转”讲;④阿:私,偏袒;⑤斧锧:亦作“ 斧质 ”,即斧子与铁鍖,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鍖上,以斧砍之;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王 使 为 政 廷
(2)于 是 乎 伏 斧 锧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动必义:_______________    (2)还车而:_______________
(3)石渚曰:______   _____    (4)上之也:_______________
小题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小题4:.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本文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3分)
小题5:.“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用自己的话说说,石渚的“忠且孝”具体表现在哪里?(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