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1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1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1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自读课本》《五柳先生传》
小题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性嗜酒(         )       (4)造饮辄尽(             )
小题2:哪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1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B.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坛而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吾闻二世少子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                                            
(2)好读书,不求甚解。(2分)
                                      ▲                                             
小题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                                            
                                     ▲                                       
答案

小题1:“要”通“邀”,邀请。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告别喜爱。  每每,总是。
小题1:D
小题1:(1)竟不知道有一个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喜好读书,不追求过细的理解。或,喜好读书,不拘泥字面,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小题1: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解析
小题1:“要”通“邀”,邀请;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喜爱;  每每,总是。
小题2:D、子女。A、前行/在队伍里 B、隔绝,不来往/暗中 C、给/做。
小题3:(1)乃:竟;无论:更不用说。(2)好:喜好;甚:很、极。
小题4:诗人描写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世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从侧面衬托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失望,也可以说是诗人面对这样的现实,却无能为力时的无奈与郁闷。
举一反三
(二)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亭亭净植(    )  (3)出淤泥而不染(    )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小题4: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在《马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教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小题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隐天蔽日(隐瞒)
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绝(消失)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
B.予尝求古仁人
C.已而细柳营
D.策不以其道
小题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小题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小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分)
①嗜学(  )②硕师(  )③媵人(  )
④容臭(  )⑤廪稍(  )⑤负箧(  )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语。(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④【流辈】甚称其贤()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5: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3分)
小题6: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4分)
小题7: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B.
C.
D.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小题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下列各题。(11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B.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C.人皆服其精练D.贻以金钗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小题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小题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