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回答问题。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

阅读并回答问题。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

题型: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并回答问题。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僻,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1.选文首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这两段文字田晓菲所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他们各具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承上启下。
2.北大的同学,北大的老师。
  同学专注、敏感、清新自由;老师个性毕现,但都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意对即可)
3.比喻。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学生是渴望着拥抱未来的船客,老师是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学校、学生、老师的三者关系在这个比喻中既形象又深刻。(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并回答问题。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往事依依》)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教古文的老师
 
 
 
代课老师
 
 
阅读《母亲·我 ·狗 》,完成问题。
  小时侯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作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1、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庆
丰子恺
  ①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个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来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人市。
  ②卖柴,“柴主人”肩扛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人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③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阿庆独身汉,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惟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二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受,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
  ④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人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也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胡琴声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上——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选自《缘缘堂随笔集》)
1、根据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加粗“佣钱”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写了别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的不同地方在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浔阳江头的琵琶”指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美妙乐曲,作者为什么说“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也不及阿庆的胡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写一个青年请阿庆演奏的故事,用意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写西洋音乐史上小提琴家”“一段插话”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那是怎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 落的时候,它也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
  (2)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在晨风中轻轻(  )着。当我一步步走近它时,才看清了,它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_________________。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3)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柔藤哟,你不厌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我看过一些枯枝(  )地直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西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因找不到支撑,散落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5)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备选词语:摇晃 摇曳 傲然 骄傲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修改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的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析后作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卷席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选段中有的语句直接扣住了正题,有的扣住了副题,有的既扣住了正题,又扣住了副题。
①既扣住了正题又扣住了副题的具体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扣住副题的具体语句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鸟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这是比喻句吗?请作简明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折射出怎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