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卡片 作者:黄河浪 篇名《故乡的榕树》 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把榕树中空的凹槽当船划;夏日,在榕树下的石板条上休息、纳凉。 2、B、C、D、A 3、“略”。 4、心却象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 (意思对即可) |
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小题。 |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 |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教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教师哀求他必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令教师无法继续讲课。而给了他35分的历史教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的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说话。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又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 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尽管后来的好长一段日子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憨豆先生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荒而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的姿态进军洛杉矶,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突破1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亦好评如潮。 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答: 2.谈谈你对文中“开花的季节”含义的理解。 答: 3.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4.第3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其中“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作答)) 答: 5.从艾金森的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自选一个角度作答)。 答: |
阅读短文,完成第下面的小题。 |
牵着母亲过马路 |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第①段中写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答: 2.第⑦段中写“ 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答: 3.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答: 5.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答: 6.读了这篇散文,或许触动了你的心弦,心中有很多话要向你的妈妈诉说,请给你的妈妈发一条短信。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吱”能去掉吗?为什么?答: 2.文中引用了袁枚的一段话,其最主要的作用应是( ) A、引用袁枚的文章,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腌蛋”这个菜怎么做,让大家可以照学。 C、引用袁枚的文章,是为了说明高邮咸鸭蛋的质量好。 D、引用袁枚的文章,使本文的语言文白夹杂,富有特色。 3.汪曾祺说自己的语言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请你从选文中再找出一例并作适当的分析。 (1)例句: (2)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我们家的大衣柜和茶几的面子都是用水曲柳做的,一道一道抛物线形的木纹如溪流荡漾流过,母亲总是爱惜地用软布顺着波纹的方向细细擦拭,像是怕搅乱了水流的方向。 而那一对太师椅,是用云楸木做的,深红色的扶手上,一团团云彩般的花纹。母亲总说这种云楸木木质最坚硬,是硬杂木,我总奇怪,那太师椅扶手是怎么弯成弯弯的月亮形状的呢?搬家的时候,旧家具们大半二十、三十地处理给了穿着军大衣在院子里游荡的那个人,当年我实在是不能体会母亲心中的不舍和痛。 迭部不愧是树多的地方,当我以文字为齿细细梳理记忆时,却发现大多与树有关。 我们烧最硬的青冈木,从山上砍来粗枝子,回家用锯子截成一节一节的。截面细细密密的环形纹路,一个圆完满地装在另一个圆里。有一天,被雨困在一个仿古的亭子里,亭子前是一个喷水池,雨一滴一滴落到水里,平空画了一个圆,一环环扩散开去,再滴,再画一个圆,与另一滴的圆边缘相交在一起,整个连成一片。与青冈木截面的木纹一样,规则的年轮如水波荡漾。一截截青冈木劈开,一顿饭两三根都烧不完,着时不像油松那样烟熏火燎,干干净净地燃出热烈的火焰。 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树,岁月在心里静静地画上一条纹路,如此而已。心底深积着粗粗的砂粒,树皮也粗粗封存着所有的情感,一抑一抑地推过,露出细腻的木纹,如同多年之后灯光下如水的记忆。不是月光,城里已经难得看到月亮了。 院子南面的六月菊憔悴着,屋后的墙有个豁口,墙面白灰大半剥落了。离墙四五尺远,长着黄褐的椿树,丹的火炬树,苍白的桦树,及其他的杂树,半光着打着颤,摇摇欲坠了。还有什么能在心里留下年轮般的纹呢?除了记忆。我倒是宁愿耐着心情,不厌地细数心底的纹路,一环一环地读去,听雨声间歇和突发,如母亲以手指轻触光滑流动的木纹。 ——节选自《散文》2005年第4期 作者:王琰 1.“当年我实在是不能体会母亲心中的不舍和痛”,联系全文看,母亲为什么会有“不舍和痛”的感觉? 答: 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不是月光,城里已经难得看到月亮了”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答: 3.联系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一个人就是一棵树”这句话的理解。 答: 5.请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 |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
你在谁的伞下 李钢 |
⑴某个雷雨之夜我赶路回家,没带雨具,前面几步远的距离,一位姑娘持伞而行,那伞宛若一朵无雨的云。 ⑵雷雨交加,街上行人稀少,那姑娘不时地回头望我,目光带着疑惑甚至惊恐,很显然,我的存在使她有后顾之忧。这虽让人心寒,但也不能怪她,因为此情此景颇像一些虽不高明却足以令人紧张的小说情节了:深夜,一条汉子尾随一个年轻的女郎,在雨中。 ⑶君子坦荡荡,为了她的安宁,我加速走到她前面去。我只担心在经过她身边时,她别吓得尖叫起来。电闪雷鸣之际再加上女人的尖叫声,会搞得这城市神经错乱的。 ⑷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样便显得更纯洁些。我哼着小调,步伐坚定从容,并竭力装出好人的样子——大概世界上再没有比好人假装好人更加狼狈的事了。 ⑸雨至滂沱,我已浑身湿透,忽然发现她竟跟了上来,走在我身边,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有意无意地向我靠拢,慢慢地又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雨被截住了,拍着伞。 ⑹我给了她安全感,她给我信任和帮助。转眼之间,我们成为一柄伞下的同路人。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人与人的心灵原是可以相通的,凭借着雨夜,伞是小小的道具。 ⑺起初我挺拘谨,东张西望,有做坏事的心情,见四周一片茫茫,也就释然了。我接过伞来举着,路过自己的住所也未停下,像个真正的保镖一样,把她护送到家门口。她要我带走伞,我谢绝了,尔后我们像朋友似地道别。 ⑻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然而时隔数日,我在街头再次遇见那姑娘,互相一愣,犹豫了一瞬,又像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连招呼也未打。这是白天,没有雨,街上人涌如潮。 ⑼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无疑令人失望。我为此假设过多种结果,反过来看看,唯有它真实得不可动摇。因为它绝对符合现代城市的性格。 ⑽在日趋冷漠的城市里,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挨得很近也无法连成陆地,孤独感使人对沟通和交流产生抗体,再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想一想,人真可算作一种自相矛盾的生物。人类创造出现代文明来掩埋自身的情感,同时,又渴望着人性能够破土抽芽。城市实在是司芬克斯一般的怪物,人建造了它,住在里面,它却把人变成难以解开的谜。 ⑾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又在谁的伞下? 1.雨夜,我走在年轻女郎的后面,让她感到了 ,后来,“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时,她跟上来,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她这样做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这个“结果”“破坏”了什么?请你设想一个不是“破坏性”的结果。 3.说说第⑼段中“现代城市的性格”在文中的含义。 4.文中语言优美、生动,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用横线划出)进行品味。 5.第⑻段中作者说“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想想看,故事真的到此为止,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有不同吗?请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