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你的父母骄傲 长期以来,父母都为我而骄傲。小的时候,我的成绩好,长得又漂亮,父母带我出去,总能收获一大片赞扬和羡慕。每当听到别人用惊奇的语气说:“啊,
题型:辽宁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请为你的父母骄傲 |
长期以来,父母都为我而骄傲。小的时候,我的成绩好,长得又漂亮,父母带我出去,总能收获一大片赞扬和羡慕。每当听到别人用惊奇的语气说:“啊,老吴,这就是你儿子啊。小家伙长得真不错。读书怎么样?什么,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不简单不简单。”这时,父亲就会得意地摸着我的脑袋,佝偻的腰板也骄傲地挺直了,母亲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也都舒展开来。 后来,上了大学,每个月打电话向父母要生活费都是理直气壮的。从我收到那张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父亲和母亲不再是那个几千人大厂里默默无闻的一分子。提起他们的名字,听的人就会说,噢,知道,他们有个儿子在北京念大学。 后来,我进了一家外资公司工作。虽然只是普通的办事员,但是不时从我嘴里蹦出的MBA、GDP更让父母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别人家的孩子下岗的下岗、失业的失业,自己的儿子挣的却是美金。唉,我的父亲母亲,想不骄傲都难啊! 我俨然成了一家之主。家里有什么事,父母亲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即使觉得我的意见有什么不妥之处,也只是小声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到我用鄙薄的语气说他们老眼光、没见过世面、井底之蛙时,他们就会连声说,听儿子的,听儿子的,听儿子的,他见过世面,比我们有主意呢。 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我很少在同事面前说到自己的父母。他们那么平凡,甚至只是这个繁华都市里最卑微的底层劳动者。 直到有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新同事。他频频说起自己的母亲,言语之间充满了骄傲。他说母亲很漂亮,母亲很能干,母亲还会唱好听的山歌……我们都知道他来自农村,可是在他的描述中,我们印象中的老太太渐渐变了模样,幻化成一个李双双似的美丽的农村妇女。 有一天,同事说请我们去他家吃饭,因为他的母亲来了。等见到他母亲,我不禁在心里笑骂,这小子,真会吹牛。他的母亲,是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太太,像一粒风干了的枣子。见我们去了,讷讷地连招呼也不打就往厨房里躲。同事把母亲拉出来,挨个儿给她介绍,这是小李,这是王姐。他的母亲很局促地笑着,同事却一直亲热地搂着她,亲热地叫着妈,并且问我们:“我妈是不是很漂亮?我妈炒的菜是不是很好吃?”我们味同嚼蜡,嗯嗯地应着。同事看出了我们的不以为然,在他母亲洗碗的时候,他对我们说,你们不知道,母亲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农村的日子对一个单身女人来说有多苦呀,可她不靠别人施舍,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供我念完了大学。我没听她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我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 我们不约而同地沉默了,或许都在那一瞬间想到了……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父母的骄傲,自己给父母长了脸面,可是什么时候,我们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而骄傲过? 那个晚上,我没有回自己的出租屋,而是回到父母的家,参加工作后,我嫌弃父母的房子又脏又乱,光线不好,自己租了房子在外面住。看到我回家,母亲兴奋地要给我做夜宵,父亲则去给我烧洗脚水。 我的眼睛湿润了。年轻浮躁、夸夸其谈的我每天唾沫横飞地指点江山,鄙薄自己年迈的父母,觉得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有我这样“争气”的儿子而骄傲,从来就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认真而努力地生活着。想起来,真正浅薄的是我。我是父母的骄傲,父母不也是我的骄傲吗?(摘自《读者》,有删改) 1、“我”上大学后,为什么“每个月打电话向父母要生活费都是理直气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事向我们夸他的母亲与我们所见到的他的母亲完全是两样,作者是从哪方面进行记叙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画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这时,父亲就会得意地摸着我的脑袋,佝偻的腰板也骄傲地挺直了…… 他的母亲很局促地笑着,同事却一直亲热地搂着她,亲热地叫着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标题为“请为你的父母骄傲”,而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写父母为“我”骄傲,有同学认为这样写离题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不约而同地沉默了,或许都在那一瞬间想到了……”请结合文意,说说在那一瞬间“我们”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许多人纷纷跟帖,表达自己读后的感想。请你仿照示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你读后的感想写在下面的空格内。 帖子主题:读《请为你的父母骄傲》后 曦子:懂事以后,才知道父母为了他们的后代付出了多少艰辛的汗水,他们为我们无私地奉献着,却从未向我们索求过什么。 流星雨:当今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为之努力,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爱自己的父母就是爱自己。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因为“我”考上了名牌大学是父母的骄傲,让他们在几千人的大厂里有了知名度。(意对即可) 2、外貌、行动(待人接物)。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同事为拥有朴实的母亲而自豪。(意对即可) 3、(1)“骄傲”一词一般含贬义,指的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在这里是作褒义词用,指父亲为有一个成绩好,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儿子而自豪。 (2)“局促”是拘谨、不自然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同事的母亲朴实、拘谨的表情。(意对即可) 4、没有离题,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父母为“我” 而骄傲这一事例开始让“我心安理得地接受,同事的事例最终让“我”认识到父母认真努力地生活同样是“我”的骄傲,深化了主旨。” (意对即可) 5、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自己对父母那些无理的埋怨--只因为父母不能为自己买房,不能拿钱给自己做生意,也没本事给自己找个好工作。(意对即可) 6、“略”。联系自己的生活,表达真实感受即可。) |
举一反三
藤野先生(节选) |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原文第二节的划横线处应填的标点是(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用的修辞手法是( )。 2、原文第一节“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句中划线字“竟”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隔多年了,为什么“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可以选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怎样纪念藤野先生的?(三个方面回答)(可归纳回答,或选用原文句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末画线句,“我忽又良心发现”句中“良心发现”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鲁迅自传 |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不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和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不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______________,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是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说明下面句子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 (1)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在留学的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和文章。 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干一行爱一行”,而鲁迅“弃水从矿”、“弃矿从医”、“弃医从文”,是不断变换行业,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对出所给上联的下联。 上联:译书尚未成,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___________。 下联:先生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__________。 |
秋天的怀念 |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__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文意在文章的空白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①当一切恢复__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__的神色。 2.“我”的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①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结构文章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的问句 田彩虹 |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的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哈!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用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造句,而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到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担负兵役。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等待遇的惆怅,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生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无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1.第一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粗的句子“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四种人的特点。 ①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四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八自然段中: ①作者说,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用直觉,在脑海中直接浮现答案”,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 |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写”生命”这样抽象的命题,以树为载体,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使这一抽象命题具体化。 C.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的心态是为了下文对”生命”问题进行设问。 D.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做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做法。 E.本文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问句”,无论给出多少种回答,人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6.你对”生命”这个话题有哪些感悟,不妨写下来吧!或者说”生命的问句”带给你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雪 鲁迅 |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④;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家王蒙认为“读《雪》需要联想”。读了第一段之后,你对鲁迅笔下“江南的雪”产生了什么联想?请用几句话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既描绘了“江南的雪”,又描绘了“朔方的雪”,你更喜欢哪一种?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两文在写到塑雪罗汉时的目的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