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

《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乡愁诗人与运河》
       ①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
       ②有位老人就在这个时节,走在常州郊外一条纤细的小路上。小路的尽头有老人魂牵梦萦的大运河,还有老人梦萦魂想的亲人。50多年前玩耍时走过的乡间小路,没想到今天又重走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
       ③老人是教书的,在中山大学教国语。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 
       ④老人是来凭吊的,凭吊埋在大运河边的十几位娘家亲人。坟茔上的土是新的,墓碑上的字是鲜红的,老人恭恭敬敬奉上香,献上花,恭恭敬敬朝着坟茔鞠躬,拜谒已故的长辈。 
       ⑤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⑥老人是余光中。 
       ⑦外婆是运河边上的人,妈妈是运河边上的人,妻子是运河边上的人,余光中也就把自己当作是运河边上的常州人。在没有大运河的台湾岛上,余光中怎么能够不惦念这条与亲人的血脉连在一起的河流呢。余光中拜谒完先人,就脱了像标着地球经纬度的横一道线竖一道线的厚实衣服,与青年诗人一起走在运河大堤上,他生怕厚实的衣服会阻碍自己的心脏与大运河的一起搏动。大运河,在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的面前湍流不息,闪闪发亮。
       ⑧这运河的流向是朝着哪面?余光中问。青年诗人回说:运河是向东流的,前面是湖,湖的前面是海。余光中接着说:海的前面是岛啊。
       ⑨一句话说得只有他自己能够听见,有谁知思乡的痛楚呢?有谁知人生路途留下的那些情感灰烬会时时复燃呢? 
       ⑩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面对运河,余光中对同住过一个村庄、同喝过一条运河水、同样以诗歌的形式在抒发心灵之声的青年诗人说:就像小时候在运河边捉迷藏啊,有的小伙伴躲到茅草丛中,有的躲到竹林里,等我睁开眼,小伙伴们却是不见了,等我真的来找时已经物是人非了。一辈子的颠沛流离,运河里凝结的乡愁成了余光中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余光中只有19岁,正是长血脉长思想的时候,他在运河边汲取了血液和营养。 
       今天的余光中终于实实在在地站在了充盈神韵的运河边,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凭借浑黄而睿智的大运河水,他在审视自己的命运,他在接近自己的灵魂---在运河边的老屋里,他掀开井盖看着清洌洌的井水,说这井水扩大一万倍就是一汪日月潭啊!他摸着老屋的墙,一阵尘埃在指间随风而落,说这如何盖得住50多年的乡愁啊!他端起运河水泡出的荼,不忙喝,只是深情地闻着,说我闻到了这熟悉的血统气味啊!他凝望着横跨运河两岸的洽盛桥,久久不忍离去,说这座挢要是横跨在……余先中说到这里便不再说,声音开始哽咽了。
       曾有人问及余光中如何看待祖国统一问题,他知道窗外就是大运河,说:我相信,泱泱中华文化总会发挥它的震撼力和向心力,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
       回到台湾,会思念大运河吗? ⒁怎么不呢?在台湾,只要我不走,我就是一滴运河水,这滴水,会蒸发成漫岛的甘露,所有思乡的人只要轻轻伸出舌头,两千五百岁运河的甘霖就会流入心田的。
       诗人余光中如是说。 (选自2006年2月18日<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1、诗人余光中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寻根寄情。请把他在故乡的主要行踪或活动补填完整。
      坟地_______________→河堤徜徉→____________________抒怀
2、“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一句领出全篇,本文写了乡愁诗人的哪些“沉沉思绪”?请完成下列的填空。
       怀念故去的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诗人睹物生情:询问运河的流向,想到血脉相连的宝岛台湾;端起运河水泡的茶,闻到熟悉的血统气味……这样的联想在文中还有,请再找出2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参照下面示例,从②③两段中精选一个语句加以品味。
      摘句:清明时节的大运河水,总在黏稠住人的沉沉思绪。品味:既点明特定的时间地点。又隐会了水与人的特殊关系.“黏稠”体现关系之密不可分,“沉沉”表现思绪之厚重绵长。 
      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⑩段中写到诗人“不见到运河是惆怅,见到了运河还是惆怅”,请结合全文谈谈两个“惆怅”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引用《乡愁》一诗,你认为有哪些作用?(提示:可以从情感、主题、结构等方面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诗句均为余光中所写,其中与选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的两句是:[     ]
A、问我乐不思蜀吗?不,我思蜀而不乐。——《蜀人赠扇记》
B、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当我死时》
C、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却拥有一切——《与海为邻》
D、串成有始有终的这一条项链依依地靠在你心口全凭这贯穿日月十八寸长的一线因缘——《珍珠项链》
答案
1、凭吊 老屋
2、感慨一辈子的颠沛流离(感叹物是人非)——盼望祖国统一(意对即可)
3、例如:看着清洌洌的井水,想到一汪日月潭;看到老屋墙上飘落的尘埃,想到50多年的乡愁;看到横跨运河的洽盛桥,想到构建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大桥。(答案不唯一)
4、例如:①摘句:一百米的小路啊,老人一走就走白了头发。品 味:表达了乡愁诗人“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沧桑感。“一百米”突出小路之短,“一走就走自了头发”突出岁月易逝、人生易老。
                ②摘句:像是大运河里滴下的一滴 水,就这么久久的挂在那儿,永不干涸。品味:“挂”字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牵挂的情思,有坚毅的信念,有殷切的期待……(答案不唯一)
5、前者是指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后者指目睹故乡物是人非的落寞。(或指一辈子颠沛流离的愁绪;或指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忧虑)。(意对即可)
6、使文章思乡怀国的情感更加浓郁(或渲染了思乡怀国的情感,增加文章感染力和抒情性);以《乡愁》诗照应题目中的“乡愁诗人”,使主旨更加鲜明;引出诗人余光中。(意对即可)
7、AB
举一反三
窗前那片绿色
       ①我常喜欢站在窗前向外眺望,远山、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我家的窗口很大,但我总觉得这窗口还缺少点什么。 
       ②缺少点什么? 缺少一抹淡淡的绿色,在窗前。也许,这是我对生活产生的不应有的奢望。
       ③我的这点心绪,有一天让细心的妻子发现了。已经记不清是哪个双休日的早晨,妻子早锻炼爬惠山回来,捎带了一束绚丽的鲜花,她无声地把这束鲜花插进了那只久搁的玻璃花瓶里,然后轻轻地放在窗前我那张旧书桌上。
       ④淡淡的绿,淡淡的香,我的眼睛为之一亮。昔日缺点什么的窗口,在这个清晨变得如此让人赏心悦目。我心里有一种难以诉说的喜悦。
       ⑤淡淡的绿,淡淡的香,我惆怅,心底又   a   (露、飘、现)出几许淡淡的哀愁。绿色,难道不能永恒吗? 看来,我渴望的窗前那一株绿色, (A) 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梦罢了
       ⑥想不到梦有时真能成真!
       ⑦一天清晨,我走近窗口时意外地发现,窗对面竟有一片淡淡的绿色?我好兴备,虽说这绿色在我窗口对面,并不属于我。可以想象,对面窗口的主人是一个种花的好手,他在窗台下搭了一个很大的花架,花架上摆放的盆景千姿百态,有铁树,有茶花,有五针松,还有许多我都叫不上名称的花。那农浓的绿,绿了窗口,也绿了空气。谁只要看上一眼,便难以忘怀。
       ⑧这个窗口的主人是谁? 我好几次有意伫立在窗口,想认识一下花的主人,但每次都失望,在我心中,对面的窗口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诱惑。
       ⑨“这是新搬来的。你不是想在窗前有点绿色吗?”妻子说。
       ⑩尽管无缘相识,但在我想象中,要搞成这样一个气派的花坛,没有一点高超的手艺,岂能行? 这个新来的主人,一定是位喜欢美化生活的人。因为要摆弄这些花草,每天非得花去不少时间。想得越多,那窗口的绿色就越有魅力。我忍不住想冒昧地去敲开这家主人的门,可我没去。/ 为何非要见识这位主人呢?
    留一点想象在心间,(B)不是生活给予的一个温馨的梦吗
    一个春日,街道搞居民花展,我家虽拿不出一盆花去参展,但我也凑个热闹,去欣赏了一番。在众多的错落有致摆放的盆景中,我突然在一盆造型剐致、颇具 b (神韵、神气、神态)的五针松前落了脚,好熟悉的绿,好熟悉的虬枝,这一定是我那对面窗口的主人的杰作。当组委会宣布五针松获一等奖时,我随即用目光死死盯住了人群,他一定是我神交已久的芳邻!
   他来了。他挤出了人群,戴一副墨镜,不高的个儿,在一位少妇的搀扶下,走向领奖台。
  “居民同志们,这是一位盲人的杰作!”组委会主任显得异常激动。
       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
       我惊呆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
     (C)这就是我孕育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梦!他就是构成神秘、构成诱惑、驱使我想要去采访的那个窗口的主人。
   他,怎么会是那个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盲人!在一片黑暗的世界里,他为什么如此苦苦地迷恋窗前的那一片绿色?
       何为绿色? 面对着他,我猛然有悟。
       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精神的青藤不死,即使在失落光明和希望的地方,往往也能长出新的绿芽!
       我从窗前读懂了一首诗,一首绿的诗,一首关于生命的诗。
1.请从文中的括号内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并陈述你选择的理由。
      a.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因绝妙地表现出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而令人称道。第⑦段中“那浓浓的绿,绿了窗口,也绿了空气”,三个“绿”字各有不同的意思,你怎样理解这三个“绿”字? 你认为这三个字中,用得最妙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到组委会主任激动地宣布“居民同志们,这是一位盲人的杰作!”时,“我惊呆了,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中的“梦”的含义。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作者说他读懂了“一首诗,一首绿的诗,一首关于生命的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结合文章,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沙粒
       两年前到新疆旅行,在去天池的路上,看到一棵大树躺在山谷里,它已被沙石流水剥蚀得仅仅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当时,我非常惊异。山洪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如此一棵巨树,都经不起它轻轻一推。
       然而,后来导游告诉我们,这棵有三百多年树龄的山榆树,不是被山洪毁掉的,而是被一群小蚂蚁咬死的。它们在它的根部做了一个窝,一点一点地把根给掏空了。
       这样一棵大树,岁月不曾使它枯萎,闪电不曾把它击倒,狂风和洪水不曾使它动摇,最后却因一群蚂蚁倒下了。
       我想起非洲的一种吸血蝙蝠,它在非洲大草原上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种动物了,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时常趴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咬破野马的腿,用尖尖的嘴吸血。野马血流如注疼痛难忍,然而它无论怎么蹦跳和奔跑,都无法驱逐这种蝙蝠,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不像狮子、虎、狼之类的猛兽,可以用脚踢,用身子撞。蝙蝠能站在野马的身上,落在野马的头上,让野马在暴怒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当一种东西小到不是你的对手时,你千万要小心。大自然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逻辑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生活中将你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一些非常琐碎的小事。当你面临巨大的灾难时,人会因恐惧、紧张本能地产生出抗争的力量。然而当困扰你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可能就会束手无策,因为它们是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的细枝未节。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正像蚂蚁和蝙蝠一样能把强大的生命置于死地。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必要学会随时倒出鞋子里小小的沙粒。
1.本文的标题为“沙粒”,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是怎样引出议论的? 它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大自然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逻辑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中的“这种”指代的是什么? 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引了蚂蚁、蝙蝠、沙粒、见闻、传说、名言,中国的、外国的等材料,它们之间究竟有无联系,它们都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用了引用、排比、对比等不同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理论性,又有形象性,请举一例说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安徽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黄昏》
何其芳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街上愈荒凉。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
       狂奔的猛兽寻找着壮士的刀,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青春不羁之心寻找着毒色的眼睛。我呢?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醒来,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我能忘掉忧郁如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
       小山巅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圆,而更高高地耸出林木的葱茏间,从它我得到仰望的惆怅。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1、请赏析开头一句“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划线句子“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本文的基调。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幽径悲剧》

       这一条路……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儿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
1、文中划线句“绿叶接天,红荷映日”化用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请你把这两句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懦者立怯者强”是什么意思?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神奇”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想像鸟鸣的幸福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小雨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房屋。
       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像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事物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唧唧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乃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的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害”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这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只能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了。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1、作者说,“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用“一粒粒”来修饰鸟声,可谓别出心裁,请说说“一粒粒”写出了鸟声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中国古典乡间”中“古典”一词有什么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可“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幽梦影》中的一段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写道,“对于我来说,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想像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这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