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盲人玫瑰 徐福元①齐先生是个盲人,在自家的大门口,却栽培着令人惊羡的几丛玫瑰。年年岁岁,燕子来时,花开东墙。玫瑰开放的日子,也是齐先生最快乐的日子。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 盲人玫瑰 徐福元 ①齐先生是个盲人,在自家的大门口,却栽培着令人惊羡的几丛玫瑰。年年岁岁,燕子来时,花开东墙。玫瑰开放的日子,也是齐先生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有流水似的人群,在花丛旁驻足,他细听人们赏花品评。 ②两个姑娘为一朵花的颜色,正在进行一场小小的争论:“你看,这朵花是胭脂红。” “不对,应该是绛豆红。”“胭脂红!”“绛豆红!” ③双方争执不下,只好请齐先生裁决。 ④齐先生一笑,款款说道:“你们俩说得都对,又都不对。就这朵花的花瓣里外来说,里面是胭脂红,外边是绛豆红。就这朵花的上下来说,下边是胭脂红,上边是绛豆红。从整体效果看,应该算霁红。花朵的颜色,又随天气变化而变化。晴天的时候,可借用瓷器上的郎窑红。雨天的时候,又像矾红。早晨和晚上又不同,早上阳光一照,桔红中带桔黄,这桔黄中又掺进些炒米黄;晚上夕阳西下,这绛豆红中又揉进了冈比亚红。太阳落山了,冈比亚红又变成茄皮紫了。” ⑤两个姑娘听直眼了,他是盲人吗? ⑥渐渐围上一小群人,七嘴八舌,又开始研讨叶子的绿。最后,还是请齐先生点评。 ⑦齐先生不紧不慢,用手摸着带倒刺的玫瑰枝条说道:“要说绿,先要说黄;惊蛰过后,酱黄色的枝条开始泛绿,这时的绿是豆绿,颜色有些暗,有点清淡含蓄。慢慢绿意渐浓,变成粉青。到了春分,就有了苹果绿底子上洇出了柳叶绿。柳叶绿并没有走下去,却向着秋葵绿转弯了。清明时节,星星点点的就冒出绒绒叶芽,颜色是米汤黄,一天一个样,变成鹅黄。谷雨以后,叶子一天几变,才由孔雀绿变成瓜皮绿。一直到现在才定型,叫翠青绿。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绿得不一样,有深浅相别。一片叶子,阳面与阴面也形象各异。就说我摸着的这片叶子,阳面可以叫豆瓣绿;背后呢,只能算是郎窑绿。” ⑧一个盲人,对颜色的判断,如此准确、细微、精致,有人“啧啧”折服,也有人不解地问:“您双目失明,怎么会甄别各种颜色呢?” ⑨齐先生大笑,指着眼前一群人,“有多少人像你们一样,一年一年,一拨一拨,经过我的门口,观花、赏花、谈花、议花、论花、评花、品花?!我眼睛是看不见,可我耳朵灵啊。你们看到了,就如同我看到了,我在借你们的眼睛看啊!” ⑩人群中不免唏嘘:种花人竟不是赏花人! 11齐先生却淡然一笑:人生如花,次第开放;种花人又何必是赏花人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旨。(3分) 小题2:文中写两个姑娘的争论和一小群人的研讨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齐先生一笑”、“齐先生大笑”、“齐先生却淡然一笑”,文中多次写到了齐先生的“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体现了齐先生什么精神风貌?(6分) 小题4:文章结尾齐先生所说的“种花人又何必是赏花人呢”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百字左右。(6分) |
答案
小题1:无论处于何种劣境劣势,作为人都要追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操,都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小题2:写人们的争论和研讨其实是①为了逐步深入而又极为自然地引出齐先生对玫瑰花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或对人生的看法)。②和齐先生形成对比,突出齐先生的生活态度。答出一点得2分,如果仅仅写“引出下文”,只给1分。 小题3:自信慈祥(和蔼) 积极乐观、好爽(豪迈) 超然(超脱、超脱尘俗)(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4:抓住“付出或创造(种花)不是为了享受(赏花)”“奋斗或奉献(种花)不是为了自己利益(赏花)”,是“为社会为大众为国家”这些意思来谈,语言又通顺的可得5分,否则给4分;若不是如此来说,语言又不通顺的,一律1-3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人生如花,次第开放;种花人又何必是赏花人呢?”从“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个含义上概括表达。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内容浅显易读,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理解文章主旨,在了解文章所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取向,分析作者描述的方式,关注结尾文字,思考其含义。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第八段第九段理解,别人是用眼睛赏花,齐先生是用心在赏花。写别人的表现是衬托盲人齐先生的睿智和开朗的性格,为文章最后揭示主旨作铺垫。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中衬托手法学生难以发现,必须结合下文内容才能理解。衬托,在描写人物中是常见的写作方法,它的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的形象,增加文章的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要学习掌握这种写作手法。 小题3: 试题分析:从人物的境遇和语言中分析,齐先生是盲人,很会品花,谈笑不拘,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性格开朗的人。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内容简单,人物形象容易分析理解。人物的表情、行为、语言,在作品中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写的,作者用这些描写多方面地突出人物形象的特征,要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种花”与“赏花”两词的含义,种花,指创造,付出;赏花,指享受、获取,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表达。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主旨明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先在了解全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句子的含义总与全文的主旨有关联,由文章的整体意义到句子的局部含义,有思路地有章法的理解问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 农妇 ⑴每天睁开眼睛,就计划这一天该做些什么,到晚上躺在床上,好像什么也没有做。 ⑵记得幼年写作文,总爱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从哪里找来这些词句,似懂非懂地照抄。箭、也好,梭也好,在小小心灵里,今天就是昨天,今夜就是昨夜,只是同一个白昼,同一个夜晚,走马灯似的,来了又去了,去了会再来的,直到鬓边有了白发,才蓦然惊觉光阴果真似箭如梭,去了永不再来。 ⑶于是,问自己:过去几十年,我究竟做了些什么?这一生肯定要交白卷了? ⑷8月中,在美国一小镇,拜访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他那狭窄的书房里,我向他倾诉内心的困扰。 ⑸他说:“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⑹我说:“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 ⑺他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成了《物竞天择论》;奥本海墨说他锄地拔草,把时间浪费了,后来成为‘原子弹之父’;海明威说他打猎、钓鱼,把时间浪费了,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说她为家务和孩子忙,浪费了时间,然而她不但发现了镭,而且还把孩子教养成科学家。” ⑻我大喊:“这些人都是人才!我只是个平凡人,愚蠢的平凡人!” ⑼“你有权评定自己是愚蠢的平凡人,我的意思是提醒你,只要有确定的目标,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助于思考和研究,他们自以为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并没有浪费。” ⑽“但是,我年纪大了。” ⑾“我70岁那年,拟完成一个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研究计划,当时,我向一位30岁的年轻朋友谈到这计划,他笑了笑,我知道他为什么笑,在他看来,70岁的老人,时日已不多,还能做些什么?10年过去,我的工作如期完成,仍然在实验室忙着。”他挺了挺胸,笑了。 ⑿“你那位年轻朋友呢?”我问。 ⒀“不再年轻,已经中年啦!” ⒁“对他来说,这14年,应该是黄金年龄,想必有很不错的记录。” ⒂“没有,他也承认过去的14年是空白的,真正的空白。” ⒃“为什么?” ⒄“依旧熙熙攘攘、推推挤挤的生活,14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⒅这一番话,如当头一棒,我呆了。 ⒆他拖着我走进他的厨房,说:“来,让我们谈谈目标问题,烤鸡腿香味诱人,边吃边谈,并不浪费时间。 (选自《意林》) 小题1:结合语境,说一说划线词“白卷”的含义。 小题2:“我”向84岁的老学者提出了怎样的困扰? 小题3:针对“我”提出的困扰,老学者给“我”的答案是什么? 小题4:在文章第⑻段,“我”为什么“大喊”? 小题5:下面给本文提供了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并充分说明你的理由。 ①《时间》 ②《一次拜访》 |
阅读《张切糕 李切糕》,完成问题。(共15分) 张切糕 李切糕 ①在日本鬼子进入本县之前,张切糕和李切糕原本都在相安无事地做切糕、卖切糕。只不过是张切糕的名气要大一些,李切糕的名气要小一些。 ② 张切糕之所以比李切糕名气响,除了切糕做得犹如黄金片,筋道爽口之外,还有一点是他的切糕块头格外大。多大?有头号笸箩那么大,直径足有两米。做这么大的切糕无疑需要大锅,奇怪的是张切糕家里根本就没有大锅。无大锅能做出大坨的切糕来,这本身就是一绝。此技艺是他家祖传,秘不示人。而李切糕呢,不但切糕做的一般,而且他只能做小坨的切糕,直径连一米都不到。就这每天还卖不完。人家张切糕的切糕做好了,打开门推出去,门口早有人在等候了。张切糕也不用秤,你说要多少,他一刀下去保证八九不离十。用不到两个时辰,切糕就卖完了。而李切糕呢,却要把切糕用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喊,热切糕啊!有时从早喊到晚,切糕早都凉透了,他还在喊,热切糕啊!嗓门倒是挺亮,隔几条街都能听得到。 ③自从日本人占领了县城,实行经济封锁,很快张切糕和李切糕都失业了。做切糕的原料买不到,再说老百姓也吃不起了。 ④这日,张切糕正在家中凄惶,不想伪县衙有人来请他。去了他才知道,原来是日本参事官想吃切糕。他打听到张切糕最有名,就请他来一展厨艺。不料这张切糕却不给他面子,他对参事官说,我会做切糕不假,可是我只会给中国人做切糕。给日本人做切糕的手,我还没长出来呢! ⑤ 任凭参事官软硬兼施,张切糕就是不肯就范。参事官恼羞成怒,就把张切糕弄进大牢折磨他。但是不管怎么折磨,张切糕就是不肯做。参事官没办法,又派人把李切糕请来。一开始,李切糕也表现得挺英勇。可是当日本人把他弄进关张切糕的牢房,他看到伤痕累累的张切糕时,就有点动摇了。他想:不就是做个切糕吗,给谁做不是做,何必弄丢性命。而且就在这时,他的脑子忽地一闪…… ⑥ 既然成了狱友,两个做切糕的人开始对话。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对话,以前可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论年龄张切糕要比李切糕大不少,现在又有伤在身,李切糕就表现得格外殷勤小心。他一口一个张师傅地叫,还撕开自己的衣服为张切糕包扎伤口。很快,张切糕就被感动了。他说,反正我都一大把年纪了,世道又这么乱,我也不想活了。可你还年轻,没必要和我一起死。李切糕赶紧说,不行,让我去伺候日本人,还不如和你一起死了呢!张切糕说,可是……我做切糕的绝技总得有人往下传啊,我没有儿子,你我都死了,岂不绝根了吗!李切糕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喊师傅。张切糕就说,你附耳过来。 ⑦张切糕传授给李切糕的第一项绝技,就是如何把切糕做大。原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锅上架上木桶撒切糕。木桶很深,蒸出的切糕为柱体,随后用木板蘸上凉水拍打,直至拍成圆饼状为止。 ⑧原来如此!李切糕闻听此言,不由拍手击掌。不想他的这个举动让张切糕心一沉。他看着李切糕继续说,我现在教你的是保命求生活的法子,你要是想求富贵,我这里还有一个绝技……李切糕迫不及待地说,师傅快说! ⑨ 李切糕很快出狱。因为他满足了参事官的食欲,参事官特批为他提供原料,他的生意重新开张。又由于张切糕死在狱中,他没有了竞争对手,且获得了张切糕的独门绝技,他居然也名噪一时。李切糕春风得意,经常出入县衙。开始,只是为日本参事官送切糕,后来就开始打小报告,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汉奸。 ⑩日子久了,参事官对他的切糕也腻了。这时,李切糕突然想起张切糕教给他的另一项绝技,就是往切糕里加东西。他小心一试,参事官果然吃得兴高采烈。而且从此欲罢不能,每天都要吃他的切糕,并把他树为良民商人代表,给予嘉奖。 11李切糕更得意了!他在街上走路开始打横。他雇起了师傅,当上了甩手掌柜,整天花天酒地,作威作福。 12谁知这日,日本宪兵队突然拘捕了他,罪名是谋***日本参事官。原来参事官死于慢性中毒,经化验,毒药来自切糕。 13李切糕很快被枪毙。临死他说,张切糕,你可真高啊! (取材于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小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张切糕和李切糕的故事。请概括与两人有关的情节(6分)。 ① 。 ② ;李切糕开始英勇后来动摇,心升邪念。 ③张切糕狱中收徒后英勇牺牲,李切糕多行不义最终自食恶果被枪毙。 小题2:阅读画线句,根据小说情节请概括并分析李切糕认为张切糕“高”在何处。(3分) 答: 小题3:小说是怎样刻画两位形象鲜明的切糕师傅的?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加以赏析。(不超过150个字)(6分) 答: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5分) 中 国 铁 周海亮 ①炉火熊熊,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 ②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 ③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④小铁匠没有搭话。 ⑤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⑥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⑦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⑧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 ⑨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⑩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11)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12)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他盯着刀,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13)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14)刻字? (15)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16)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 (17)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18)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19)别耍花样啊! (20)放心。 (21)后天我来取刀! (22)请! (23)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24)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嗒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25)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26)再后来,日本人投降了。 (27)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28)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29)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30)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31)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32)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33)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有删节) 小题1: 阅读1~23段,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4分)
小题2:阅读27~33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以描写断墙里的白色骨架作为故事的结尾?(4分) 小题3:小野试刀的当天夜里,在老铁匠和小铁匠之间一定会有一个故事,或者精彩的对话,作者省略了。请你展开想象,补述出来。(7分)(不超过150字) (注:此处排150个方格) |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6分) 小题1:在孙悟空的经历中,菩提祖师传给他长生之道、 、筋斗云;观音菩萨规劝他改邪归正,皈依佛门;唐僧带领他去取经,修成正果,被封为“ ”。(2分) 小题2:火车上,有位青年正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乘客据此推测道:“你在炼钢厂工作吧?”请你替这位青年向该乘客简要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2分) 小题3:《汤姆索亚历险记》描述了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请你结合小说情节 内容完成对联(选作一题,宽对即可)。(2分) ①上联:墓地惨案 波特受过遭诬陷 下联: ②上联: 下联:汤姆有心护助勇受过 |
阅读《瘦马铜声》,完成下面问题。 瘦马铜声① 张守印 ①马霜天马老师夹着课本,微笑着走进教室时,顽劣的初二(2)班的小男生小女生差点没笑出声来:一米八的瘦削身架,鼻梁上架着副很夸张的眼镜,以至于半个面孔都闪烁在厚重的玻璃镜片的后面,给人以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②虽然早有“探马”来报,这个从外校新调来的班主任,是专带差班的高手,很有能耐,但他是我们的对手吗?要知道,这个班一年中气走了三个班主任。 ③第一节课,水波不兴,45分钟在马老师的微笑和同学们的游离目光中平静度过。马老师走出教室。走出教室的马老师身后被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盯着。他们在证实一则听到的消息:马老师的右腿有点跛。是的,上大学时马老师在一次篮球赛中,摔折了腿。医生的轻率治疗,使他的右腿短了那么一点点。走快的时候,便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此时的马老师并不知道他行走的姿势已经令他的学生产生了小小的兴奋。 ④下午自习课。马老师走进教室时,便见黑板前围着一群同学,见他来,便轰地四下散开。黑板上画着一幅画:一匹嶙峋的瘦马直立着后腿,马脸上很滑稽地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有诗两句:“远看金鸡独立,近看瘦马悬蹄。”马老师看看画,又看看全班同学。此刻,全班每个人都努力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坦然神情,但又不时地瞟着老师的面部表情。马老师笑笑,在诗的后面挥毫续上:“行走风吹落叶,躺下长短不齐。”问:“此意如何?”全班同学一下子如绷断的弦、决堤的水,大笑不已。 ⑤马老师不笑,作严肃状:“今后这位同学可任语文科代表,兼出黑板报。”全班复大笑,可笑着笑着,都不笑了。诗画作者吴晓阳慢慢站了起来,红着脸,嘴唇翕动着想说什么。马老师微笑着拍拍他,示意坐下。复转身,在黑板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尊师重教。 ⑥于是,每日踏着晨光,路上、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初二(2)班同学嘹亮的声音。马老师的自豪溢于言表:到处都是我们班的人。有的同学低头走路,马老师会很认真地走到他面前,喊一声:同学好!在你小吃一惊之后,你会看到一个高出你一个多头的瘦长个子和他从镜片后荡漾出的微笑。半月后,师生互致问候蔚然成风。 ⑦马老师教数学。热门的主科教师大抵都做家教,可马老师不做家教。不做家教的马老师便成了“另类”。老婆劝他挣一份家教钱,补贴家用。马老师说,手心手背都是身上的肉,好生差生都是我的学生。于是,便自己给自己加课,弄得累累的。后来,拗不过几个差生家长的苦苦恳求,开了小灶,可又不收人家的钱。有人便说,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还晓得没钱先赊碗黄酒,他怎么这么迂? ⑧马霜天的班主任固若金汤,一连当了两年。这个班的成绩扶摇直上,从全年级最后一名,一口气超过5个班,直逼第一名。 ⑨初三毕业前的最后一次班会,马老师照例微笑着走进教室,吴晓阳早已又在黑板上画了匹瘦马,马脸上还是罩着副大大的眼镜,旁边写了四个字:“瘦马铜声”。见老师进来,班长走上讲台,用红粉笔写下了一横。马老师惊诧,怎么不写了?只见全班45位同学按学号,一个接一个上来,每人也只写了一笔。黑板上出现了醒目而鲜红的六个大字:“老师,我们爱您!” ⑩掌声响起来,持久而热烈。马霜天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有晶亮的东西要涌出来。 (有删改) [注]①“瘦马铜声” 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咏马诗。“铜声”意为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这一词语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诗人借天马来讴歌逆境中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节。 小题1:文章第②至⑥段,作者四次提到马老师的“笑”,请参照示例加以概括。 ① ; ② 马老师笑对同学的嘲讽; ③ ; ④ 马老师微笑着主动跟同学打招呼。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④、⑤段,说说为什么全班同学“笑着笑着,又不笑了”? 小题3: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嘹亮的声音”指 小题4:文章第④段、第⑨段都出现了吴晓阳画马的情节,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晓阳两次画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小题5:文中的马老师性格鲜明,人格高尚。请就其中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经历谈谈感受。(限100字左右)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