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斑羚飞渡》,回答文后的问题。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

阅读《斑羚飞渡》,回答文后的问题。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斑羚飞渡》,回答文后的问题。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曲线画出选文中与老斑羚的“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再次写到彩虹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理解结尾“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一座必死的斑羚用生命组成的新生的桥。 
2.“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3.通过“我”的感受来揭示和升华文章的中心意思,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4.为了渲染烘托斑羚飞渡的感人的精神。  
5.镰刀头羊为种群的存续感到欣慰,为老斑羚的牺牲精神感到自豪,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它用生命给这次飞渡添上了悲壮的一笔。那灿烂的彩虹正象征了镰刀头羊的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举一反三
阅读。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第1自然段开头一句说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从描写方式上看,属于___________,“说不出的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1自然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③段是从人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描写“迷人的沿河夜景”的。人的感觉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三方面来描写。
4.从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1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泼 轻松);
第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切 焦虑);
第3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惘然  陶醉)。
题型:湖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第1—4题。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侍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作者  郑成南  有删改)
1.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  ——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与探究。
周海亮
  流感说来就来了。好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流鼻涕。这让他的诊所里,总是堆满了人。
  诊所不大,靠墙放着两个并排的长凳,人们挤坐在那里,有秩序地,一个挨一个地,等着他开出药方,或在头顶挂一个吊瓶。这场面让他稍有些欣慰。他不喜欢有人插队,正如他不喜欢有人生病,尽管,他是一个大夫。
  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比如现在,他已经忙了一个上午,面前依然晃动着没完没了的病人,这样他就有些烦躁。后来他更烦躁了,因为他看到一个没有排队的女人,身子有些佝偻、头发已经花白的女人。女人紧抱着叠成筒的被子,踉踉跄跄、慌慌张张地直接挤到他的面前。他看到女人在皱纹间顽强地挣扎出一双浑浊的眼,吸盘般吸附着他的脸。女人说,看病,感冒了。声音沙哑。
  他皱了皱眉,用手指着长凳上等候着的那些人,说,都看病,都感冒了。
  女人说,我给你钱。
  他的眉毛马上打结,他说都给钱,这里没赊账和赖账的。 
  女人并不理会他的话,她把沾满灰垢的干枯的手伸进自己的胸脯,摸啊摸啊,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女人说,孩子感冒了,很严重,你快给他看看。女人轻轻拍打着怀里的被筒,露出焦急和紧张的表情。
  女人递过来的,是一张破旧的两毛钱。他认为这张钱的年龄,应该不会比女人小多少。
  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
  你不要理她。坐在凳子上的一个男人说,我认识她,这附近所有的国营医院和个体门诊,没一个理她的。
  他摆摆手,示意男人不要说下去。他轻轻地问女人,孩子病得很重吗?
  是的,很重。女人说,你快给他看看,他们都不给他看……他很可怜,他整夜咳嗽。
  还有呢?他问,把听诊器小心地塞进被筒。
  不吃饭,有时候发高烧……夜里总是哭哪!女人说。
  还有呢?他继续问。
  就是咳嗽,发高烧,不吃饭,夜里总是哭!女人重复着。
  啊,知道了。他抽出听诊器,是感冒,没什么大问题,开些药吧?
  不行呢。女人说,他怕苦,他会吐药的。
  那么打个吊瓶?他说。不行不行!女人说他很怕疼的。
  你别理他!坐在凳子上的男人又说话了,还有这么多人等着呢!
  你闭嘴!他冲着男人吼。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变得很激动,你闭嘴行不行?让你等一会儿不行吗?男人撇撇嘴不说话了。
  那给他打一针吧。他朝女人笑笑,马上就好,不会疼的。他站起来,把椅子让给女人。他从药架上取下两瓶针剂,仔细看了看标签,摇匀,将封口割开,然后把药液抽进一个小的针管。你抱着他,别让他动,打一针很快的,他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揭开被筒,缓缓将一管药液推进去。不疼不疼的,他轻哄着。
  现在你摸摸看,是不是不烧了?过一会儿他对女人说。
  好像是呢。女人的表情终于平静下来,嘴角有了些笑。
  回去的时候,把被子包严实点,别让他受凉。他叮嘱。
  那谢谢你了……不过明天我还想来,你再给他看一看,行吗?女人说。
  当然行。他收下女人推过来的两毛钱。以后呢,女人说,我想每个月都来给他看看……
  绝对没问题的。他笑着,你什么时候来都行。
  女人终于走了,心满意足。走到门口,女人回过头来朝他笑笑。笑得他心酸。
  他开始给下一位病人开药,挂吊瓶。他心里想着那个故事:单身的母亲和十七岁的儿子……儿子辍学打工……摔下脚手架,死去……母亲疯了,每天抱一个被筒,到处找人给儿子看病……她总说,儿子刚满两岁……可是没有人理她……一个也没有……没有……
  他想,被子里包的那个干瘪的、脏兮兮的枕头,应该是她儿子枕过的吧。
  他流下一滴眼泪。
  他想,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他答应过女人的。哪怕,他仅剩下女人一个顾客。
1.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写“有时他认为自己好像选错了职业”。结尾又写“不管如何,也得把这个诊所开下去”。谈谈“他”产生这两种想法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了“他(大夫)”“女人”“坐在凳子上的男人”三个人物,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女人小心翼翼地揭开包得紧紧的被筒一角,他歪着头,向里面看了一眼。只一眼,他便愣住了……”请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在文中加粗的句子后补写一段文字。(要求:准确、简明、符合情节发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塑造人物方面,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请选择一处你认为描写人物最精彩的语句,指出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精彩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段插入性的文字,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后一课(节选)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意味着____________________。                      
2.“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中的“号声”暗示______________。     
3.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弗郎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后一课(节选)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堂,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便立刻停课,并且立即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色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后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愿恋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教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留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格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滴滴答答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10点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重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每个人都已经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难(    )  
(2)泣(    )
2.选文中“最后一课”前的气氛与往日有没有不同?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为什么这种声音在“我”听起来是“沉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中“血红”一词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