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号称千年不见的胡扬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号称千年不见的胡扬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号称千年不见的胡扬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扬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扬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二段的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E、必须;F、若想;G、定; H、至少。
a( )b( ) c( )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四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就此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胡杨林因干枯而无奈地死去,也提示了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胡杨林枯死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2.a(F) b(H) c(E)
一方面告诉人们进入罗布泊所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布泊的恐怖。(意思对即可)
3.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人们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 (意思对即可)
4.“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制造悲剧的类似情况不止这一个,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作者这样写,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意思对即可)
5.“略”(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1)我把我对于祖国的这些感触用音乐写下来,像我把生活中的痛楚用音乐写下来一样。我渐渐把脱离内容的技巧,用来诉说内心的痛苦,诉说祖国的被压迫。初到法国的时候,还有艺术家的所谓“慎重”,一个作品要花上一年的工夫,像小提琴及钢琴合奏的《索拿大》,我就花了八个月。但以后,我觉得不能这样了。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以后,我又把对祖国的思念写成《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
  (2)他觉得自己也像是跌进了那冰冷的洪流中,怎么挣扎也抓不到一件可以依附的东西。他坐了起来,听窗外风声猛烈地嘶叫。这是寒冷的巴黎少有的酷冷天气。冷不防一扇窗页被吹落地上,窗页上的玻璃哗啦啦啦摔成碎块,桌上的谱纸被吹得满屋飞舞。他用床单堵上了窗户,但仍旧没有办法止住那从缝隙中不断钻进来的寒流。他点着煤灯,灯火在凛冽的冷风威胁下也不断熄灭。疲倦和困顿一点也没有了。这正是长夜沉沉,人们睡意方酣的时候,他却十分清醒,仿佛冷风吹走了头脑中一切浑浊的障碍,一霎时间变得非常空旷、冷漠。
1、第(1)段是冼星海留学巴黎时创作《风》的经过,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写出三部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第(1)段作者创作《风》的经过,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名言来表达你读完第(1)段后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是冼星海的学生马可在《心血凝成的作品》中写冼星海创作《风》的经过的文字,同样一个内容,写法却不同,请从内容、体裁、表达方式等方面,比较探究一下两段的异同。答题时只从其中两方面分析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他坐到草地上,抓起那只旅鼠,很内行地让它张开了口,露出了尖利的牙齿:“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茵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直直地望着我。
  “意味着它们繁殖得很快呗。”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
  “繁殖得有多快呢?”他追问道。
  “这……”我无言以对了。
  “让我们算笔账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
  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总数为
1512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90720只,第六代为326592只,第七代为653184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你看看,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1647086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82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如此广阔的北极草原上,有时候,它们的密度竞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显得有点得意。
1.文中“更加有趣的是……”一句中“有趣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选文段介绍了北极旅鼠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说清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文:
  当年基辛格访华时,曾给***出了一道难题。他说:“我们美国人总是昂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喜欢低着头走路,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嘛!”***笑道:“我们中国人是上山,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是下山,走下坡路。”
乙文:
  中美知识产权和经贸谈判是中美关系谈判中最艰难、最精彩、最具戏剧性的谈判。梅西是美国谈判代表,吴仪是中国谈判代表。当中美两国代表刚在谈判桌前相对而坐的时候,梅西盯着面前的吴仪,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庆幸,冷不丁当面甩出一句:“我们是在与小偷谈判!这句冷冷甩过来的开场白,是中国代表没有想到的。谈判厅死一般的沉寂。然而这沉寂极为短暂,只不过一刹那。几乎就在梅西的话音还没有完全落下来的时候,一个响亮而威严的声音掷地有声:
  “我们是在与强盗谈判!”
  这是吴仪的反击。谈判桌上的形势一下子扭转过来。
  梅西感到很尴尬,他本想占个便宜,没料到自讨没趣,被吴仪的反击弄得手足无措。一时,他竟显得傻愣愣的,不知该如何回应了。
  吴仪继续反击:“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收藏,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据我所知,这些中国的珍宝,并没有谁主动奉送给你们,也没有长着翅膀,为什么却飞过重洋到了你们手中?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页强盗的历史。”
  梅西哑口无言。
1、基辛格的话和梅西的话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的话和吴仪的话饱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说话和吴仪说话不同的风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下面两个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1962年前后,钱学森著《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还处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人都吃不饱肚子,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但是这么一大笔钱并没有使钱学森动心。当他拿到这笔稿费时,连钱包都没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交给了党小组长。
  一九七八年钱学森又交了另一大笔党费。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开始落实各方面的政策。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老先生原在国务院文史委员会上班,1969年去世。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从1966年起就不发工资了。所以,直到去世,三年未领到一分钱工资。1978年落实政策,补发了3000多元的工资。钱学森作是钱均夫唯一的儿子,自然有继承权。但是钱学森认为,父亲已去世多年,这笔钱他不能要。退给文史委员会,人家拒收,怎么办?钱老说,那我只有作为党费交给组织。所以这3000多元也交了党费。
  (乙文)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的后代。1929年,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去美国深造,在航空、火箭、导弹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引起美国军界、科学界极大震动。1948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获悉后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共产党的中国。”于是,钱学森被司法部逮捕了。经过朋友们的多方努力,钱学森才被保释,但仍在美国羁绊达5年之久,直到***指示王炳南大使与美方进行交涉,钱学森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
  彭德怀元帅会见钱学森时快人快语:“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于是,钱学森受命开始了我国的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导弹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核弹爆炸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了……而对于有人尊称他为“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多次表示不同意,他说,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个人或两个人能完成的,他只是恰逢其时,做了他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绊(  )                  紧(  )
2.(甲文)所写的是钱学森的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钱学森在称他“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时所说的“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哪一个人或两个人能完成的,我只是恰逢其时,做了我该做的工作,仅此而已”,你怎么理解他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篇短文写的都是关于钱学森的事情,从中表现出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乙文)中可以看出,美国对钱学森是非常重视的,课文中说钱学森回国后拒绝再访美国,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希望人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
乔新生

  2004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许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问内,延续人类的存在。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迷离自己的家园。
  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但是,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许多多荒谬举动。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表冠楚楚,又自相残***。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在大自然的漫长所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这场灾难也是一个契机,相信人类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有所醒悟。
  人类共同面对苦难,个人的苦难将有人分担;我们无法避免苦难,但可以减轻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人本主义的至高境界。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其他动物本能感知的地方,人类懵懂无知。所以,即使奉行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这是为了人类自己,为了随时随地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对我们的启示。
  在印度洋的涛声中,有的国家国土缩小了,有的国家会民失踪了。这或许是大自然在暗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每个人的体温来温暖全人类。
  在浩瀚的大洋,在无际的星空,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一粗沙,只有融入走海,才有生命的价值;只有浪淘水洗,才会显出自己的亮度。大自然将人类一次次地团结在一起,人们又-次次地相互挣脱遮离。印度洋海啸似乎在告诫我们,人类不仅有了新的时间起点,而且还应有新的空间。希望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选自《杂文选刊》2005年第3期)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作者希望人类能听懂它的“语言”。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印度洋海啸灾难进行了深刻反思,从中得到的三点启示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人类在善待自己的同时,还应怎样善待自然界的万物生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读下面资料,在文中第四段找出揭示全球环境状况持续恶化原因的一句话。在过去30年里,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90年代上升到2.11亿。在今后30年内,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印度洋海啸使20多万人顷刻间灰飞烟灭,南京大屠***使30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军***害。请你针对其中的一种灾难写一条警世语。
警世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