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个农业区(阴影部分)位置图,回答问题。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A.黄麻、棉花、可可、甜菜B.黄麻、甜菜、棉花、可可C.甜菜、棉花、

读“四个农业区(阴影部分)位置图,回答问题。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A.黄麻、棉花、可可、甜菜B.黄麻、甜菜、棉花、可可C.甜菜、棉花、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四个农业区(阴影部分)位置图,回答问题。

小题1:甲、乙、丙、丁四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
A.黄麻、棉花、可可、甜菜
B.黄麻、甜菜、棉花、可可
C.甜菜、棉花、黄麻、可可
D.甜菜、可可、黄麻、棉花
小题2:影响四地农业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水源D.土壤
小题3:四地农业生产类型均属于:
A.自给型农业B.混合型农业
C.种植园农业D.集约型农业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农业生产。
小题1: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判断,甲位于我国三江平原,位于中温带;盛产甜菜;乙位于黄河下游,位于暖温带,为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丙位于恒河三角洲,位于热带,盛产黄麻;丁位于非洲几内亚湾北部,位于热带,盛产可可。
小题2:结合上题分析,由于位于不同的热量带而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反映主导因素是气候。
小题3:按农业生产对象,四种农业都为种植业,按商品用途,均属于商品农业,按投入多少,均属于集约型农业。
举一反三
该图中阴影表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有关甲、乙、丙、丁四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地区雨热同期,但气象灾害频繁
②乙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发展种植业
③丙地区劳动力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④丁地区土地广阔,但灌溉水源不足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小题2:有关甲、乙、丙、丁四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地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但商品率高
②乙地区牧场广阔,以牧羊为主
③丙地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丁地区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为主,产品商品率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1分)
(2)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基地,为什么?(3分)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南方“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朝时北方大量的人口南移,先进农具和灌溉工具的发明(唐时的秧马,宋时的新式水车)提高了生产力,使这一带“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苏湖熟,天下足”。
小题1:西汉时,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交通落后 ②水系稠密 ③地势低洼 ④土质黏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小题2:“南稻北麦” 是我国农业地域的基本格局,它体现了
①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②人类不断改造并战胜地理环境的结果 
③现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结果 
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亘古不变
⑤气候差异是产生农业地域基本格局的主要因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该表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问题:
区域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31
0.21
0.10
0.02
0.07
0.07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千克/公顷)
4.916
5.872
5.087
7.044
6.207
6.175
4.885
小题1:东北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长江三角洲低的原因主要有:
①热量不够充足 ②农业科技水平较低、传统经验丰富
③农业投入不足,经营较粗放④人均耕地面积较大 ⑤土壤差异 ⑥复种指数低
A.①②③  B.③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2:长江三角洲粮食生产商品率较东北地区低是因为:
①水网稠密,耕地破碎,生产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③农业投入不足 ④土壤条件较差
A.①②③   B.③④C.①②   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北大荒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B.热量不足C.地形崎岖D.土壤贫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