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B.地处迎风坡C.地势西高东低

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B.地处迎风坡C.地势西高东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B.地处迎风坡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多锋面、气旋活动
小题2: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是地形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
小题1:此处降水较多主要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沿河谷深入所致。
小题2:图示区域地形崎岖,落差大。图示区域河谷成因主要为外力作用,而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
举一反三
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①城市               
A.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水陆交通便利
B.有八一起义纪念馆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C.位于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D.位于我国中部,地处地势第二级阶梯
小题2:从国土整治角度看,图中甲、乙两省适宜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A.稀土工业B.石油化学工业
C.钢铁工业D.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2—2,回答问题。

小题1:图中P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②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③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④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小题2:图中Q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该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邻近大冶铁矿,原料丰富
B.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运便利
C.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
D.地处成都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经济基础好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图中原过渡带和可能变化地区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情形是      
A.农业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
B.牧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牧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小题2: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2003年春,汉城、平壤的沙尘暴天气
B.2000年冬季,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灾情严重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河流域地区的洪涝灾害
小题3:该地区为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A.开发该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B.增大牧场牲畜数量以增加牧民收入
C.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冬春季农田作物覆盖率
D.建设人工草场,种植牧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根据表1资料,回答问题。
表1   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耕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34.3
532.5
1865.8
15.8

53.5
1539.1
727.9
15.0

51.9
542.4
404.4
0.4

31.1
361.0
184.6
2.0
小题1: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D.陇、黑、川、苏
小题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小题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是黄河干流沿程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兰州至河口段水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B.农业引水灌溉
C.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D.有支流汇入
小题2:在含沙量变化图中,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程变化的折线是
A.折线①B.折线②C.折线③D.折线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