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划分了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1:三个地带DP,人均DP和人口比重(1999年)地带DP比重(%

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划分了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1:三个地带DP,人均DP和人口比重(1999年)地带DP比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划分了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1:三个地带DP,人均DP和人口比重(1999年)
地带
DP比重(%)
人口比重(%)
人均DP(元)
东部
58. 9
41.1
10089
中部
27.3
35.7
5407
西部
13.8
23.2
4217
   材料2: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年份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
52.3
31.2
16.5
1985
52.9
31.1
16.0
1990
53.8
29.8
16.4
1995
58.3
27.6
14.1
1999
58.9
27.3
13.8
增减
+6.6
-3.9
-2.7
(1)材料1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2)材料2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3)从材料1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DP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      (大、小)一些;材料2说明我国各地带DP所占比重只有        在逐年增加,而      
        则在减少,这使得三个地带              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4)下列反映我国地带经济性差异的指标,按重要性从大到小排列,合理的是(   )
A.经济发展速度、人均DP、DPB.经济发展水平、DP、人均DP
C.人均DP、经济发展水平、DPD.DP、人均DP、经济发展速度

答案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经济最发达,中部次之,西部最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      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
(3)小    东部、中部、西部     经济发展水平
(4)A
解析

举一反三
图7为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16~18题。

小题1: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 
A.300毫米B.450毫米
C.650毫米D.350毫米
小题2: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
C.气温高,蒸发量大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小题3: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    ②减少植物病虫害  
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    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8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代表的有
A.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C.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小题2:限制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植被 ④资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右图为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4题:

小题1:关于下列地理事物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A.从④到①黄河的径流 量和含沙量都明显递减
B.从③到①黄土的颗粒逐渐变细
C.从②到①是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
D.夏季气温从②到④逐渐升高
小题2:历史以来,对黄土高原森林破坏最严重的方式是
A.过度樵采B.毁林开荒C.开矿D.历代战争
小题3:对该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在d地打坝建库B.在a地种草护坡
C.在c 地平整土地D.在b地修筑梯田
小题4:当地人们在选择修建窑洞地点时,图中四地最合理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小题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分别是
A.东.西.北.南B.北.南.西.东
C.南.北.东.西D.西.东.南.北
小题2:下列对图示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树可能是红松,② 树可能是白杨
B.大小树皆伐,不利于林木的更新
C.减少植物的蒸腾,促进土壤沼泽化
D.降低采伐难度,提高生产率
小题3: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A.水旱灾害频发B.沙尘天气加重
C.物种减少D.地震灾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我国西北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及聚落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图中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最有可能是下列四图中的      图。(1分)
(2)图中形成伸入沙漠的锲形绿洲的原因是                    。(1分)
(3)图中历史古城堙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是                          ;古城附近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2分)
(4)该地区的农业用水主要来源于                         。如在a地区发展了水稻种植,为解决耕地的用水不足,需在a处上游筑坝修水库,则水库蓄水对该流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区域是                 。(3分)
(5)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图中的雪线有何变化?            。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分)
(6)a地能发展成较大聚落的主要条件有: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