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库区产生的环境问题有①耕地被淹 ②文物古迹被淹 ③缓和气温日、年变化   ④泥沙淤积加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三峡工程对库区产生的环境问题有①耕地被淹 ②文物古迹被淹 ③缓和气温日、年变化   ④泥沙淤积加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三峡工程对库区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①耕地被淹 ②文物古迹被淹 ③缓和气温日、年变化   ④泥沙淤积加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三峡水库造成后,气温日、年变化趋缓属有利影响,故③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区别三峡工程对区域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举一反三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治理度下小流域正态整体模型试验,是能在短期内检验实验小流域内各种水保规划合理性与否的方法。经对模型试验结果的统计,绘制出如图。据此回答题。

小题1:关于植被覆盖率对河流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被覆盖率与径流产生量呈正相关
B.植被覆盖率与泥沙产生量呈负相关
C.植被覆盖率提高20%,泥沙产生量相应减少20%
D.植被覆盖率大于60%时,对径流产生量影响最小
小题2:根据材料判断,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降水量少
B.显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是降水、地形
C.考虑综合效益,最佳减沙减流效益的植被覆盖率是40%—60%
D.生物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中左图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田纳西河流域曾经是美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后来成立了该流域管理局(简称TVA),对该河流域实行统一开发和管理,因此成为世界上流域开发治理成功的范例。右图为我国长江流域局部地区图。据此回答题。

小题1:关于左图流域开发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开发水电B.可以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C.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易洪涝D.河流有结冰期,大部分不能通航
小题2:右图流域开发时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不正确的是
A.酸雨B.水土流失C.水质污染D.土地盐碱化
小题3: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中,对田纳西河开发治理成功经验借鉴的是
A.加强立法B.发电为首要目标
C.经济发展为中心D.加强保护,禁止开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河流年径流量较大B.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D.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小题2: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    ②廉价水电    ③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    ⑤廉价水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3:近年来,该河流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该问题的出现与下列现象基本无关的是(   )
A.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需水量大增B.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
C.水体污染严重,许多水体水质下降D.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减少
小题4:该流域内植树造林,其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国家农业约占该国GDP的23%(2005年),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63.3%。近年来,第二、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2005年分别约占GDP的35%和42%,水电出口及相关建筑业是该国经济支柱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简述该国地形的主要特点。(2分)
(2)“水电出口及相关建筑业是该国经济支柱之一“,分析该国发展水电工业的主要条件。(2分)
(3)该国2000年前森林覆盖率曾达72.5%,但目前明显降低,试分析森林覆盖率降低的原因及可能引发的问题。(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黄河流域及主要水文站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黄河干流沿途年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

(1) 分析黄河流域综合开发的自然背景应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着手。从流域综合整治的角度分析,黄河上游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区域发展。(12分)
(2)材料二中显示兰州—河口和旧孟津—利津年径流量都减少,请分别说明其自然原因。(6分)
(3)黄河中游从河口至三门峡含沙量陡增,这对下游地区会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中游应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是                                            。(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