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5年11月13日,由于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车间爆炸,导致松花江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11月24日凌晨3时,哈尔滨市“四方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5年11月13日,由于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车间爆炸,导致松花江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11月24日凌晨3时,哈尔滨市“四方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5年11月13日,由于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车间爆炸,导致松花江受到严重污染。2005年11月24日凌晨3时,哈尔滨市“四方台”取水口断面硝基苯开始超标,松花江水污染带的前锋抵达哈尔滨。

(1)简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
(2)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该时段对松花江污染物的自净和处理的不利因素。
(3)说明松花江被苯类物质污染后造成的危害,分析可立即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4)2005年11月,松花江发生了严重的水污染事件,请从工业区位、饮用水源、环保工作等方面,分析说明这次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
答案
(1)流量较大;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含沙量小;结冰期较长,有凌汛现象。
(2)河流流量较小,表层水有结冰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自净和处理。
(3)危害:污染水源,造成松花江流域地区饮水困难;破坏松花江生态环境,危及水生生物的生存。应对措施:加大上游水库下泄流量,加快污染水下行速度,稀释受污染水体;对污染水体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向俄罗斯通报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
(4)水污染较重的化工厂不宜建在处于河流上游的城镇,尤其是流经省区(或国家)较多的大河;城镇居民的饮用水源应有多种渠道,最好以不易污染的水源为主;各城镇应进一步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统筹工作,尤其是以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的地区,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向相关地区和单位通报,及时作好应急准备,把危害和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解析
(1)联系东北地区气温、降水特点来分析松花江的流量、汛期、冰期等水文特征。
(2)污染时间在11月,东北天气渐冷,表层水开始结冰,水体流动减缓,不利于水体的更新和净化。
(3)产生水体污染,应尽快稀释水体,并及时进行监测和通报污染状况。
(4)这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2005年世界环境污染问题中的一项大事件,在题目给出的思维线索引导下,联系化工厂的区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污染与净化、对环保工作的要求等方面去考虑,提出自己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程度对比表
温室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率(%)
生存期(年)
温室效应强度(CO2=1)
对全球气温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含氯氟烃
0
0.000 85
2.2
50~102
3 400~15 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 29
0.000 31
0.25
120
270
6
材料二:1990年CO2排放量的地区分布及其所占百分比
 
中国
美国
欧盟
日本
其他地区
CO2排放量(亿吨)
28.93
69.43
46.29
14.47
130.18
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百分比
10
24
16
5
45
(1)CO2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于其他温室气体
C.CO2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2)1750~1990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约(  )
A.31.4%      B.26.1%
C.20.7%      D.17.9%
(3)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机理是
A.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温室气体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加
C.太阳活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4)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f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环境问题国际合作的最重要方面是
A.环境普查
B.环境管理
C.环境治理
D.环境预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保护生物多样性,不需要国际合作
B.目前,发展中国家是世界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
C.国际合作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技术合作
D.发达国家应承担目前生态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责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关于联合国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的正确说法有
A.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地球在我们手中”的口号
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C.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签署了《21世纪议程》
D.《里约宣言》指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5年2月16日,旨在要求相关签约成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性条约《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然而美国政府于2001年3月28日宣布不实施《京都议定书》。据此完成(1)~(4)题。
(1)《京都议定书》要解决的问题是
A.酸雨问题
B.氟氯烃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C.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
D.臭氧层破坏问题
(2)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环境恶化,致使举国搬迁的国家是
A.马尔代夫
B.瑙鲁
C.图瓦卢
D.马达加斯加
(3)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先减限排、多减限排的义务,技术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的责任,这说明
A.地球上CO2的增多主要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造成的
B.目前,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非可再生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重要污染源
C.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责任
D.环境问题是地区性问题
(4)美国政府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说明
A.美国坚持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B.温室气体对美国影响不大
C.经济发达国家承担义务不大
D.国际法具有法律约束力,只是对违法者缺乏有效的制裁手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