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制取氨气和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进行了下列实验。(1)根据图A氨气的制备装置制取氨气,试回答:收集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

(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制取氨气和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进行了下列实验。(1)根据图A氨气的制备装置制取氨气,试回答:收集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制取氨气和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进行了下列实验。

(1)根据图A氨气的制备装置制取氨气,试回答:收集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中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同学用干燥的圆底烧瓶各收集一瓶氨气,根据图B喷泉实验的装置进行实验,都观察到美丽的红色喷泉。

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组同学完成喷泉实验后,圆底烧瓶中所得溶液如图C所示。请通过分析确认:甲组同学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组同学所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答案
⑴向下排空气法(2分);防止管内气体与空气对流,减少氨气对大气的污染,便于收集纯氨气(3分)。
⑵极易容于水(2分)、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2分)。
⑶等于(3分)。
解析
考查氨气的制取及性质
(1)由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故采用的是向下排空气法;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部塞少许棉花,可防止防止管内气体与空气对流,减少氨气对大气的污染,便于收集纯氨气
(2)喷泉实验的本质是由于在烧杯与烧瓶之间产生了压强差,主要是由于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所致;
酚酞在碱性情况下才呈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3)原烧杯中氨气全部溶于水,形成喷泉,溶液的体积也就是原氨气的体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氨气的体积比等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比,也等于溶液的体积比,由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可知,两溶液的浓度相等
举一反三
I.课本中介绍了乙醇氧化的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把它插入盛有约2 mL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物的气味,并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
(1)实验室可用化学方法替代“闻生成物的气味”,写出该化学方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探究“闻生成物的气味”的替代方法时,偶然发现向溴水中加入乙醛溶液,溴水褪色。该同学为解释上述现象,提出两种猜想:①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②溴水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
                                                 
Ⅱ.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试管丙中用水吸收产物),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中的铜丝,约lmin后鼓入空气。请填写下列空白:

(1)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常常将甲装置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装置设计上的缺陷,实验进行时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发生后,移去酒精灯,利用反应自身放出的热量可维持反应继续进行。进一步研究表明,鼓气速度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试解释出现图中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该实验中“鼓气速度”这一变量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计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实验室有一瓶密封不严的漂白粉,请利用以下仪器和试剂,完成该漂白粉成分的探究。试管、滴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蒸馏水、自来水、1mol/LHCl、品红溶液、新制澄清石灰水。
(1) 提出假设:假设一:该漂白粉未变质,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该漂白粉全部变质,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该漂白粉部分变质,含CaCl2 , Ca(ClO)2 ,CaCO3
(2)进行实验:在答题卡上完成下表(不必检验Ca2+、Cl-)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用A试管取少量澄清石灰水备用,用B试管取少量样品,再向B试管加入__________
 若无气体放出且澄清石灰水未见浑浊,则假设________成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4分)欲用浓硝酸法测定某铜银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测定反应后生成气体的量),但资料表明:①反应中除生成NO2气体外还有少量NO生成;②常温下NO2和N2O4混合存在,在低于0℃时,几乎只有无色的N2O4液体或晶体存在。为完成测定并验证确有NO生成,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开始前要先打开A部分的活塞K1,持续通一段时间的氮气再关闭K1,这样做的目的是___。
(2)装置中B瓶的作用是                                 
(3)A中的反应停止后,打开D中的活塞K2,并通入氧气,若反应确有NO产生,则D中应出现的现象是__  __。
(4)为减少测量误差,在A中反应完成和D中出现现象后,还应继续进行的操作是         
(5)C装置烧瓶中的物质是                ,用简单的实验证实你的判断:                 
(6)实验已测出一定质量的铜银合金完全反应后E装置的生成物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确定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还需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某学生在实验室测定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已知在25m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中逐滴加入0.2mol/L醋酸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该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2)在B点,a     12.5ml(填“>”、“<”或“="”" )。
(3)配制100 mL NaOH标准溶液所需仪器除托盘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要                 
(4)用          量取20.00 mL待测稀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一共进行了三次实验,假设每次所取稀盐酸体积均为20.00 mL,三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消耗NaOH溶液体积/mL
19.00
23.00
23.02
该盐酸的浓度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3分)根据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推测,钠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且固体产物可能为碳酸钠、氧化钠、碳中的两种或三种。某兴趣小组用如下装置开展两个阶段的实验探究。

I、引发CO2与Na反应。操作步骤为:①按图连接装置,检验气密性,并往各装置中加入试剂;②打开装置a上活塞一段时间;③点燃d处酒精灯,使CO2与Na充分反应。停止加热,继续通气体使双通直管冷却。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时,装置b中装入的试剂是           
(2)步骤②时,当观察到         时,才能进入步骤③。
Ⅱ:探究反应产物及反应机理。取反应后双通管中固体物质29.2g进行如下实验:
①仔细观察固体,发现有黑色颗粒;
②将固体溶于足量的水并过滤、洗涤,得到1.8 g滤渣(干燥);
③将滤液加水稀释配成250ml的溶液;
④取少量③的溶液,先加足量BaCl2溶液,再加酚酞试液,观察到白色沉淀及溶液变红;
⑤取25.0mL③的溶液,用3.0mol·L-1盐酸滴定,消耗盐酸20.00mL。回答下列问题:
(3)反应后装置d中的固体物质为           
(4)通过计算分析:29.2g残留固体中,各组分的质量各是多少?
(5)该探究条件下,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