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NO、O2、NO2分子数目比是2:1:2B.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的浓度相等C.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NO、O2、NO2分子数目比是2:1:2B.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的浓度相等C.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NO、O2、NO2分子数目比是2:1:2
B.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的浓度相等
C.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改变

答案
C
解析
判断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本质是:(1)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A错,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粒子数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一定达到平衡;
B错,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的浓度相等也不能说明达到平衡;
C正确,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平衡状态;
D错,平衡相对分子质量改变,说明反应未达平衡,还会发生移动。
举一反三
恒温条件下,把装入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慢慢压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体积减半,则压强为原来的两倍
B.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一定会变浅
C.体积减半,压强增大,但小于原来的2倍
D.平衡向右移动,混合气体密度不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对于可逆反应2A()+B()2C()  △H﹤0正确的说法是
A.增加A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K值增大
B.增加压强,正反应速度增大,逆反应速度减小,平衡向右移动
C.使用正催化剂,化学平衡向右移动
D.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度都减慢,化学平衡向右移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某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10 mol AB2和一定量的B2发生反应:2AB2(g)+B2(g)2AB3(g),当容器中的气体压强不再变化时测得AB2的转化率为80%。已知该温度下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2.0×102,则开始时加入B2的物质的量为
A.0.20 molB.0.12 molC.0.10 molD.0.040 mol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6分)完成下列各题:
⑴K2Cr2O7(橙色)、Cr2(SO4)3(绿色)、K2SO4、H2SO4、C2H5OH、CH3COOH和H2O分别属于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该反应原理可以用于检查司机是否酒后开车。
①若司机酒后开车,检测仪器内物质显示出              色。
②写出并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如果在反应中生成1mol氧化产物,转移的电子总数为                       
⑵在汽车上安装三效催化转化器,可使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CO、NOx、碳氢化合物)进行相互反应,生成无毒物质,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已知:N2(g)+ O2(g)="2NO(g)   " △H=+180.5 kJ/mol   
2C(s)+ O2(g)="2CO(g)   " △H=-221.0 kJ/mol
C(s)+ O2(g)=CO2(g)     △H=-393.5 kJ/mol
①尾气转化的反应之一:2NO(g)+2CO(g)=N2(g)+2CO2(g)  △H            
②为了提高尾气转化的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为         
A.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B.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D.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③该反应达到平衡时若增大压强,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若升高温度,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⑶已知NH4A溶液为中性,又知将HA溶液加到Na2CO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试推断:①(NH4)2CO3溶液的pH            7(填<、>、=)。
②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四种盐溶液按pH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填序号)
a.NH4HCO3        b.NH4A       c.(NH4)2CO3       d.NH4Cl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