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
题型: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
——摘编自许涤新、昊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恩格斯:《反杜林论》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略”(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图标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
|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
|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根据材料三,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 ]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
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
[ ] |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
——《明会典》 |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并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