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三: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概括“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秦始皇为实现“一统之局”实行了哪项具体制度?(6分)
(2)结合史实概述“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可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4分)
(3)材料三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的?(6分)
答案
(1)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4分)郡县制。(2分)
(2)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4分)
(3)实质:权力制衡。(2分)
措施:①美国总统经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向选民负责,实行任期制;
②总统是权力中心,虽掌握行政、外交、军事等重大权力;
③但必须执行国会通过的各种法案,并接受国会和司法部门的监督。(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 注意题目要求,从革命性质、政体、国民权利、法治等角度概括,如革命性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体(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民权利(规定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法治(制定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体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再具体阐述即可。
点评:政治文明不断演进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关于古代中国专制中央集权制、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以及现代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的试题量和分值明显增加,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区域,突出中国政治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举一反三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
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
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夫其卓绝在上不与士民等夷者,独天子一人耳。天子以秉政劳民贵……尝试计之,人主独贵者,政亦独制。                    
——章炳麟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政府规定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单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安抚使除外。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材料一中的“不与士民等夷者”体现的是哪一观念?这里的“独制”什么时候确立?(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5分)
(3)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3分)该设置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
(4)材料四表明,元初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意义?(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所以说中央集权制至迟出现于战国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