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材料一 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
材料二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宋)欧阳修《新唐书·职官志》
(1)据材料一,分析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所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三省的概况。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从汉至唐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
答案

(1)东汉时虽事归台阁,但尚书还只是预闻政事,并未尽夺三公职权;到魏晋以后,三公权力旁落。中书长官是宰相,掌管国家机要事务,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
(2)①最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都是宰相。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便以尚书省的副职为尚书省长官。后又以中书令、侍中品位高为名,让其他官吏以“参知政事”“平章事”等名义成为宰相。②政事堂为众宰相的办公场所。③政事堂最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后又改名为“中书门下”。表明门下省、中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扩大,尚书省长官的决策权逐渐缩小直至退出决策机构。
(3)①三公的实权越来越小,中书的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成为宰相。发展到唐朝,便形成尚书、中书、门下并立的三省制。②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越来越分散。但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分析指出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与尚书、中书在职权上的情况即可。第(2)问,抓住“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仆射为尚书省长官”“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进行概括。第(3)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权被分割并逐渐削弱)进行回答。
举一反三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连迎权贵,袖私舞弄……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乐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三 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
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察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
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
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新政”开始推行
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但招生困难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题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策、审议到执行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丞相中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     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
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