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8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唐朝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 (4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6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4分)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4分) 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能破朋党之私”、“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即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通过考试选拔,能有效地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官吏的来源。 (2)科举制“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考试内容是文学和儒家的伦理纲常,在思想方面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政治方面,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世家大族集权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说明科举制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本题属于开放型的问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比如,从人才产生于不同的阶层,使得人才流动机制形成;从通过考试成绩来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有利于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形成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意识有积极促进作用;等等。 |
举一反三
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 | B.西汉的州郡县制 | C.唐朝的军镇制 | D.元朝的行省 |
|
黄宗羲在《原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行省制 |
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 | 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 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
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 | B.三权相互牵制达到政治平衡 | C.中书省独大威胁皇权专制 | D.行政权和军权受制于司法权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